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清规戒律,允许打破条条框框,同时倡导学生放胆作文,“我手写我心”。但“减少约束”并非一味放任自流,不予指导,还应“加强平时练笔指导”(这是新课标增加的建议)。前者是鼓励自主,是“放”,利于学生表达,有话可说,有话肯说;后者则是规范表达,是“收”,引导学生有话会说,有话能说,有话善说。这就形成了习作教学看似对立而矛盾的两极。对小学写作教学不能一味地“放”,也不能紧紧地“收”。如何将二者融合一体,为学生打开自主写作之路?笔者认为不失时机地在语文课堂(主要是阅读课堂)鼓励学生写随笔,是实现“放”与“收”两极融通的良策。
一、驻足课前,随趣而述
每一堂阅读课都是一个艺术品,就连课前互动都充满了艺术感。而趣味横生的课前互动常常给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表达空间。教师要像捕捉“不曾预约的精彩”一样,抓住每一个值得学生写随笔的课前互动瞬间。比如,《轮椅上的霍金》传递给读者的一个强烈的主旨就是乐观,就是坚强,就是豁达,就是感恩。那么课前怎么互动呢?笔者以“太好了”巧妙地激活了沉淀在学生心底的感恩情愫:
师:告诉自己能拥有健全的肢体,真的真的——
生:太好了!
师:告诉父母,我能拥有你们的爱,真的真的——
生:太好了!
师:(亲切注视孩子们)我能认识活泼可爱的你们,太好了!你们呢?
生:我能在柘荣县实验小学这么好的校园里学习,太好了!今天我以实小为荣,明天实小以我为荣,太好了!
生:我感谢妈妈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我能成为我妈妈的孩子,太好了!
……
心情、生活、父母、同学、校园……这些都是学生熟悉而又经常忽略的值得感恩的对象,在一声声“太好了”的召唤中,学生的满足、乐观、感恩的情绪充分流露。这样的课前互动,不是一次真情表达的好时机吗?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以随笔形式叙述。一份份随笔中扑面而来的无疑都是自由表达的畅快感的回归。比如,一个学生以感恩的笔触写道:“太好了!实在太好了!我能带着健全的四肢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我格外感谢我的妈妈,要不是妈妈的辛苦孕育,怎会有我这个小生命?要不是妈妈含辛茹苦的照料,怎会有这么健康这么快乐的我?我要发自肺腑地说:妈妈,谢谢您!”
二、琢磨题眼,随惑而发
不少文章的题眼,值得人们揣摩、深思。而往往就在琢磨与玩味之间,疑惑、好奇随题眼而生,问号不绝,疑窦环生,思维高度运转,文思自然如泉喷涌,就有不吐不快之感。这又是学生随笔抒发的一个好契机。比如,《月光启蒙》这个课题就很值得揣摩。据资料介绍,作家、诗人孙友田为文章起的原题为《月光母亲》,为什么编者改为《月光启蒙》?显然文本中带着质朴的民间文化,正是“我”要深深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为了唤起孩子们的阅读期待,将目光聚焦“启蒙”,笔者引导孩子在题中读疑:
生:我想月光不是人,是怎么给“我”启蒙的?
师:(追问)那么你判断,它写的是什么?
生:我想文中会不会写月光像妈妈一样教我怎样书写,用明亮的光教我怎么阅读?
生:我想,会不会是写月光默默吐撒清辉,静静地与世间万物说着悄悄话,给幼小的我智慧的启蒙呢?
师:到底是谁给我启蒙?难道真是月光给我启蒙?月光是怎么启蒙?真如你猜想的那样吗?快速阅读课文,你会有自我的新发现!
(等学生读完课文)
师:现在对“月光启蒙”,你有什么新见解?
生:(兴奋地)其实是妈妈在月光下为我吟唱童谣,妈妈用童谣、儿歌、童话给我启蒙。
生:(一扫原先的疑惑)其实,课题中的月光是指妈妈给我启蒙教育的时间在夜晚,妈妈在晚上借着月光,为我吟唱童谣,讲神话故事,把我引入了文学的殿堂……
师:(感叹地)一个课题能引发你们这么多的猜想与感受,让我们轻松动笔,随兴书写,完成一次漂亮的随笔好吗?
