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手段及处理方式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ei666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特征,汉英语篇在具体衔接方式上往往表现出较大差异。以韩礼德( M.A.K.Halliday)和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托,从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中发现,汉英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有保留、转换、增补和省略等方式,译者根据需要选用恰当方式以达到语篇连贯。
  【关键词】 衔接手段 汉英差异 《背影》
  
  衔接与连贯一直被视为语篇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语篇不只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无序的结合,而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语篇要求词句之间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粘连性(cohesion),在语义上具备连贯性。”[1] 在实际翻译中, 译者从整个“语篇”出发,运用动态的语篇视角,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尤其是衔接与连贯上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翻译任务。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选取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张培基译本和杨宪益译本)为语料,具体分析其中衔接手段及处理方式之异同,发掘相应处理策略,以期揭示衔接与连贯在汉英语篇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
  作为语篇,要进行有意义的交换,就必须要有衔接。“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当在语篇中对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The concept of cohesion is a semantic one; it refers t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ist within the text, 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 Cohesion occurs whe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me element in the discourse is dependent on that of another)[2]。衔接有助于语言组织,语篇由句子构成,句子与使用语言的情景发生联系,把与情景相关的句子连成一篇,需要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纽带关系,这种纽带关系就是语篇的衔接,反映的是句子表层是否合理、各句的承前启后是否恰当,衔接的结果便是连贯。
  众所周知,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其连贯关系大多依赖隐性的连接手段。汉语形散神不散,句子结构虽灵活、松散、短小,句子与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却仍然清晰明了。汉语的语篇连贯主要凭借作者或主体的理解。而英语作为形合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运用显性的衔接手段来创造语篇的连贯,其段落篇章的连贯和流畅都依赖于显性的连接手段。英语注意结构的严谨,不论是句子还是词语都要求体现清楚的逻辑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两种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做到传递信息最大化对等,衔接手段的运用和恰当转换尤为重要。
  英语语篇的衔接手段可分为五大类,即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下文将结合散文《背影》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并讨论译者对衔接手段的四种不同处理方式。
  二、 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处理
  汉英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中各有所重,“翻译者既需要把握原文脉络,正确理解原文,又要熟悉衔接手段,以再现出符合原文语言特征、语篇连贯、清晰而准确的译文”[3]。“在汉译英实践中,应分析原文的衔接手段,然后再从语篇衔接的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五种手段加以考虑将其用适合译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加以表达”[4]。
  1. 保留原文衔接手段
  基于语言的共性,汉英语篇中所运用的衔接手段存在部分对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一定的衔接手段保留到目的语中,使得英汉语篇达到一致的衔接效果。
  如: (1)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张译: We entered 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 ce buying a ticket, father saw to my luggage.
  杨译:We crossed the Y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 luggage.
  从整个语篇看,“他”指“父亲”。原作的主题是“父亲”,在前文中已多次出现了“父亲”一词,因此,此处作者用代词“他”指示了“父亲”这一名词,简洁明了地照应和衔接了前文,并与上文中的代词“我”相呼应,句式自然而工整。张译将“他”译为名词father,杨译为代词he。不管是名词还是代词,都保留了原文中照应的衔接手段,准确地表达了原文所指的对象。细比较,father一词在前文中已交代清楚,此处再次出现略有重复之感。而he不但忠实了原文中的代词,避免了重复,而且也发挥了英语中代词所起的衔接作用,令译文如原文般连贯自如。
  2. 转换原文衔接手段
  英汉语言中的衔接手段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汉译英时,对于汉语中的某些衔接手段,若按原手段译成英语,便有可能使得译文不流畅或有悖译文的表达习惯,这时便需要在翻译时转换接手段,以使译文在表达上自然、顺畅。
  如上例中原文有两句话,没有连词。汉语是意合语言,即使不用连词,根据语义,依然结构连贯、脉络明朗。 张译对应原文译成了两句,达到对等。再杨译中连词where的使用,更使原文的两句浑然一体,where瞻前顾后,令整句译文大放异彩。
  词汇衔接指运用词语达到语篇衔接目的的手段。互相搭配的词汇即“倾向于出现在相似语境中的词汇项目,如果它们出现在相邻的句子中,就会产生衔接力”[2]。《背影》一文句式灵活,洗练畅达,词汇衔接在其中有着很好的体现,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很好的处理这些词汇衔接手段,以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
