重重包围中的英雄悲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ha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呈现】
  一、导入
  课前播放毛阿敏演唱的《历史的天空》。(板书课题:项羽之死)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描写过这样一个英雄:他天生属于战场,他的生命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展现最美的一面,即便是在四面楚歌之时,他依然向我们展示着他叱咤风云的勇猛刚强和诀别美人、坐骑的侠骨柔情,这位英雄,大家都知道是项羽,但无论项羽如何善战,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面对着不可挽回的失败命运,我们的英雄只能面对苍穹、面对后世的人们慷慨悲歌……
  PPT《垓下歌》:(生齐读,并板书: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学习《项羽之死》
  师: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生1:感觉到项羽很无奈。
  生2:读出了项王在失败时的悲伤。
  (PPT:《史记评林》吴贤齐评价。)
  生(齐读):“一腔怨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师:唱完这首歌,项羽以及他身边的人都有什么反应?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齐答):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教师PPT同步显示)
  师:项羽哭、左右哭,这场面真的让人肝肠寸断,让人扼腕痛惜。《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这样写道: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PPT同步显示)这里的“莫敢仰视”与本文的“莫能仰视”仅一字之别,表现了项羽怎样不同的情境?
  生3:“莫敢仰视”表现了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师:由“莫敢仰视”到“莫能仰视”,项羽一路走来,一直走到了穷途末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垓下歌》,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PPT同步显示)。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4: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
  师(追问):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4:夸张。(板书:夸张)
  师:项羽不是吹牛吧,他真的是力能拔山、气可盖世?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证据来证明一下吧。
  生5:“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师:这是语言描写(板书:语言)。这点项羽没有说假话。为了全面了解项羽,我想与大家一起看看《史记·项羽本纪》里的相关描写。
  PPT展示:
  《史记·项羽本纪》:
  1.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2.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3.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4.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5.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6.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自以精兵三万人……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师:另外,《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样评价项羽,“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PPT同步显示)项羽果然是气可盖世。还有证据吗?
  生6:“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师:这是项羽赠马之后了,项羽在长途跋涉后的重重包围中数度冲杀,依然威风不减。还有很多证据,大家再找找看。
  生7:“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师(追问):这是什么描写?
  生7:动作描写。(板书:动作)
  师(追问):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中的动作描写还有很多。“遂斩汉一将”的“遂”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7:“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师:项羽真的是力能拔山啊,接着找证据。
  生8:“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
  师: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这里的描写方法与前边“斩汉将”的描写方法相同吗?
  生9:前边的描写是正面描写,这里则是侧面描写。(板书:正侧)
  师:还有证据吗?
  生10:“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
  师(追问):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10:对比。(板书:对比)
  师: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项羽左冲右突,溃重围、斩汉将、刈敌旗,是为了追求战争的胜利结果吗?
  (生沉默……)
  师:请大家注意这样两句话“今日固决死”“ 愿为诸君快战”。
  生11:“今日固决死”表明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地、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   师:我们看第二句诗,“时不利兮骓不逝。”(PPT同步显示)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12:可是天时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
  师:项羽除了在《垓下歌》中说自己“时不利”,课文还有其他地方说到“时不利”吗?
  生1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生14:“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生1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师:项羽为何反复这样说?(板书:反复)
  学生讨论……
  生16:项羽反复说,说明他不甘心失败。
  生17:说明项羽面子上挂不住,故意以此作为借口。
  “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钱钟书《管锥编》,PPT同步显示)
  师:项羽战败真的是因为“时不利”,是“天”要亡他吗?
  (生沉默……)
  师:孟子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怎么说的?
  生18: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没有了“天时”,没有了“地利”,但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了“人和”这一关键因素。
  师:作为一个反对暴秦的领袖,项羽怎么失去“人和”的,谁来说说?
  (生沉默……)
  师:我们先看看这样一句话,“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洪迈《容斋随笔》,PPT同步显示)洪迈这样评价有什么根据吗,有没有读过《项羽本纪》全文的?