……
这里,教学者抓住课题“启蒙”的朦胧感与“月光”的美感,让学生猜课文可能写什么,学生的思绪在瞬间飘飞,哪怕与文本叙述方向完全不同,但学生的猜测是那么美妙,于是“一个课题能引发你们这么多的猜想与感受,让我们轻松动笔,随兴书写……”在点燃学生阅读期待的同时,又为他们展开一次自主创作的旅程,回报给教师的也是一份预期的或是不期的精彩。翻阅学生的随笔本,一行行文字像月光一样恬静优美,一个学生这样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多么美妙啊,总能让人浮想联翩,可从来没想过月光还会启蒙。随着老师一句‘那么你判断,它写的是什么?’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测,一时间奇思妙想在教室里飘荡,有的说:‘是月光像妈妈一样用轻柔的手教我怎样书写吧?’有的说……可是,当我们读了课文后,才知道,‘月光启蒙’原来另有含义,哈哈哈,我们都上了老师的当了,不过,每个同学的猜想都很美,对不对?而且因为这些不着边际的猜想,让我们读得更加专心,感谢这美丽的猜想。”
三、沉浸视听,随情而抒
好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常常会营造一种美妙的视听氛围,旨在刺激感官,盘活语境,快乐阅读与表达。只要学生能沉浸其间,视听的美感就如高山流水流淌在学生的心田,他的生命体验之弦便即刻拨响,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随情而抒,就不是不可能了。在《黄河的主人》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感悟黄河,感悟皮筏艇,进而感悟黄河的主人,创设了可感的声像情境:
师:这就是我们的黄河!(大屏显示:在激情昂扬的《黄河颂》的旋律中,出现滚滚奔腾的黄河。)看着这样的黄河,心情怎样?
生:(陆续说)心情像黄河一样特别澎湃,特别激动,特别震撼,心惊胆战……
师:这样的黄河怎能不令人胆战心惊呢!那黄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我们的心,看——(大屏显示:一只渺小的羊皮筏子,出没惊涛骇浪里。) (生瞪大眼睛,嘴张成大大的“O”)
师:现在,请潜心读读2~5自然段,谁能让我们在你的语言描述中看到牵动人心的羊皮筏子?
出示:?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生疾笔抒写)
动感的画面配上激昂的音乐,强烈震撼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文本在这样的音像作用下被还原,升华出奇妙的立体感,学生如临其境,一种对羊皮筏子的惊险出没的担心、赞叹,脱口而出。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皮筏艇上的一员,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身下的它那么小,那么轻,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还有,“……真让我惊叹,好像一个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然而无论风多大,无论浪多凶,它都奋勇向前!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四、体验情境,随境而叙
情境,往往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驿站。游历情境,或轻松愉悦,或凝重深沉,学生的心境会随之变换,情感会随之波动,表达的自由度与流畅性也自然会随之增强,课堂随笔便在这样的表达中又一度张扬它的魅力。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了让学生感悟“信任”的力量,笔者创设一个情境:
师:来,请你在讲台边沿上站好,告诉你,现在你就站在险峻的陡崖边上,你的背后就是深渊,但是你的伙伴正在你的身后用胳膊交叉成“胳膊床”,营救你,你敢向后倒去吗?
生:(小小的犹豫)敢……敢!
(闭上眼睛,随后就身体笔直地向后倒下去。伙伴们齐心协力在瞬间把同伴接住。全场一片欢呼。)
师:在你倒下的一刻心里想的是什么?你们几个同伴站他背后用胳膊交叉成“网”,就在他倒下的瞬间,你们怎么想的?
生:(略)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目睹了这短短的几秒钟里发生的一切,有什么感受?
生:(略)
师:是啊!信任的力量是伟大的,虽然只有几秒的时间,但在这几秒里,“信任”“勇敢”“信任”“合作”一起涌上你们的心头,感受如此深刻!还等什么,在你的随笔本上留下这震颤心灵的瞬间吧!
亲历情境者,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他的观察角度是不同的,内心情感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预设游戏之前就点拨学生学习课文把时间“拉长”的写作手法,留意整个过程的心境变换和情感波动,就是担心学生忽略自我的内心感受。经历一番“现场”的震撼之后,无需提醒,无需点拨,学生文思泉涌,把当时的观察、感受铺叙开来,短短的几分钟,洋洋洒洒写了一两百字,甚至言犹未尽,课后再续。一个学生这样写:“听了老师的指令,嘉城什么话也没说,全身绷得紧紧的,全场同学都屏住气息注视着他,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一秒钟过去了,嘉城在犹豫,两秒过去了,嘉城还在犹豫,这时有个轻轻的声音响起:‘放心,有我在,放心!’这是存铭!突然嘉城往后仰,就在他倒下的一刻,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儿了!……”诚然,从学生淋漓畅快的表达中,直透一份自由,直透一股率真,直透一脉真情,这就是情境体验的功效!一个情境的成功创设,是一次自我表达的契机,是一个率性随笔的驿站。
阅读课堂是培养学生“开口能语,提笔能文”的地方。可以说,在阅读课堂上写随笔,是为写作教学另辟一条蹊径。学生在课堂前后所经历的事、所阅读的文章或思考的心路历程、互动的难忘瞬间,是离学生动笔最近区域的最乐于表达也最易于表达的真实内容,教师要善于把握随笔的时机,让学生自由表达,创意表达,那样学生的自主写作将不再遥远。所以,在阅读课堂上,尽量不要把学生那信笔涂鸦的天性束之高阁,要让习作教学的“放”与“收”在课堂随笔中交相融通,兼收并蓄。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一、驻足课前,随趣而述
每一堂阅读课都是一个艺术品,就连课前互动都充满了艺术感。而趣味横生的课前互动常常给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表达空间。教师要像捕捉“不曾预约的精彩”一样,抓住每一个值得学生写随笔的课前互动瞬间。比如,《轮椅上的霍金》传递给读者的一个强烈的主旨就是乐观,就是坚强,就是豁达,就是感恩。那么课前怎么互动呢?笔者以“太好了”巧妙地激活了沉淀在学生心底的感恩情愫:
师:告诉自己能拥有健全的肢体,真的真的——
生:太好了!
