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初中语文中的生活元素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af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语文课堂看,教师比较注重教材内容、教学的流程等等,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只是一厢情愿地训练讲解,以期提高学生关于应试的语文能力。但从教学效率来看,这样做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初中的课堂至关重要,是语言在迅速积累的阶段,单单从应试角度的方法教授学生,使得学生学习得过于死板,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因此,初中课堂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的必要性尤为重要。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习惯,语文教师要善于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教学 教学实例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的本质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语文,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去做的。教育专家王尚文先生对阅读教学作了定位,他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播给学生,学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 课文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师讲解分析和死板的本本主义,而是在学生洗耳恭听的层面上,而应当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实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知识,还能积累生活经验,提升精神品质。没错,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宣称:“生活即教育!”
  想要真正了解语文生活化的本质,方法一就是转变教师角色是关键。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认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 如此一来,老师的角色只是一个主持者,并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阅读,组织课外活动,观察自然。方法二就是,变讲授者为合作者。比如,开放式的头脑风暴,答案没有雷同,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感受生活化课堂氛围,如开展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比如老师带学生外出,给出“为什么蜻蜓在阴雨天气会低飞?”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物理现象,但是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可能答案不一。所以,头脑风暴的发散思维帮助了学生们加深对某种现象的记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当然,这也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实例
  (一)擅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告诉发展,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有一个难点,就是文中说明云的种类特征的文字,学生容易混淆,体会起来不是很明确。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云的图片,借助这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学生就会准确地理解云的特征及它们与天气之间的关系。使用多媒体,是拉近老师与同学之间关系的很简单的桥梁。
  但是从教学手段来说,尤其在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一律用多媒体,课件做得很美,声色像俱全,黑板上光秃秃没有一个字。整堂课就是看图片,看电影,以多媒体为主线,课本起辅助作用,需要时选两三段读一读,语言文字的咀嚼缺失。要知道,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只有在不断地积累运用中,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语文能力。有时一下子呈现五六个问题,问题不论巨细,一律探究,讨论时间极为灵活。
  人们常说王维诗“诗中有画”,其实这幅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想象,去拥有。如席慕容,余光中的《乡愁》,那种朦胧的感觉,情景交融的境界,只能让学生想象,在诵读中感受,这是多么高超的多媒体技术都无法替代的。如这些教师所为,我们的编者们何必要煞费苦心?语文课本印成画册岂不更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只有学生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从中体验到各种情感,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春》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大量的音像、摄影、美术作品中取材。让学生看到黑乎乎的湿土上嫩绿的小草芽顶开一小片泥土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干裂的黄土上春雨一滴一滴的落下。从生活中感受,从生活中学习。
  (二)自主探究、综合学习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接受能力来准备教具进行教学。那么其实教学工具除了黑板粉笔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学校班级的专栏、学生亲手制作的海报等等。可以把一些小常识,小文章放到上面,除了课堂之外,课余也是十分宝贵的学习时间。带领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是老师的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课堂内容,反复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的状态,在实践中改革现有的教学。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的课堂,需要培养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个阶段也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根据教学内容,渲染课堂气氛可可以让课堂灵动且智慧,朴实和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形神兼备,静动结合的优秀平台。而一静一动的开放式头脑风暴,又给了学生发挥自己的时间,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J].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68-80.
  [2]禹明.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J].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40-48.
  [3]倪文锦.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J].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55-56.
  [4]张孔义.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J].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58-66.
  [5]孟鸿仲.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J].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65-68.
  [6]曹明海,史洁. 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J].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4):55-62.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作文,存在着在字数要求上和文学内涵上两方面欠缺,指导学生写作文要一波三折,注意能把语言提示语写具体,培养一种多方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联想的意识;善于借鉴,善于学习书籍中的优美词句,指导他们能有意识地用一些有文学性的词句来替代枯燥无味的词句。  【关键词】多角度 更换 练习  观学生写的作文,发现存在字数不足和词句枯燥两个较显著的问题。针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参
【摘 要】本文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部生成动因出发,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部核心因素,以深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探讨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对策,以此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能力 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及内部生成动因分析  一种类型的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对相关受教育者的吸附能力,如余祖光的“价值说
【摘要】本文从“在人格方面尊重学生”“在细微之处尊重学生”“在个人隐私处尊重学生”等三个方面娓娓说来,详尽地阐述了作者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之谈。真实性与实用性并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 爱 尊重学生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三十多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担任班主任工作,而且都担任所谓的普通班级班主任,接触所谓的“差生”是很多很多的。其间,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品尝过,什么难事怪事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一种城乡对立的思维考虑问题,总觉得农村教学就是闭塞与简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实我认为,在资源相对贫瘠的农村,它所具备的课外学习资源,恰恰是独有的,教师倘能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拓开新的一隅。  农村独有的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等等,均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的好素材。德国著名教育家
自主招生“三国杀” 再开战  继2010 年11 月, 34 所高校宣布以“集团” 形式进行自主招生引发的关注之后, 2011 年2 月, 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华约”、“北约”、“理工系”) 和“复旦水平测试” 的相继开考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2 月12 日,“复旦水平测试” (俗称“千分考”) 拉开了2011 年高校自主招生的序幕; 2 月19 日, 由清华、上海交大等7 校联合举办的“高
【摘要】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特征,汉英语篇在具体衔接方式上往往表现出较大差异。以韩礼德( 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托,从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中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转换、增补和省略等方式,译者根据需要选用恰当方式以达到语篇连贯。  【关键词】 衔接手段 汉英差异 《背影》    衔接与连贯一直被视为语篇分
6月中旬,有幸参加了2011年广西高考(全国卷2)作文阅卷工作。现以评过的几千篇作文为依据,以和其他评卷老师的讨论、分析为参考,管中窥豹,反思今年广西区作文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希望能探索到今后作文教学需要侧重训练的能力,给正在备考的广大师生们一些参考。  一、立意单一   从题目来说,2011年全国卷2的材料作文题是一则公共话题式的题目,这对于促成公民教育并养成学生的公民精神有着很大的意义。  
【摘 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地理 兴趣 教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摘 要】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但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关注不够,导致创设的情境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成为课堂上的一大败笔,颇有“画蛇添足”之嫌。  【关键词】课程标准 情境创设 有效性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
【摘要】教师要想灵活巧妙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就不能只熟悉教材, 而且要不断深入挖掘教材, 敢于独辟蹊径, 勇于创新, 这样才可能巧于留白, 妙置悬念, 给学生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尽情思考, 深入拓展, 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跃升。    我们常常赞赏“此处无声胜有声” 的美妙意境, 我们常听人说“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 愈大, 愈露而愈小” 的深邃哲理, 那么,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