  (生依然沉默……)
  师:好,老师来展示一下
  PPT《项羽本纪》:
  1.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
  2.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3.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4.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5.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师:项羽攻城略地之后,均是以屠城来打扫战场的,正是他的残暴让他失去了人心。本文有个细节说明项羽已经失去了“人和”这个重要的因素,是哪个细节?
  生19:“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师: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板书:细节),田父把项羽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丧失人心的结果。这个细节还说明当时军情怎么样?
  生20:军情紧急。
  师:这里两个“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滚滚征尘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这一细节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生21:这个细节说明项羽有勇无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加思索地驰向左边,他不相信别人敢骗他,这是一种直率、粗犷的性格。
  师:看来,项羽败亡,并非他所说的那样是“天”要亡他,而是他失去了人心。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这样评价,请齐读。
  生(齐读):“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PPT同步显示)
  师:“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的意思是“乌骓马不跑了”,项羽的言下之意是如果马还能继续跑的话,他不会失败的,换句话说,项羽认为除“时不利”外,“骓不逝”也是导致自己失败的重要因素,“骓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
  (生沉默……)
  师:《史记·高祖本纪》刘邦有一句话,“(张良、萧何、韩信)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PPT同步显示)这是说项羽不善于用人,大家知道项羽如何不善用人吗?
  生22:原来陈平、韩信等都是项羽的部下,但项羽没有重用他们,导致自己失去左膀右臂。
  师:对,项羽起事以来,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韩信、陈平离开他了,原来跟着他的诸侯兵也跟着刘邦一起来围困他了,范增也在陈平使用反间计后被迫离开了他,《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样说,“项王……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PPT同步显示)最后,马成了项羽唯一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战友了,项羽自己也说这匹马“所当无敌,尝一日千里”。所以,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我们来看第三句“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PPT同步显示)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23:骓啊骓,我该拿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
  师:这句诗和前边的一句连起来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顶真。(板书:顶真)项羽怎么处理“骓”的?
  生24:赠给了乌江亭长。
  师:“虞姬”的命运呢?
  生25:自杀而死。
  师(追问):有什么证据或推理依据?
  生25:为了避免被俘后惨遭蹂躏,她应该自杀。
  师:虞姬生卒年月籍贯等不详,她是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的一位美女,自古美女配英雄嘛。据后来的文艺作品看,虞姬自杀了。这应当是可信的,作为项羽唯一的一位美姬,毫无疑问,在项羽死后,马的命运未可知,虞的命运也将会十分悲惨,她为保全节操应该会先自杀的,项羽的这句话也应该是暗示她自杀的。项羽反复喟叹(板书:反复喟叹)“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26:迷惘、无奈、悲伤。
  师:作为一代英雄,连自己的马、自己的宠姬都不能保护,被迫演出了霸王别姬的故事,这是何等的悲伤!“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呜咽悲歌,写尽了一派英雄末路的境界!后世的李隆基面对杨玉环、崇祯面对周皇后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人据《垓下歌》最后两句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生27: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当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时,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
  师:既然想到了江东子弟,只要渡江就行,他不想渡江吗?
  生28:他很想渡江。
  师(追问):有什么证据证明他想渡江而东?
  生28:“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师:在屠咸阳后,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一路而东,才被汉军及诸侯兵围追堵截到垓下的,即便四面楚歌之时,项王还是“欲东渡乌江”的。
  师:项羽为什么最后不愿渡江了呢?
  (生沉默……)
  师:请注意亭长说的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生29:“小”“千里”“数十万人”,与西楚霸王的名号难以相称,“亦足王也”说的是在江东称王有点勉强,简直是对西楚霸王的侮辱,“急渡”实在狼狈,以项羽的个性,听了亭长的这段话后,他断然不会渡江的了,宁愿乌江自刎,也不苟活于世。
  师:这说明项羽知耻重义,所以李清照赞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自刎而死之后又发生的事儿,大家知道吗?
