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著阅读导读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作为名著导读课,教师通过了解学情、挖掘文本价值、指教学习方法等教学策略,不断激兴、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阅读的大门。
  关键词:名著阅读 《 西游记》 兴趣
  名著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师在课程上不断探索的内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的阅读是一个持续性的阅读过程,而作为名著阅读的导读课则更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关键在于如何“导”,以达到“读”的目的。
  一、了解学情,了解兴趣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因此,学情分析是教学的起点。对于不同的名著,学生了解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通过看电视,对于《西游记》里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男生比女生更为熟悉;学生对于同一本书中的不同人物的了解也是不同的。基于此,在导读课之前,教师在班级进行了调查:
  1.你是否喜欢《西游记》?请说明理由。
  2.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如果第1题是否,可略过此题)
  经过调查,学生都很喜欢《西游记》,理由有奇幻性、惩恶扬善、团队精神等。班级35人中31人最喜欢的形象是孙悟空。通过前期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对“孙悟空”人物进行了解,以激发其对人物探究的兴趣。了解学情,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中的学生偏向于形象思维,对于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但少关注小说的形成;更喜爱孙悟空,而忽略了对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关注。而作为导读课,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引导学生在思维上的发展。
  二、基于学情,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小说人物的了解与理解,多停留在人物的表层,而少对于人物背后的探究。《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比较突出,通过了解具体的情节,学生基本能够把握孙悟空的反抗、忠心、神通等形象特点。学生对于已知易知的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而基于其所知的内容,提供其更多的资料,帮助他们探究人物背后的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基于学生對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喜爱,教师意图引导学生对孙悟空这个人物的探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但是吴承恩所写的孙悟空不是他凭空想象的,而是经过历史演变的。因此,在《西游记》导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了从唐代至元代有关“唐玄奘”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孙悟空形象的演变过程。
  与少胡夜发。三更许到河遥见玉关。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阔丈余。傍有胡椒树丛。胡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法师既渡而喜。因解驾停憩。与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各下褥而眠。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胡人见已还卧遂眠。——唐代《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偶于一日午时,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道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 当便改呼为“猴行者”。——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孙行者上,云) 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滇,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千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抵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巍石屁眼,摆锡鸡巴。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元代杂剧《西游记》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兴趣很浓厚,一是对于孙悟空人物的喜爱,二是新内容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结合资料讨论后,学生会发现孙悟空的形象经历不同时期的演变:(唐)胡僧——(宋)白衣行者——(元)猴行者——(明)孙悟空,即从人至猴再到神,越来越神通广大,越变越玄。通过探究文本,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喜爱的“孙悟空”形象的认识,体会到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历史厚重感。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除了孙悟空,其他的人物,甚至是西游故事是否也是有历史演变的过程呢?
  三、挖掘价值,培养兴趣
  名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语言之典范、形象之经典,还在于其对于人类精神的思考与关怀,更在于其吸纳前代创作的精华,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吴承恩《西游记》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西游的故事,从唐代玄奘取经的史事之后就一直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吴承恩的《西游记》正是在集纳前朝西游故事的种种流传而作,这也是《西游记》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教师再次提供相关的资料,学生会发现,西游故事从唐代的《大唐西域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再到元代杂剧《西游记》,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呈现。《大唐西域记》为地理书籍,仅为他人查看地理之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佛教传记,为佛教子弟所阅览;《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说唱文学,在市井酒肆中为说书人连讲带唱,受众面更广泛。元杂剧“西游戏”的演出非常繁盛,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了元代的“西游戏”有五种:《镇水母》 《刘泉进瓜》 《劈华岳》 《眼睛记》和《西天取经》。虽然这些剧本不存,但可见有关《西游记》故事版本之多,流传之广。正是不同艺术形式,导致西游故事传播途径多,传播范围广,才能经典流传而轶。   学生对于名著的流传价值了解甚少,通过课堂上的引导,打开学生新的思考角度,以培养其新的兴趣,如传播学、版本学等。
  四、方法指导,转化兴趣
  阅读兴趣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大门,但真正让学生走进名著世界,探微经典的奥秘,则需要把一时的兴趣转化为探究的自主性。 “授之以渔”尤为重要,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在《西游记》 导读课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小说《西游记》是基于唐代地理书《大唐西域记》形成的,那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探究《西游记》小说的历史传承性。
  法师幼渐法门……以贞观三年。杖锡遵路。资皇灵而抵殊俗。冒重险其若夷。假冥助而践畏涂。几必危而已济。喧寒骤徙。展转方达。言寻真相。见不见于空有之间。博考精微。闻不闻于生灭之际。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于是隐括众经。无片言而不尽。傍稽圣迹。无一物而不窥。周流多载……尔其物产风土之差。习俗山川之异。远则稽之于国典。近则详之于故老。邈矣殊方。依然在目。——《大唐西域记·序》
  拂懔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大唐西域记》
  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吴承恩《西游记》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发现《西游记》正是基于《大唐西域记》而形成的。首先,唐玄奘走了五万四千多公里,而在《西游记》唐僧也说过走过十万八千里,两者行程之远一致;其次,玄奘从中原长安出发,途经了一百一十五个国家,不同的风土人情,在《大唐西域记》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如西女国等。在《西游记》中有同样的地名,并在相同的地方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如女儿国。再次,玄奘大师只身前往,依靠自己的双脚走到印度,过雪山,越大河,走过大沙漠,这中间的艰难险阻难以想象,而在小说《西游记》 中有九九八十一难。
  学生掌握了对比阅读的方法,不仅可以进行书与书之间的对比,而且同本书中人物前后或不同人物之间都可以对比,如孙悟空在被唐僧赶走前后的变化或面对白骨精,唐僧、猪八戒、孙悟空的表现等的对比,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把兴趣转化成自主探究性学习。
  五、利用资源,提高兴趣
  现代社会信息发展迅速,课堂上利用信息资源,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西游记》导读课中,导入环节以不同语言(英语、韩语、日语、法语、意大利语等)的《西游记》图片、不同形式(连环画、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京剧等)的《西游记》 图片出发,从直观上刺激学生兴趣,同时播放京剧片段《真假美猴王》進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最后,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集作者吴承恩的信息,既提高学生了解作者的兴趣,又通过课堂上分享,激发其他同学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导读课,就是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地激发、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名著阅读之门,同时利用各种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兴趣,并最终将兴趣转化为探究的自主性,从而真正畅游于名著的经典世界!