师:告诉父母,我能拥有你们的爱,真的真的——
生:太好了!
师:(亲切注视孩子们)我能认识活泼可爱的你们,太好了!你们呢?
生:我能在柘荣县实验小学这么好的校园里学习,太好了!今天我以实小为荣,明天实小以我为荣,太好了!
生:我感谢妈妈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我能成为我妈妈的孩子,太好了!
……
心情、生活、父母、同学、校园……这些都是学生熟悉而又经常忽略的值得感恩的对象,在一声声“太好了”的召唤中,学生的满足、乐观、感恩的情绪充分流露。这样的课前互动,不是一次真情表达的好时机吗?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以随笔形式叙述。一份份随笔中扑面而来的无疑都是自由表达的畅快感的回归。比如,一个学生以感恩的笔触写道:“太好了!实在太好了!我能带着健全的四肢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我格外感谢我的妈妈,要不是妈妈的辛苦孕育,怎会有我这个小生命?要不是妈妈含辛茹苦的照料,怎会有这么健康这么快乐的我?我要发自肺腑地说:妈妈,谢谢您!”
二、琢磨题眼,随惑而发
不少文章的题眼,值得人们揣摩、深思。而往往就在琢磨与玩味之间,疑惑、好奇随题眼而生,问号不绝,疑窦环生,思维高度运转,文思自然如泉喷涌,就有不吐不快之感。这又是学生随笔抒发的一个好契机。比如,《月光启蒙》这个课题就很值得揣摩。据资料介绍,作家、诗人孙友田为文章起的原题为《月光母亲》,为什么编者改为《月光启蒙》?显然文本中带着质朴的民间文化,正是“我”要深深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为了唤起孩子们的阅读期待,将目光聚焦“启蒙”,笔者引导孩子在题中读疑:
生:我想月光不是人,是怎么给“我”启蒙的?
师:(追问)那么你判断,它写的是什么?
生:我想文中会不会写月光像妈妈一样教我怎样书写,用明亮的光教我怎么阅读?
生:我想,会不会是写月光默默吐撒清辉,静静地与世间万物说着悄悄话,给幼小的我智慧的启蒙呢?
师:到底是谁给我启蒙?难道真是月光给我启蒙?月光是怎么启蒙?真如你猜想的那样吗?快速阅读课文,你会有自我的新发现!
(等学生读完课文)
师:现在对“月光启蒙”,你有什么新见解?
生:(兴奋地)其实是妈妈在月光下为我吟唱童谣,妈妈用童谣、儿歌、童话给我启蒙。
生:(一扫原先的疑惑)其实,课题中的月光是指妈妈给我启蒙教育的时间在夜晚,妈妈在晚上借着月光,为我吟唱童谣,讲神话故事,把我引入了文学的殿堂……
师:(感叹地)一个课题能引发你们这么多的猜想与感受,让我们轻松动笔,随兴书写,完成一次漂亮的随笔好吗?