  PPT《史记·项羽本纪》:
  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师:项羽死后,王翳抢得头颅,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羽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如愿得到了刘邦的封赏,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不得全尸而终。这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我们的英雄传奇就这样落幕了,项羽没有成就霸业,但他却活在了广大民间百姓心中。人民没有按照“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眼光看待他,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将他“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气概、“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悲壮一代一代地传颂下去。项羽给我们留下的无尽的遗憾和无奈,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是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是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的长声叹息。
  PPT《垓下歌》(师生再读):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本文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一单元里,我们看项羽吟唱的诗歌《垓下歌》与司马迁的叙事散文《项羽之死》在创造“项羽”这一形象时,是如何“有别”的?先说说表现手法方面。
  生30:《垓下歌》运用了夸张、顶真、反复喟叹的手法,语言比较简练;(板书:语言简练)《项羽之死》运用了对比、反复、细节描写、正侧结合等手法,语言比较细致。(板书:语言细致)
  师:再看看《垓下歌》《项羽之死》中项羽的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31:《垓下歌》所创造的项羽形象是孔武有力的、自负的,同时在面对失败时他也是无奈的、凄惨的。而《项羽之死》所表现的除了以上特点,还有项羽的叱咤风云、有勇无谋、侠骨柔情、知耻重义等方面的特点。
  师:《垓下歌》里项羽的形象比较概括(板书:形象概括),《项羽之死》里项羽的形象比较丰满(板书:形象丰满)。
  师(指示板书):总体来说,由于使用的手法有所不同,所以在创造项羽形象时(板书:创造形象),诗歌《垓下歌》和散文《项羽之死》是有别的。(板书:诗、文、有别)
  三、布置作业
  “荷花”是诗文中的传统意象,请同学们思考,在创造这一形象时周邦彦《苏幕遮》与朱自清《荷塘月色》有什么不同?
  四、板书设计
  创 造 形 象
  垓 下 歌
  诗 夸张、顶真、反复喟叹 有
  语言简练 形象概括
  项 羽 之 死
  文 言行 细节 反复 对比 别
  语言细致 形象丰满
  [作者通联:安徽淮北市濉溪中学]
  【课例品评一】
  纵观时下,许多老师对待选修课和必修课别无二样,更有甚者认为选修课就是“选过来必修”。如是这样,选修课还有什么意义?岂不违背了编者的意图?笔者认为,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必修课比起来,选修课的学习应该更加开放思路,开阔视野,应该更侧重于学生主动和个性化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对两者区别对待。
  日前,观摩了安徽省濉溪中学赵清林老师执教的一堂选修课——《项羽之死》,不禁浊眼顿亮,心明窍通。我想赵老师的这堂课给许多老师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空间,那就是选修课不能仅就节选的部分孤立地鉴赏学习,应该从整部作品的角度宏观构建;要想对选文有精到的阅读和分析,就应先跳出选文之外,从外围突破,也就是从整部作品甚至是专家的文艺评论出发,然后再关照选文。
  赵清林老师的教学设计总体上遵循了“出其外,入其内”的原则,整堂课有整体感、厚重感和张弛感。
  一是整体感。本节课的设计并没有单从节选的文本出发,而是把人物形象和“项羽之死”的情节放置于《史记》里与本文相关的章节当中。《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高祖本纪》中的部分句段,赵老师信手拈来,运用得得心应手。在《项羽之死》之外,又增加了那么多课外内容,难免会造成千头万绪难以理清的局面,但是,赵清林老师巧妙地以《垓下歌》里的四句诗来构建整堂课,使得层次清晰,老师教起来目标明确,学生学起来简单轻松。“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分析了项羽英勇善战、豪气冲天、无人可挡的一面;“时不利兮骓不逝”一句,分析了项羽不能知人善用,“目中无人”和失去“人和”后归于“天意”的自负一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解决了项羽的因美人和宝马无以寄托的无奈悲伤,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等性格。这样以来,学生能够“于一斑而窥全豹”,整体上感知了曾经叱咤风云的霸王为何如今却只能于重重包围之中慷慨悲歌。通过选文以外的章节和句段来联系比较鉴赏,这比单纯讲“项羽之死”更能凸显英雄的悲剧性,学生在荡气回肠的文字中,会对项羽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二是厚重感。