  作 者: 李盼,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学生。
  编 辑: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要:诗人骆一禾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诗歌界留下了丰富的诗歌创作和深刻的诗学财富,他企图以诗歌为宗教,去“照出”“救赎”身处苦难与欲望中的人类,其诗开拓了当代诗歌中的宗教叙事模式,在诗歌史上具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骆一禾 宗教叙事 圣徒诗人  骆一禾(1961-1989),曾任职于《十月》杂志,1989年因突发脑溢血离世,年仅二十八岁。其作品散见于《诗刊》《青年诗坛》《滇池》《山
摘要:整个《废都》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的庄之蝶,从内心的苦闷到寻求解脱、到最终毁灭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剧变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了一卷社会的风俗史和心态史;同时也实现了作者对世俗文化的批判和人类文明的哲学思考。一部《废都》警示给人们的,是在“废都”之上的重建。  关键词:废都 心态史 文化批判  1993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废都》,在社会
摘 要: 文章以江南硕儒胡石予的咏梅题画诗、秋风诗以及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思想价值进行分析,探究胡石予诗词创作的典范性。  关键词:江南硕儒 胡石予 诗词创作  百年人事莽无端,且倒芳樽作达观。载客江湖孤艇稳,冶诗天地一炉宽。  河山索寞无生气,梅竹萧骚有岁寒。啼鸟数声惊晓梦,东风初度小阑干。  诗名为《百年》,出自江南硕儒胡蕴石予之手。2018年,恰逢石予先生诞辰150周年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丁力小说及其人物的分析,透析人性的复杂与多样。《苍商》中的刘劲龙、《跳槽》中的张绍康、《房东》中的刘佳丽、《散户日记》中的翟红兵、《善庄》中的王星焰和夏薇薇皆由于种种原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瞒和骗的行为,其中人性的堕落或为今日一般人的常态,理应向传统人性复归。  关键词:丁力 人性 今日常态 传统复归  在长篇小说《苍商》(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中, 作家丁力借人物之口说:“人性
摘 要: 白先勇小说《谪仙怨》通过多重反讽叙事,取得了别具魅力的艺术效果。从情节、话语、主题三个层次观察其叙事特征,不难发现其中的反讽意涵,其反讽叙事策略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白先勇 《谪仙怨》 反讽  《谪仙怨》是白先勇颇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写于20世纪60年代白先勇赴美留学时期,收录在其短篇小说集《纽约客》中。和《纽约客》中其他小说一样,《谪仙怨》的故事也发生在纽约,
摘 要: 《三国演义》中插入了许多诗词,基本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特点:体裁多样,兼容性强;来源多样,趣味性强;作用多样,表现力强;原因多样,求生欲强。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分析了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体裁、来源、作用以及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三国演义 古典小说 插入诗词 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中运用了许多诗词,很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窥《三国演义》诗词这一斑,
我的妈妈是克朗梅尔学校的校长。她是镇子上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告诉我,海军军装是世界上最英俊帅气的服装。因为我的外祖父就是一名海军,她从小就看着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祖父穿着那样的军装。不过,我的外祖父在对抗纳粹的战争中牺牲了。   妈妈一直在镇上的安德鲁裁缝师那里,为我定制海军军装。除了海军军装以外,我没有任何别的衣服。我的同学们经常会取笑我,但我会非常自豪
摘 要: 《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不同的用人策略对其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人无疑是三国乱世中的成功者,知人善任无疑是其共同点,但由于出身、政治资本等方面的不同,三人在用人策略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之法、刘备之义、孙权之情等用人策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其成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用人策略 法 义 情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色
摘 要:王二作为王小波一系列小说的叙述者、主人公,既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文本角色,还承载了王小波的精神探索。本文从立体把握、平面分析的角度,对《时代三部曲》中的一系列“王二”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和分析,从而深入到这些“王二”共同的精神家园——自由图腾,进而探讨了王小波的自由观。  关键词:王小波 王二 自由图腾  在我国流派纷纭的当代文坛中,王小波是一位难得的小说家,他不属于哪一个创作群体。他以个性张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时间生活发现,许多诗歌将古人的时间生活诗意传承,其中《咏廿四气诗》将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在每一节气诗中将天时、物候与古人应时进行的仪式、信仰、生产与生活融入诗意生活表达,应时而生、顺时而动,体现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节气与节时来调适生产与生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节气诗 物候 时间生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