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风词韵助流芳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ang200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三国演义》中插入了许多诗词,基本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特点:体裁多样,兼容性强;来源多样,趣味性强;作用多样,表现力强;原因多样,求生欲强。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分析了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体裁、来源、作用以及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三国演义 古典小说 插入诗词 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中运用了许多诗词,很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窥《三国演义》诗词这一斑,可以略知中国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全貌。
  一、体裁多样,兼容性强
  据不完全统计,《三国演义》共收录古诗词344首(嘉靖本为344首,李卓吾评本为409首,毛宗岗删改本为206首),其中主要是绝句(五绝和七绝)和律诗(五律和七律)。这些诗词几乎涵盖了古典诗词的主要体裁,体现了古典小说很强的包容性和古典诗词较强的兼容性。
  中国古典小说的包容性很强:唐传奇就开始插入诗歌,宋朝的话本、拟话本小说还插入了词。而《红楼梦》似乎把这个特点体现到了极致,书中诗词完美地配合了人物和情节,很好地体现了为小说服务的特点。所以作家木心曾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同样的道理,《三国演义》的诗词,放在《三国演义》的水里,促成了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这种文白相间的语言,把文言的“深雅”和白话的“浅俗”有机结合,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不只是古典小说中大量插入了诗词,一些现代小说也借鉴了这种写法。金庸名著《天龙八部》总共五十回,每十回的回目串联起来都是一首宋词,五个词牌分别为《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和《水龙吟》,每首词基本对应不同的主要人物,而且词基本合辙合律。
  这些诗词在不同类型的小说中运用得恰到好处,融合在描写叙述之中,似乎也可以反过来说明古典小说中的这类诗词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二、来源多样,趣味性强
  中国古典小说中穿插的诗词,来源复杂。以《三国演义》为例,其诗词来源主要有五:
  (一)自然融入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作品。书中引自三国时期的诗歌只有曹氏父子的,都巧妙地融合在书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明确指出了作者的诗歌一共11首,其中明确表明了诗歌题目的只有3首,都是曹植的:《铜雀台赋》《七步诗》和《应声诗》。
  (二)巧妙引用唐宋诸朝诗人的作品。其中引用最多的是杜甫的诗歌,而且都没有引用诗歌题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圣诗歌的传唱度。引用得最巧妙的大概要数开篇词《临江仙》了。这首词脍炙人口,但其实和三国没有什么关系。明朝正德十六年,皇帝朱厚照突然去世,其堂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位。朱厚熜登基的第六天,便下令群臣议定他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不听父亲劝告,纠集一众大臣坐在文华门前哭谏,结果被发配到云南。他走到湖北江陵,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便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详见中国新闻网2012年3月29日 《后人披露杨慎〈临江仙〉背景:创作在充军路上》)。罗贯中把一首看似无关的诗词引用得恰到好处,为小说中穿插诗词树立了典范。
  (三)作者罗贯中自己创作。其中比较为人称道的是第三十八回的一首五言绝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刻画出了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形象。
  (四)合理借用宋元戏剧讲史中的诗词。
  (五)后人评点、传唱时掺杂进去的。《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大多数没有明确指出作者,一些罗贯中之后诗人的作品也掺入其中。郑铁生在《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中的演变和意义》一文中指出了《三国演义》的诗歌不少属于明代周静轩的诗歌。有研究者对比发现《三国演义》中存在34首明代周靜轩的诗歌,而周静轩的生活时期比罗贯中晚。
  大致说来,三国时代人物和唐宋诸朝包括明朝诗人杨慎的作品,大多是广为传唱的精品,艺术水平很高;罗贯中自己创作的,通俗易懂,艺术水平也比较高;而那些来自民间和后人掺杂进来的作品,则相对比较粗糙。有人列出了书中最好的5首诗词,依次是:开篇词明朝杨慎的《临江仙》、三国曹操的《龟虽寿》、曹操的《短歌行》、唐朝杜甫的《八阵图》和唐朝杜牧的《赤壁》。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书中诗词来源多样造成了水平差异。
  这些诗词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过总体来说都体现了诗词的“趣味”。诗趣是鉴别诗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大致包括真趣、奇趣、情趣、理趣、风趣等。这些诗词,表现出较强的“趣味”。
  三、作用多样,表现力强
