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书记才旦周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KY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撰文、供图/亚格博

  我很遗憾,2012年进行“牦牛文化田野调查万里行”时,到了青海省玉树州的好几个县,却没有能够到杂多县。这次因为杂多县举办2016年牦牛文化节,作为牦牛博物馆馆长的我受到邀请,来到这澜沧江源第一县。
  进入杂多县境内,第一个印象是,这个纯牧区怎么这么干净?几乎没有看到在其他牧区到处可见的白色垃圾。辽阔的草原,碧绿一片,从眼前延伸到天边,以至于停车休息时,手上的烟蒂都不敢扔。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关注、在思考、在呼吁——美丽高原,是大自然造就的,是上天赐予的,而洁净高原,才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我的观点是,藏区从前工业化社会,跨越工业化阶段,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我们享用了工业化的成果,建设了城市和乡村,但不可避免地面临工业化、包括钢铁工业、塑料工业、橡胶工业、玻璃工业等残留,且日积月累。能否把世界最后一片净土留给子孙后代,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各种场合倡议“洁净高原”,但一直没有能够找到答案和方法。于是,如此潔净的杂多县,成了我最为关注的一个对象。我的目光自然聚集到杂多县的当家人、县委书记才旦周身上,他刚刚由县长转任县委书记。
  才旦周的祖籍在囊谦,他自幼出生在玉树,算得上土生土长的玉树人。虽然从儿时起,作为一个传统藏族家庭所受到的教育,不能往河里扔秽物、不能随便砍树、不能乱烧东西,但现代环保的概念是没有的。过去的藏区,每个牧民都背着一杆叉子枪,枪和马,是一个康巴汉子的标志。随着《枪支管理法》的实施,老百姓的枪都上交了。而年轻时的才旦周,曾经作为公安人员,下乡时却能背着枪,那是很威风的。有时候下乡也会打打猎,当然,那时还没有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
  2008年,才旦周调任“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这个岗位让他真正接触到了现代环境保护概念,保护队的索朗达吉等队员们用自己的艰苦劳动乃至生命,去保护环境、敬畏自然,深深地影响了才旦周。而对于这片近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保护,引起国内外极大的关注,由此,也拓展了才旦周的视野。与吕植教授、杨勇先生等著名环保人士合作,使他懂得了生物多样性、生命的平等价值,懂得了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人类的灾难和悲剧。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看到被偷猎者杀害的藏羚羊残骸,在新疆看到断流的塔里木河,被刺激的才旦周,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那时的才旦周,除了巡山时必须带枪之外,再也不喜欢带枪了。
  2011年,玉树地震后,他被调到玉树担任副县长,参加家乡的灾后重建,两年后,又被调到杂多县担任县长。
媒体披露了杂多县的垃圾问题——虫草之乡乃是垃圾之城。一时间,负面报道扑面而来。他自己亲眼所见的县城,也的确是垃圾遍地,污水成冰。
才旦周迎接来杂多县的客人(摄影/邱衍庆)

  具有戏剧色彩的是,才旦周到任杂多县,正遇上了一场媒体事件:省内外媒体集中披露了杂多县的垃圾问题——虫草之乡乃是垃圾之城。一时间,负面报道扑面而来。他自己亲眼所见的县城,也的确是垃圾遍地,污水成冰。
  才旦周决定,从治理垃圾抓起。当然,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县长的首要职责是抓经济发展,垃圾问题只是主管城管的副县长该做的事。但此时的才旦周已经具备了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他想得更多、更远、更大。别看杂多县地处偏远,但它的生态价值非常高,尤其是作为澜沧江源第一县,这条江流经的地区,包括国内26个民族聚居地、6个国家,直接依靠澜沧江水生存的有6千万人;而当曲河又是长江的南主源,对长江的水量贡献最大。这样一个县,这样一个县的县长,肩上有多大的责任!
杂多县百姓纷纷聚集到牦牛文化节坝子上(摄影/邱衍庆)