  中心词“背影”在全文共出现四次:开篇点题时的“背影”,高潮时两次描写的“背影”和结尾时呼应前文再次点题的“背影”。四次“背影”重复提及,突出了“背影”的感染力。张译中的背影依次译为,“the sight of his back”“behind”、“figure”和“back of father’s corpulent form”;杨译为:“view of his back”、 “ the sight of his burly back”、 “back” 和“his burly figure” 译文尤是张译采用了不同的近义词来代替原文中词汇重复,适合了英语的衔接特点,避免了原词的重复。
  同时,作为主线的“眼泪”在文中也出现了四次,并贯穿始终。文中的“我”一共落了四次泪。第一次由于家境的破败和祖母的过逝,伤心之泪“不禁簌簌地流下”;第二次和第三次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感动之泪“很快的流下来了”和“眼泪又来了”;最后一次,“我”在“晶莹的泪光中”再一次流下了思念之泪。张译分别为“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my eyes were again wet with tears”和“the glistening tears”; 楊译为:“shedding tears”、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my eyes were wet again” 和 “ a mist of tears”。译文中精心贴切的选词,不仅精确地再现了“我”对父亲的深厚感情,而且增加了可读性,达到了神形兼备、画龙点睛的效果。
  3.增添原文衔接手段
  从上文分析可见英语中为避免原词复现而多采用照应或替代衔接上下文,而汉语则一方面广用原词复现使语篇连贯,一方面为了避免过多的重复,又大量使用省略法。
  如例(2):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张译:After arriving home in Yangzhou,father paid off debts by selling or pawning things. 很明显,译文中的Yangzhou(扬州)是译者加上去的,原文中的“回家”是指作者和父亲一起从徐州回扬州奔丧,因此英译时有必要交代清楚扬州是他们的老家,所以此处译者采用了增词法。此外,“after”一词也很好地承接了上文。
  例(3):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张译: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 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 I quickly wiped them away lest he or others should catch me crying.
  杨译:At the sight of his burly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
  张译按原文的模式,同样译成了两个独立的句子,两句之间不用连接词。杨译洞悉了语义的内在联系和情感内涵:连词but不仅挖掘了上下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还将原文中两个独立的句子天然地璧合成了一个复合句,体现了英语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结构上讲求形合的特点,创造性地实现了语际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
  例(4):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张译:In recent years, both father and I have been living an unsettled lif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family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杨译:The last few years father and I have been moving from place to place, while things have been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at home.
  原文的“都”、“东奔西走”与“一日不如一日”在语义上对比鲜明,以致在结构上行文连贯。透过字里行间,作者的失落、沮丧和伤感令读者不免也为之动容。张译和杨译分别用了连词and和while,体现语义上的对比和结构上的连贯.虽然and和while都可表示对比,但and在语气上显得轻描淡写,而while却是郑重其事,强调上下文的对比或反差关系。因此,while兼顾了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两方面的连贯性。
  4.省略原文衔接手段
  有时原文中的衔接手段无法或不适合在译文中复现,译者可采取省略原文中的衔接手段,从而使译文连贯自然,表达顺畅。
  如例(5):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张译:1 spent the first day in Nanjing strolling about with some friends at their invitation, and was ferrying across the Yangtse River to Pukou the next morning and thence taking a train for Beijing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same day.
  杨译:A friend kept me in Nanjing for a day to see sights, and the next morning I was to cross the Yangtse to Pukou to take the afternoon train to the north.
  原文两个分句虽是用分号隔开,但第二分句仍注意与上文保持衔接:第一分句中时间是“一日”,第二分句是“第二日上午”,顺承上文“一日”,在第二分句中,“下午”承前省略,指“第二日”的下午,与前句相连贯。 张译和杨译的“第二日上午”都为the next morning,分别与上文的first day和a day衔接,与原文相一致。“下午”一词,张译为the afternoon of the same day,表明是the afternoon of the next day,为避免重复,把the next day换成了the same day,表达准确。再看杨译,the afternoon和原文一样,承前省略了the next day,与上文相连贯,而读者也能一目了然:the afternoon指的就是the afternoon ofthe next day。此处省略the next day更显得上下文一气呵成。
  例(6):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张译:After I arrived in Beijing, he wrote me a letter, in which he says, “I’m all right except for a severe pain in my arm. I even have trouble using chopsticks or writing brushes. Perhaps it won’ t be long now before I depart this life.”
  杨译:After I came north he wrote to me: My health is all right; only my arm aches so badly I find it hard to hold the pen. Probably the end is not far away.