语文的课堂教学不能是单薄无力的,语文课堂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之外,还应给学生美的体验和人格的提升。讲古代散文不能按照小说那样去讲“三要素”,否则一篇佳作被强行粗暴地改变,哪还有美感而言?这无异于用咖啡来解渴,拿鲍鱼来充饥,一道美食由于做法和品法不同,味觉感受也不尽相同,教学设计何尝不是这样!赵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项羽的慷慨悲歌时,引用《史记评林》中吴贤齐的评价“一腔怨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在分析“天之亡我”时引用了钱钟书《管锥编》中的“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在分析乌江拒渡时引用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些“外来”的名家评价如高超的烹饪技巧,让学生在文学当中尝到了美味。学生不会因霸王的哭泣而感到其无能,反而会为英雄感到叹惋和怜惜;学生会在英雄末路时体会到“天之亡我”中透漏的无奈和不服气;学生更会在项羽可渡江而不渡时,感受到其把尊严看得比性命更可贵的精神。在与名家的思想碰撞当中,学生们不再苑囿于教参书对人物形象“中庸”的评价,不再按照“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眼光看待项羽,而是以“悲壮”的情感去审视,从而达到美的享受,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三是张弛感。课堂内的节奏要张弛有度。课堂内学生跟随着赵老师的节奏而变化着,比如,当问到“作为一个反对暴秦的领袖,项羽怎么失去人和”这一问题时,节奏舒缓下来,学生陷入沉思,思路受阻,赵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不失时宜地给出洪迈《容斋随笔》中的评论和《项羽本纪》中的大量的句段来印证,这时课堂节奏又急促起来,学生“连滚带爬”地快速阅读材料,唯恐遗漏任何信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来自这些课外的材料,使得课堂节奏错落有致,张弛有度。
  评价一堂选修课成功与否,个人认为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学生在课后应对整部作品有个通盘大致的了解,比如:成书体例,价值地位,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创作意图及作家生平等。 二是学习节选文本后,学生激发了阅读欲望,生成了对全书、某个人物或某个情节想去自发了解的冲动。在紧张枯燥的高中生活学习中,学生如能在题海中挤出一点时间去阅读,精神得以充实,情感得以完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这不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么? 三是学生能有个性化的解读。选修课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内乃至课外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依照自己的需求,结合社会和生活,能有个性化的思考。赵老师的这节课完美地实现了这三点,值得语文同仁借鉴和学习。
  [作者通联:单孝德,安徽淮北市第十二中学]
  【课例品评二】
  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当学生不愿意“披文入情”时,语文教师该如何“倒逼”学生回到文本?对同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诗和文有着怎样的区别?对这些问题,赵清林老师执教的《项羽之死》一课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以诗解文,相互佐证
  “以诗解文”是古典章回小说的一大特点,以四大名著为代表。其实,司马迁《史记》中也有类似特点,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之死》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教学该文时,赵老师选择《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为教学切入点,非常恰当。《垓下歌》共28个字,一曲英雄悲歌,让后人“笑谈”不尽。
  赵老师用“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起动课堂教学,将问题设计建立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常态上,读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读后总会有第一感受。有了第一问,学生自然打开话匣,“感觉到项羽很无奈。”“读出了项王在失败时的悲伤”,课堂的列车滚滚出发,课堂的精彩也就随之而来。
  以诗解文,以文解诗是语文教学的好方法。赵老师很好地运用“诗文互佐”的方法。赵老师说:“唱完这首歌,项羽以及他身边的人都有什么反应?请用原文的话回答。”学生自然只有老老实实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学生不愿亲近文字,文本解读容易泛语文化,容易跑向人文探讨,即喜欢去探寻“非语文”问题,运用“倒逼”法,好多“非语文”问题就可以避免了。课例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句是什么意思?”“他真的是力能拔山、气可盖世?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证据来证明一下吧。”“项羽除了在《垓下歌》中说自己‘时不利’,课文还有其它地方说到‘时不利’吗?”