  杂多县有6.6万人,因为是虫草大县,牧民因为虫草致富,很多人迁入了县城。这个澜沧江峡谷间的小城,一下子挤入了4.7万人!其中有4万人是迁入的牧民。城镇化来得太突然,各方面都缺乏准备,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但当务之急,是垃圾问题。才旦周决心已下,打响了突击战,一下清理垃圾500车,至少3000吨!挖出的深层垃圾,居然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遗存物!
  那天晚上,我专门邀请才旦周交流。因为我在20世纪70年代就生活在牧区,对当时情况很清楚。那时,牧民出门放牧,带着一把水壶,捡上几块牛粪,就可以烧茶吃糌粑了。现在是骑着摩托车,带着瓶装水和方便面,吃完就扔掉。牧民进城安居是好事,可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却不可能一天之内变成市民。才旦周笑笑,的确是这样。刚到任后,出差到外地,都不愿意回县城,实在是太脏了!按每户日产垃圾5公斤计,每天产生垃圾就是50吨啊!小小的县城,一天不清理,就是100吨,几天不清理,就没法儿待了。
  既有环保工作经历、又有从政经验的才旦周,请来北京大学的著名环保专家吕植教授,请来了NGO组织,与县里的干部一起走进群众家中,进行入户调查:你家每天产生多少垃圾?都是什么垃圾?如果让你把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能不能做到?调查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老百姓都表示:能做到!才旦周说,是啊,谁愿意生活在垃圾堆里啊!于是,杂多县提出了简单但响亮的口号:“垃圾不落地,出户就分类。”
  才旦周到任时,整个县城只有2台垃圾清运车、40个环卫工,才旦周就从县财政拿出资金,增购了7台车,招收了300名环卫工,结合扶贫就业,每月固定工资1500元,还给交“三金”。可这样,起初还招不到人,一是因为环卫工被人看不起,二是因为这些户籍在牧区的人失去了虫草收入。于是,县里就规定,每年虫草季放一个半月虫草假;每年县政府领导宴请环卫工,还选出80名优秀者坐飞机往返到拉萨旅游。有这几项措施,报名的人多了,社会上对环卫工也尊重了。除了公共区域外,在试点社区,每100户设1名专职人员,由县财政支出。县城的居民每户每月交23元垃圾处理费,居民还很认可,当然特困户是免交的。
其他文献
西藏有多少温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将广义的温泉定义为:从地下深部自然涌出或喷出的地下水,泉口温度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出5℃以上。超过45℃的温泉可称为热泉,温度达到或超过当地沸点的温泉称为沸泉。国内一些学者倾向于将温泉的下限温度设定在25℃,以避免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温泉判别标准。然而,我国地域辽阔,纬度跨越较大,地势高低悬殊,各地年平均气温变化较大。在青藏高原,一些城市的年平均气温低
2009年4月2日举行的G20伦敦峰会是20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之后,世界主要国家第一次就全球性问题全面、耐心和细致地共同寻求应对之策。峰会对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探索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意义深远。    美国金融霸权被削弱    此次G20伦敦峰会与1944年布雷顿森林峰会有本质的不同。本次峰会准备时间仓促,且美国实力尚未全面衰败,因此以美元为基础的荚金融霸权格局仍未彻底改变。诚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
记者:2008年是中国和伊拉克建交50周年。您对两国的关系如何评价?  大使:2008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伊拉克方面也举行了庆祝活动。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当时中国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东,并前往欧洲。伊拉克也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伊中两国于1958年8月25日建交。自那时起至今,伊中两国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友好,虽然伊拉克的政权经历了几度更替,但两国
这幅精心绘制、装饰华丽的世界地图绘于1886年。采用当时最新的墨卡托投影法绘制,以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将大不列颠置于地图的中心位置。不列颠群岛以及所有的英国殖民地蔓延到东部和西部,被突出渲染成红色,红色部分也囊括了印度、逼近了西藏南部地区。1890年3月11日,英属殖民印度加尔各答印度总督府,大清朝驻藏帮办大臣升泰与印度总督兰士丹签署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八款》。确认了锡金为英国的保护国,并且
青稞酒是手工酿造,最考验酒娘的功力,因此,每家酒馆的青稞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酒客会从酒娘殷勤递出的酒勺里,往自己的于心窝接酒,咂咂嘴,品品味,决定购买与否.酒娘绝不会生气。  酿造纯正的青稞酒,颜色暗黄、酒体稠润、清香醇厚、绵甜爽净。  青稞酒的古法酿造  要论数量,几十年前,拉萨的青稞酒馆是最多的,主要因为啤酒还没进入西藏市场,顾客选择单一。  马路边、林卡里、公园中,随便围起一块花帐,放上垫子、
在藏族人心目中与冈仁波齐、梅里雪山齐名的扎日神山,在绝大多数文献和地图上都见不着影子。這座被视为圣地的神山是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耆那教公认的三大朝圣地之一。信徒认为,扎日宁巴神山系隆子县扎日乡西南一带山峦,主峰海拔5722米。东起措嘎湖、哥里西娘,西至塔克新、曲松,大体由洛河、甲曲河、玉米河、曲松河围成,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分旧扎日、新扎日扎西迥和措噶(白湖)三个部分。山中有修行岩洞、天葬
传染病一直伴随着藏区的历史发展。人们在长时期与疾病的接触中开始总结出一些关于传染病的本土化经验。结合藏医学的发展,人们在疾病的暗夜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于生的渴望。  需要说明的是,自佛教传入藏区开始,很多本土宗教的文献和档案被人为地破坏,而佛教学者在叙述历史时仅仅侧重于宗教史层面。  他们对于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书写极为薄弱。  文献中记载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藏文史料中记载的最早的藏区传染病
20世纪初,黑帐篷前的牧人们那曲的牧圈  《草地》  河边茂盛的草地,  在干草收割之前,  在六月阳光下一个纯净的日子。  我搜寻着,找到了,一眼认出它。  自童年就熟悉的青草和花朵生长在那里。  我半睁眼睛承受着明亮。  这芬芳之气容留了我,  一切知识不复存在。  蓦然间我感到我正在消失并快乐地哭泣。  ——切斯瓦夫·米沃什  (Czes?aw Mi?osz,1911—2004 ,波兰)  
2019年3月28日,左翼发表文章《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发生在六十多年前西藏南木林县的“9·17”惨案死难的烈士。烈士英魂  事件发生在1958年9月17日,地点为南木林县芒热乡则热村西南1500米的乌郁河南岸(因此地靠近尼木县的麻江,后来许多人将此事件误称为“麻江惨案”)。事件发生在赴日喀则为边防部队体检和农牧民群众治病送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医疗队身上。他们在医疗途中遭遇恩珠仓·贡布扎西
加央益西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西藏面具”的传承人,也曾是群艺馆的工作人员。虽然已经退休三年,但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还是让他无法把自己从以往的工作状态中剥离出来,总是隔三差五地,就来这里看看。  充足的阳光,让琳琅满目的面具大厅呈现着生机,里面摆放着刚刚结束展览、从上海回到拉萨来的“宝贝”们。  加央益西出生在西藏昌都,今年61岁。  1983年,25岁的加央益西第一次制作西藏面具。  “当时有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