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言说的力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教者往往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渗透在作品里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深刻思考。许多教学只注重文本思想内容的挖掘,但往往忽略了作者言说形式——重复叙述的意蕴。修辞论美学认为,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重复,一般说来,是指文本中某些东西不止一次地反复呈现,每一次呈现之间约略相似但又有变化。重复的类型很多,有语词重复、事件重复、结构重复等。无论基本类型如何,重复某种东西,都会造成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使被重复的东西显得格外突出,或具有特别意义。
  我们以课文第一部分为例来阐释这个问题。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文章标题是“我与地坛”。这是一个关系命题。“我”与“地坛”之间有种什么关系呢?开篇点明了这种关系,那就是“缘分”。第一部分内容就围绕“缘分”二字展开,不断重复叙述着“我”与“地坛”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世间万物都存于关系之中,只不过有些关系是一语可以道破的,有的关系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有些东西是很难道明白的,要道明白,就需要费很大周折。我们不妨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的。
  第一,关于“我”与“地坛”之间缘分的表现问题。按“地坛”和“我”两个不同角度,我们可以从文中摘录出许多相关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厌其烦地重复叙述着某一事件、景物等。这种关系表现在“我”与“地坛”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变化上。空间距离变化情况见下表:
  继续研读课文,还发现“我”与“地坛”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发生着变化:
  前后联系起来看,“家”离地坛很近,其实“心”离地坛更近。地坛在耐心等待,“我”终究到来。有缘才彼此相见、相知。“我”与“地坛”之间的这种缘分,这份情感,在不断地重复叙述中得到了强化。如果作品中没有这些内容的重复叙述,情感就会显得单薄许多。重复而不累赘,反而给人极强的真实感,这就是情感的真实。这就像一个人在喋喋不休,又喋喋不休得合情合理。其实,重复与叠加分明就是情感表现的需要。重复叙述不断强化着“我”与“地坛”之间不可割舍的关系,犹如前世注定。越是重复叙述,情感也就越饱和,思想就更纯熟。重复在这里是表现情感的一种有效修辞。从另一个角度看,“地坛”对于“我”来说不是简单言语所能尽其意的。此时的言语技巧实际上是作者情感发展的需要。这种强化既是情感的自觉,又是写作技法的自觉。
  第二,关于“我”与“地坛”存在这种关系的缘由问题。这种缘分在于“我”与“地坛”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的经历。“我”与“地坛”之间有种“同病相怜”的相似点。关于“地坛”的描写在第一部分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第3、5、7自然段中。这些描写基本上都在围绕一个核心内容:“荒芜但并不衰败”。第三段写古园的荒芜冷落,历经沧桑(剥蚀、淡褪、坍圮、散落)但弥漫光芒,还有“各种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雕琢,古园荒芜了,但古园总有它闪光的地方:在时间与历史面前,苦难就显得毫无分量。第五段写古园中有各种小生命,它们虽然微不足道,但在古园中他们都积极地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第七段写古园被肆意雕琢,环境恶劣,但生命不会因此发生改变,而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顽强地活着,活得那么精彩,活得那么洒脱。“这古园的形体被不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这句话中“有些东西”具体指下文中提到的“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等。这些东西具有的共同点,就是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但生命不会因此而改变,它们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存在着。第一部分的三处描写,从内容实质上看,它们近乎重复;从表达效果上看,是在往返中悟真谛。正是这样,才符合人们认识生命价值的规律,人们对生命规律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近乎重复的环境描写就是这个认识过程的体现。
  “我”的生活状态如何呢?在最狂妄的年龄“我”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失魂落魄”,“突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开始逃避现实,逃避生活。“我”在痛苦中饱受煎熬,但“我”并没有被病魔吓倒。“我”来到古园,看到古园的种种景象,“我”开始思考人生,开始思考生命。最后终于明白:出生是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当他明白了为什么出生的问题时,他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古园给了“我”生命、生活的启示:身残,但生命不能因此而发生改变,只要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就一定活得精彩,活得洒脱,活出味道。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身残当然就不能颓废。“我”走进了古园,“我”慢慢走出了自己。“我”由古园悟出了生命、生活的哲理。“我”眼中的古园是有生命的,是有感情的,当“我”用心感受古园,与古园交流的时候,古园也在与“我”进行交流。“我”与“地坛”之间有某种相似的处境,相怜相惜。地坛给了“我”生命的感悟,让我获得生命的启示。“我”那颗敏感细腻的心,感受到与地坛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这就是缘分。因此,“地坛”这个物化的世界,自然就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由此,我们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与“怎样表达”往往是高度统一的。一般来说,解读文本,把握住言语形式基本上就把握住了言语所欲表达的内核。