  其实,关于古代文言小说的教学,可以学习章回小说家那样,编回目,写短诗,在诗文中寄寓作者或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师生完全可以作诗切入,为了写诗,必须深入预习,基本读懂文章;有了诗,而且是自己作的诗,自然会进一步带动或者“倒逼”学生“披文入情”。
  二、素材链接,严谨求实
  都说要让一节课厚实,都说语文课需要旁征博引。如何将文本读厚读深,特别是那些经典篇目,很考老师的学养。赵老师教学《项羽之死》时步步引用,素材链接,环环相扣,让语文的“推理”过程严谨求实。
  要把一篇文章教透彻,需要老师有深厚学养!
  尤其是对古代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容易“以今度古”,用今天的眼光和要求来评价历史人物,对人物形象分析容易极端化、片面化,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材料证明材料”,还原“当时情境”方能让学生全面深刻地分析人物。
  赵老师适时出示相关链接素材,比如,课堂开始时展示“《史记评林》吴贤齐评价”,讲到项羽“力能拔山、气可盖世”时,赵老师说:“为了全面了解项羽,我想与大家一起看看《史记·项羽本纪》里的相关描写”;当学生说项羽“不甘心失败”时,出示钱钟书《管锥编》中相关句子;讲到项羽失去“人和”时,PPT展示洪迈《容斋随笔》的评价和《项羽本纪》中的部分摘录……
  通过教师的素材链接,让每一点分析,每一步推理,都有根有据,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探究精神。越是经典篇章,越是考验教师。正如马克·吐温说:“经典是人人希望读,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教师要能从已知中讲出未知”,必须首先拥有强大的素材库,这也逼着我们语文教师去老老实实读书。   高中阶段的好篇章,如果仅是就文讲文,只能浅尝辄止。比如,一首曹操的《短歌行》需要教师补充好几处:①背景知识: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国。②古诗文中感叹人生苦短的诗词。③《诗经·郑风·子衿》和《诗经·小雅·鹿鸣》。④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
  语文教师应该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先占有,再筛选,手中的素材越丰富,越能让学生对文本学习更深入透彻。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师读书一辈子,教书一辈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用一辈子准备一节课”。
  赵老师的课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三、立足课程,大胆创新
  每个语文老师心中都应该有个“谱”,这个“谱”就是课程意识。教课程的语文的老师,是清醒的,是对学生负责的。
  赵老师在课堂的后部分,这样聚焦:“本文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一单元里,我们看项羽吟唱的诗歌《垓下歌》与司马迁的叙事散文《项羽之死》在创造‘项羽’这一形象时,是如何‘有别’的?”这很好地体现了选修与必修的区别,很好地领会了教材意图。
  语文老师需要经常思考以下问题:①我教的是什么课?②通过我的语文课要给学生什么?③一篇课文为什么放在这个学段来学?④课文来自选修还是必修教材?⑤一篇课文这什么放在这一册、这一单元来学?⑥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语文知识?获得了什么语文能力?⑦如何让学生在训练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赵老师有着很强的课程意识,且看课后作业:“‘荷花’是诗文中的传统意象,请同学们思考,在创造这一形象时周邦彦《苏幕遮》与朱自清《荷塘月色》有什么不同?”