   原文的“信中说道”承上启下,衔接上文中“他写了一信给我”和下文中信的内容,而且信的内容多为四字短语,如“身体平安”、“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等,“信中说道”也为四字短语,贯通下文结构。在两篇译文中:张译把“信中说道”译为in which he says,衔接上文的letter和下文中信的内容,可谓是与原文对等的译文。杨译貌似将其省略了,其实不然:冒号和引号水到渠成地提示了下文中信的内容,令读者不得不感慨此译的衔接堪称天衣无缝。
  由此可见,由于英汉语言表达差异的影响,译者可以在一定情况下将衔接手段进行省略或利用符号形式,以达到整体语篇上的连贯自如。
  结语
  通过对散文《背影》及两英译本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译者都根据英汉语衔接手段的不同采取了保留、转换、增补、省略等四种处理衔接手段的方式。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英汉语言不同的表达规律,在对原作语境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重视衔接手段的选择,从而使翻译过程得以顺利有效地完成。杨宪益先生和张培基先生两位译界前辈的译文各有千秋,各具风格。正如黄振定先生所言“我们处理衔接连贯形式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不影响语义内容增损的前提下,以‘照搬’为上策,稍做变换为中策,大加改动为下策。正确地采取上策者为佳译,合理地采取中下策者也可出佳译”[5]。
  
  【参考文献】
  [1] 沈伟栋.话语分析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0(6):28.
  [2] Halliday,M. A. K
其他文献
【摘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是我国对民族教育实行“优先发展” “重点扶持” 政策的具体体现之一。随着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实施的进一步深入, 其中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 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优惠和补偿政策的不良习惯, 要努力壮大自身实力, 增强自身的“造血” 功能。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 提高应用性, 使民族教育能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一、我国现行的少
这是一堂数学复习课,黑板上写有这样一道计算题:56×8 88×4。  学生算得的结果都是800,这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要求他们说说思考的过程,可能认为简单了吧,手立刻举起了一大片,一些学生骄傲的脸上还表现出一种不屑的表情,教师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原式=448 352=800  对生1的回答教师表示满意,并给予充分肯定。看来其说法也颇得大多数同学的赞同。或者说,
在我们正式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引用中国前辈油画家梁锡鸿在他的《中国洋画运动》中的一段叙述。  “西洋画渐入中国,虽是早在一千年前,而画家采用西洋画法,远在明万历年间,但是用西洋画材作西洋画的,并不甚早。大约至今只五十年的历史。那个时候,香港,上海及各大商埠,常有欧洲画家来中国游历,西洋画的印刷刊物逐渐输入。由于好奇的心理,对西洋画便从鉴赏而习作起来。”  由上面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西洋画——油画,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当前的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逐渐得到重视,但语文综合性学习又因其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容易产生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语文学习的内容可谓是海纳百川,凡是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老师也应博学识广,灵活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不同
当金融危机在全球肆虐的时候, 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但沉下心来冷静思考之余, 我不禁联想: 我们的教育这些年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学校越办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校园越来越美, 许多发达地区的校园设施等教学硬件, 即使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也毫不逊色, 甚至还更豪华。但扪心自问, 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我们教师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吗? 老百姓对我们满意吗?  国家发展需要高素质
【摘 要】学生作文,存在着在字数要求上和文学内涵上两方面欠缺,指导学生写作文要一波三折,注意能把语言提示语写具体,培养一种多方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联想的意识;善于借鉴,善于学习书籍中的优美词句,指导他们能有意识地用一些有文学性的词句来替代枯燥无味的词句。  【关键词】多角度 更换 练习  观学生写的作文,发现存在字数不足和词句枯燥两个较显著的问题。针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参
【摘 要】本文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部生成动因出发,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部核心因素,以深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探讨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对策,以此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能力 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内涵及内部生成动因分析  一种类型的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对相关受教育者的吸附能力,如余祖光的“价值说
【摘要】本文从“在人格方面尊重学生”“在细微之处尊重学生”“在个人隐私处尊重学生”等三个方面娓娓说来,详尽地阐述了作者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之谈。真实性与实用性并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班主任 爱 尊重学生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三十多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担任班主任工作,而且都担任所谓的普通班级班主任,接触所谓的“差生”是很多很多的。其间,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品尝过,什么难事怪事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一种城乡对立的思维考虑问题,总觉得农村教学就是闭塞与简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实我认为,在资源相对贫瘠的农村,它所具备的课外学习资源,恰恰是独有的,教师倘能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拓开新的一隅。  农村独有的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等等,均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的好素材。德国著名教育家
自主招生“三国杀” 再开战  继2010 年11 月, 34 所高校宣布以“集团” 形式进行自主招生引发的关注之后, 2011 年2 月, 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华约”、“北约”、“理工系”) 和“复旦水平测试” 的相继开考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2 月12 日,“复旦水平测试” (俗称“千分考”) 拉开了2011 年高校自主招生的序幕; 2 月19 日, 由清华、上海交大等7 校联合举办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