  [作者通联:浙江青田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语文强化课外阅读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相比较有其不足之处。其一,课内阅读量是有限的。其二,课内阅读极少有泛读指导,而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论文】李宗刚 :《民国中小学作文与现代作家的培育》,原载于《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总第250期。  【原文提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许多人接受了民国教育体制的中小学教育。其中,国文课的作文教育为学生成长为作家奠定了坚
近几年来,民国作文读物成为国内出版界的热门选题,众多出版社相继推出了不少相关系列图书。大致说来,这些作文读物主要包括两大类:(1)民国时期中小学生的作文选,包括当时学生的习作及优秀范文作品。如《民国小学生作文》第一辑、第二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模范作文》典藏系列1-5册(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小学生作文》(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民国小学生作文》和《民国中学生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是名师针对令人不满的教学现状,依据其教育理念创设出的、与原本阅读教学(或称传统阅读教学)所不同的、富于新意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极具学习价值。部分一线教师对名师理念和教学没有真正理解就匆忙上阵,他们不顾实际地照搬名师理念和模式,进行符号化和标签化的模仿。因此有人以反对语文教学虚化和高蹈化为由拒绝学习名师课堂。本文以我所读于漪、刘远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学记为例,着力谈谈名师们“阅
观察高考作文试题,一直都有“作文要求”,似乎也一直都有“任务驱动”,但是为何很多专家学者只是将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尤其是全国课标卷试题)看成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这大概能说明,在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识里,“作文要求”中的“要求”和“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所指对象有不完全相同之处,以往高考试题里的“任务驱动”仍然没有将“任务”完全刚性化。这里请看两道高考作文试题。  (2012年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
某高考复习资料将对比修辞(本文所说的“修辞”均指积极修辞即修辞格)纳入复习内容,这引发了热烈讨论。讨论中,有老师认为:因《考试大纲》(指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同)未将对比修辞纳入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故对比在课程中不是修辞手法,高考复习不应将对比修辞纳入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教学不应唯考是从,不应以考定教,不应拘泥于《考试大纲》,因为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
学生的生活范围很小,生活内容也比较单一,加之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基本接触不到丰富、多彩、复杂的现实生活。由于关注不到身边的多样化的生活形态,致使他们的作文中普遍缺乏生活的鲜活与灵动、思想的纯真与清明,作文内容与主题“同質化”现象严重,失去了学生应有的个性与特色。由此看来,只有解决写作源泉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写,喜欢写。  所以,“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有话说”,
杨绛的散文《老王》位于沪教版语文教材高一第二学期第一单元,该单元以“平民生活”为核心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命运,感受平凡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领略作品语言魅力的同时,感受作家的平民意识和情怀。《老王》是一篇写人散文,叙写了老王与作者一家在患难中互帮互助所建立的真情,言语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平乏,阴晴隐于其中,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感情,表达出作者对不幸者的悲悯
【课例呈现】  一、导入  课前播放毛阿敏演唱的《历史的天空》。(板书课题:项羽之死)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描写过这样一个英雄:他天生属于战场,他的生命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展现最美的一面,即便是在四面楚歌之时,他依然向我们展示着他叱咤风云的勇猛刚强和诀别美人、坐骑的侠骨柔情,这位英雄,大家都知道是项羽,但无论项羽如何善战,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面对着不可挽回的失败命运,我们的英雄只能面对苍穹、面
偶尔客串一下初中语文课堂的评课者,发现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很努力,这一点值得高中语文教师学习。但是,对于文本的研读上,有时候会失之两端:有的好发掘微言大义,过度细度;有的游离于表面,走不进语言深处。一位老师执教吴冠中的《桥之美》,对于作者描述的各种桥的美视而不见,语焉不详,却按照说明文的教学思路,去大谈说明内容、方法、语言、顺序等等。教学《桥之美》,到底应该让学生领略吴冠中笔下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