……
这里,教学者抓住课题“启蒙”的朦胧感与“月光”的美感,让学生猜课文可能写什么,学生的思绪在瞬间飘飞,哪怕与文本叙述方向完全不同,但学生的猜测是那么美妙,于是“一个课题能引发你们这么多的猜想与感受,让我们轻松动笔,随兴书写……”在点燃学生阅读期待的同时,又为他们展开一次自主创作的旅程,回报给教师的也是一份预期的或是不期的精彩。翻阅学生的随笔本,一行行文字像月光一样恬静优美,一个学生这样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多么美妙啊,总能让人浮想联翩,可从来没想过月光还会启蒙。随着老师一句‘那么你判断,它写的是什么?’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测,一时间奇思妙想在教室里飘荡,有的说:‘是月光像妈妈一样用轻柔的手教我怎样书写吧?’有的说……可是,当我们读了课文后,才知道,‘月光启蒙’原来另有含义,哈哈哈,我们都上了老师的当了,不过,每个同学的猜想都很美,对不对?而且因为这些不着边际的猜想,让我们读得更加专心,感谢这美丽的猜想。”
三、沉浸视听,随情而抒
好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常常会营造一种美妙的视听氛围,旨在刺激感官,盘活语境,快乐阅读与表达。只要学生能沉浸其间,视听的美感就如高山流水流淌在学生的心田,他的生命体验之弦便即刻拨响,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随情而抒,就不是不可能了。在《黄河的主人》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地感悟黄河,感悟皮筏艇,进而感悟黄河的主人,创设了可感的声像情境:
师:这就是我们的黄河!(大屏显示:在激情昂扬的《黄河颂》的旋律中,出现滚滚奔腾的黄河。)看着这样的黄河,心情怎样?
生:(陆续说)心情像黄河一样特别澎湃,特别激动,特别震撼,心惊胆战……
师:这样的黄河怎能不令人胆战心惊呢!那黄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我们的心,看——(大屏显示:一只渺小的羊皮筏子,出没惊涛骇浪里。) (生瞪大眼睛,嘴张成大大的“O”)
师:现在,请潜心读读2~5自然段,谁能让我们在你的语言描述中看到牵动人心的羊皮筏子?
出示:?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生疾笔抒写)
动感的画面配上激昂的音乐,强烈震撼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文本在这样的音像作用下被还原,升华出奇妙的立体感,学生如临其境,一种对羊皮筏子的惊险出没的担心、赞叹,脱口而出。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皮筏艇上的一员,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身下的它那么小,那么轻,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还有,“……真让我惊叹,好像一个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然而无论风多大,无论浪多凶,它都奋勇向前!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四、体验情境,随境而叙
情境,往往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驿站。游历情境,或轻松愉悦,或凝重深沉,学生的心境会随之变换,情感会随之波动,表达的自由度与流畅性也自然会随之增强,课堂随笔便在这样的表达中又一度张扬它的魅力。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了让学生感悟“信任”的力量,笔者创设一个情境:
师:来,请你在讲台边沿上站好,告诉你,现在你就站在险峻的陡崖边上,你的背后就是深渊,但是你的伙伴正在你的身后用胳膊交叉成“胳膊床”,营救你,你敢向后倒去吗?
生:(小小的犹豫)敢……敢!
(闭上眼睛,随后就身体笔直地向后倒下去。伙伴们齐心协力在瞬间把同伴接住。全场一片欢呼。)
师:在你倒下的一刻心里想的是什么?你们几个同伴站他背后用胳膊交叉成“网”,就在他倒下的瞬间,你们怎么想的?
生:(略)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目睹了这短短的几秒钟里发生的一切,有什么感受?
生:(略)
师:是啊!信任的力量是伟大的,虽然只有几秒的时间,但在这几秒里,“信任”“勇敢”“信任”“合作”一起涌上你们的心头,感受如此深刻!还等什么,在你的随笔本上留下这震颤心灵的瞬间吧!
亲历情境者,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他的观察角度是不同的,内心情感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预设游戏之前就点拨学生学习课文把时间“拉长”的写作手法,留意整个过程的心境变换和情感波动,就是担心学生忽略自我的内心感受。经历一番“现场”的震撼之后,无需提醒,无需点拨,学生文思泉涌,把当时的观察、感受铺叙开来,短短的几分钟,洋洋洒洒写了一两百字,甚至言犹未尽,课后再续。一个学生这样写:“听了老师的指令,嘉城什么话也没说,全身绷得紧紧的,全场同学都屏住气息注视着他,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一秒钟过去了,嘉城在犹豫,两秒过去了,嘉城还在犹豫,这时有个轻轻的声音响起:‘放心,有我在,放心!’这是存铭!突然嘉城往后仰,就在他倒下的一刻,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儿了!……”诚然,从学生淋漓畅快的表达中,直透一份自由,直透一股率真,直透一脉真情,这就是情境体验的功效!一个情境的成功创设,是一次自我表达的契机,是一个率性随笔的驿站。
阅读课堂是培养学生“开口能语,提笔能文”的地方。可以说,在阅读课堂上写随笔,是为写作教学另辟一条蹊径。学生在课堂前后所经历的事、所阅读的文章或思考的心路历程、互动的难忘瞬间,是离学生动笔最近区域的最乐于表达也最易于表达的真实内容,教师要善于把握随笔的时机,让学生自由表达,创意表达,那样学生的自主写作将不再遥远。所以,在阅读课堂上,尽量不要把学生那信笔涂鸦的天性束之高阁,要让习作教学的“放”与“收”在课堂随笔中交相融通,兼收并蓄。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