  赵老师的目的是把课内学过的“同一形象,诗文有别”知识,迁移运用到作业中,通过扎扎实实地训练,“用教材教语文”,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语言文字运用。如此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不是一句空话。就语文的学科特点而言,“比理解更重要的是运用”“比热闹更重要的是安静”“比思考更重要的是读书”。
  从常规角度看,《项羽之死》是一篇情节性很强的文言文,一般做法是按照小说三要素的方式来教学,引领学生分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逐字逐句翻译,讲了实词讲虚词。常规方法未尝不可,而对那些教学自觉者来说,唯有突破才能创新,在创新中寻找语文的另一番风景,这样的语文人是幸福的。
  总之,任何课堂都是不完美的,赵老师的课,亮点突出,值得学习。但我们也要思考,学生基础不一样,如果学生文言字词不过关,小说阅读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否又会有另外的效果呢?学习他人,不忘自己,结合自身,扬长避短方是智者。
  [作者通联:自永军,云南大理州弥渡一中]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以降,话题作文凭其宽限的文体要求,顺应了“有话可写”的普适性要求,长期强势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因其文体的模糊性和散文式的阐述不利于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广受诟病。而论述文崇理性,尚思辨,求深度的美学特性正成为新高考作文最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取向。  如: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关语文教学“道”“器”之争,也即有关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争论,不知因何而起,也不知何时能止。给人的总是一种此中有真味, 欲说又无言的滋味。  近来,重读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有六条基本内容。其中第四条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就是说育人是所有老师的责任,这些老师是不分学科的,育人是所有学科共同来承担的任务。  但是我们中小学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语文强化课外阅读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相比较有其不足之处。其一,课内阅读量是有限的。其二,课内阅读极少有泛读指导,而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文】李宗刚 :《民国中小学作文与现代作家的培育》,原载于《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总第250期。  【原文提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许多人接受了民国教育体制的中小学教育。其中,国文课的作文教育为学生成长为作家奠定了坚
近几年来,民国作文读物成为国内出版界的热门选题,众多出版社相继推出了不少相关系列图书。大致说来,这些作文读物主要包括两大类:(1)民国时期中小学生的作文选,包括当时学生的习作及优秀范文作品。如《民国小学生作文》第一辑、第二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模范作文》典藏系列1-5册(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小学生作文》(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小学生作文》和《民国中学生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是名师针对令人不满的教学现状,依据其教育理念创设出的、与原本阅读教学(或称传统阅读教学)所不同的、富于新意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极具学习价值。部分一线教师对名师理念和教学没有真正理解就匆忙上阵,他们不顾实际地照搬名师理念和模式,进行符号化和标签化的模仿。因此有人以反对语文教学虚化和高蹈化为由拒绝学习名师课堂。本文以我所读于漪、刘远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学记为例,着力谈谈名师们“阅
观察高考作文试题,一直都有“作文要求”,似乎也一直都有“任务驱动”,但是为何很多专家学者只是将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尤其是全国课标卷试题)看成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这大概能说明,在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识里,“作文要求”中的“要求”和“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所指对象有不完全相同之处,以往高考试题里的“任务驱动”仍然没有将“任务”完全刚性化。这里请看两道高考作文试题。  (2012年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
某高考复习资料将对比修辞(本文所说的“修辞”均指积极修辞即修辞格)纳入复习内容,这引发了热烈讨论。讨论中,有老师认为:因《考试大纲》(指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同)未将对比修辞纳入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故对比在课程中不是修辞手法,高考复习不应将对比修辞纳入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教学不应唯考是从,不应以考定教,不应拘泥于《考试大纲》,因为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
学生的生活范围很小,生活内容也比较单一,加之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基本接触不到丰富、多彩、复杂的现实生活。由于关注不到身边的多样化的生活形态,致使他们的作文中普遍缺乏生活的鲜活与灵动、思想的纯真与清明,作文内容与主题“同質化”现象严重,失去了学生应有的个性与特色。由此看来,只有解决写作源泉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写,喜欢写。  所以,“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有话说”,
杨绛的散文《老王》位于沪教版语文教材高一第二学期第一单元,该单元以“平民生活”为核心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命运,感受平凡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领略作品语言魅力的同时,感受作家的平民意识和情怀。《老王》是一篇写人散文,叙写了老王与作者一家在患难中互帮互助所建立的真情,言语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平乏,阴晴隐于其中,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感情,表达出作者对不幸者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