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部生成动因出发,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部核心因素,以深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探讨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对策,以此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能力 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及内部生成动因分析
一种类型的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对相关受教育者的吸附能力,如余祖光的“价值说”认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主要指职业教育受社会关注、学生和家长出于某种需求有意向或事实上选择职业教育;石伟平等人的“特征说”认为“让人们满意的职业教育”、个体性和历史性等构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特征等;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在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对(高级)技工的需求依然旺盛。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职业教育的课堂,但是这只仅仅解决了人们 “上得起学”的问题,至于能否“学得好”继而“想上学”则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制度的保障和经费的支持等只是外在因素,不具有可持续性。职业教育最终能否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关键取决于其内在吸引力。职业教育产品的质量如何最终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得以检验,围绕这一目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部生成动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
“随着我们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于从业者来说,雇用安全(employment security )(拥有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愿意支付薪水的各种技术)显得比工作安全(job security)(个体在同一个组织中工作直到退休的信念)更为重要。”在职业教育领域,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即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受市场“青睐”的程度如何主要来自于劳动者职业能力的高低,这继而会影响到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可。
金融危机以来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出现了“用工荒”,尤其是一些高级技工更是“一将难求”。究其原因不是职业学校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而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在教学环节上出了问题。当前的课程、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编排专业设置陈旧落后;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之间脱钩;考核方式单一、教法刻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所以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是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也是增进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三、课程和教学改革是实现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職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最终的养成需要将教学常规落到实处,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能在何种程度上进行改革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原则
1. 重能力和发展性素质培养原则
所谓“发展性素质”是对人的质量而言的,在工业品质量管理中称为产品的“耐用性”质量。耐用性质量是耐用产品的使用特性,它指产品经过维护与修理可以长时间地多次反复使用的性质,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口质量具有耐用性。“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应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努力的价值取向。
2. 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原则
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职业教育是那些在学术教育中失败的人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先天的在地位上低于普通教育”,在教改中要建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培养体系,协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会“两条腿(升学、就业)走路”。
3. 创造条件、利用条件原则
职业能力的养成除了书本理论的学习外,更多还是要通过深入社会、进入企业不断地实习来实现。职业学校要做好公关工作,想方设法争取一切社会资源的支持,真正实现“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的相关对策思考
1. 构建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要与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因势利导”让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践。同时对课改的过程进行跟踪反馈,促使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2. 实施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
在实施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时还要加以适当的修正,以更有效地适应职业教育的特征。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行绩效管理,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合适的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主要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来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名梁. 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述评[J]. 职教通讯, 2010(10).
[2]石伟平,唐智彬.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3).
[3](美)卡西欧,阿基尼斯著,吕厚超等译.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第6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孝彬,高洪源. 教育管理学(第三版)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63).
[5]Phillip Hughes.为什么人人可接受TVET对达到全民教育目标是必需的[J]. 教育展望,2005(3).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能力 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及内部生成动因分析
一种类型的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对相关受教育者的吸附能力,如余祖光的“价值说”认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主要指职业教育受社会关注、学生和家长出于某种需求有意向或事实上选择职业教育;石伟平等人的“特征说”认为“让人们满意的职业教育”、个体性和历史性等构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特征等;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在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对(高级)技工的需求依然旺盛。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职业教育的课堂,但是这只仅仅解决了人们 “上得起学”的问题,至于能否“学得好”继而“想上学”则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制度的保障和经费的支持等只是外在因素,不具有可持续性。职业教育最终能否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关键取决于其内在吸引力。职业教育产品的质量如何最终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得以检验,围绕这一目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部生成动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
“随着我们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于从业者来说,雇用安全(employment security )(拥有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愿意支付薪水的各种技术)显得比工作安全(job security)(个体在同一个组织中工作直到退休的信念)更为重要。”在职业教育领域,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即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受市场“青睐”的程度如何主要来自于劳动者职业能力的高低,这继而会影响到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可。
金融危机以来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出现了“用工荒”,尤其是一些高级技工更是“一将难求”。究其原因不是职业学校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而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在教学环节上出了问题。当前的课程、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编排专业设置陈旧落后;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之间脱钩;考核方式单一、教法刻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所以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是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也是增进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三、课程和教学改革是实现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職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最终的养成需要将教学常规落到实处,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能在何种程度上进行改革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原则
1. 重能力和发展性素质培养原则
所谓“发展性素质”是对人的质量而言的,在工业品质量管理中称为产品的“耐用性”质量。耐用性质量是耐用产品的使用特性,它指产品经过维护与修理可以长时间地多次反复使用的性质,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口质量具有耐用性。“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应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努力的价值取向。
2. 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原则
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职业教育是那些在学术教育中失败的人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先天的在地位上低于普通教育”,在教改中要建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培养体系,协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会“两条腿(升学、就业)走路”。
3. 创造条件、利用条件原则
职业能力的养成除了书本理论的学习外,更多还是要通过深入社会、进入企业不断地实习来实现。职业学校要做好公关工作,想方设法争取一切社会资源的支持,真正实现“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的相关对策思考
1. 构建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要与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因势利导”让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践。同时对课改的过程进行跟踪反馈,促使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2. 实施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
在实施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时还要加以适当的修正,以更有效地适应职业教育的特征。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行绩效管理,要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合适的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主要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来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名梁. 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述评[J]. 职教通讯, 2010(10).
[2]石伟平,唐智彬.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3).
[3](美)卡西欧,阿基尼斯著,吕厚超等译.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第6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孝彬,高洪源. 教育管理学(第三版)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63).
[5]Phillip Hughes.为什么人人可接受TVET对达到全民教育目标是必需的[J]. 教育展望,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