  小说中运用古典诗词,不仅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风词韵,而且在主题表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比较明显。
  (一)点明小说主旨,进行道德教化。 小说中运用诗词,常常是用一首或一组诗词来点明主旨,既言简意赅又具有文学价值。比如《三国演义》,开篇就引用杨慎的《临江仙》,切入历史洪流,说尽历代兴亡,寄托人生感慨,概括主要内容,定下全书基调。
  小说穿插的诗词,一样也具有“兴观群怨”的教化作用,便于宣扬道德理念。《三国演义》的道德教化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倡忠义、斥奸佞”,通过对人物的评判来宣扬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伦理,而其中的诗词就强化了这种作用。
  据初步统计,《三国演义》中具有褒贬意味的诗大约有170首。这些诗,通过对人物的赞扬与歌颂,或者肯定与哀叹,或者同情与惋惜,或者抨击与揶揄,成为道德教化的载体。
  (二)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人物性格。 小说中运用诗词,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比如《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写曹操割发代首之后说“后人有诗论之”:“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这首诗直接为曹操定了性,点明他的“奸绝”形象,为后面的叙写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晶体原子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之一就是围绕平衡位置进行微小振动,晶格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固体热学、电学、光学性质受晶格震动、晶格原子震动、晶体结构的影响。黄昆和马克思·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对晶格动力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本文将对《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的历史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个人对于该书的感悟。  关键词:晶格动力学 理论 物理  《晶格动力学理论》是20世纪
摘 要: 《呼啸山庄》 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著作,主要講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他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凯瑟琳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了她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走向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揭露了她对他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对外界物体的破坏、自虐和自杀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受死亡本能的驱动。  关键词:《呼啸山庄》 凯瑟琳 弗洛伊德 死亡本能
摘 要:学界对于T·S·艾略特之《荒原》普遍存在的理解是偏重于文化及宗教性意味的。这样的理解不仅仅最早流行于国外,且成为中国学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研究范式。然而,如果联系艾略特的私人信函及传记,“荒原”一词则被赋予了更深刻和更隐秘的含义。而从这个角度分析《荒原》,则可窥探到艾略特本人对于女性、爱、婚姻的态度以及私人生活的零星掠影。  关键词:《荒原》 女性 艾略特 私人生活  1922年,诗人艾略特
摘 要:《赤脚医生万泉和》通过疾病描写含蓄地隐喻了当下农村的生存现状,这是作者对农村医疗问题的关怀反思,也是其新写实风格的延续。被隐喻的疾病在《赤脚医生万泉和》中被诊断与治疗,但更需要诊治的是农村对待疾病的固有态度。通过其诗意的写作,我们能感受到范小青乡土叙事特有的女性温情。  关键词:《赤脚医生万泉和》 乡土叙事 疾病隐喻  面对疾病,我们常常采用隐喻化的思维方式。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面性,二者相互依存着——打就意味着被打;眼睛换眼睛;牙齿换牙齿;血液换血液;对策换对策;爱换爱——只要懂得给予,你就可以获得。浇灌他人才能使自己得到浇灌——“你想拥有什么?”上帝问道,“你得到的其实就是你所付出的,不多不少。”谁不劳动谁就得受冻挨饿,害人等于害己,诅咒他人也会得到诅咒的报应;如果你把镣铐挂在奴隶的脖子上,那么就等于将另一头绕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施恶的人本身就是一个
摘要:诗人骆一禾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诗歌界留下了丰富的诗歌创作和深刻的诗学财富,他企图以诗歌为宗教,去“照出”“救赎”身处苦难与欲望中的人类,其诗开拓了当代诗歌中的宗教叙事模式,在诗歌史上具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骆一禾 宗教叙事 圣徒诗人  骆一禾(1961-1989),曾任职于《十月》杂志,1989年因突发脑溢血离世,年仅二十八岁。其作品散见于《诗刊》《青年诗坛》《滇池》《山
摘要:整个《废都》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的庄之蝶,从内心的苦闷到寻求解脱、到最终毁灭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剧变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了一卷社会的风俗史和心态史;同时也实现了作者对世俗文化的批判和人类文明的哲学思考。一部《废都》警示给人们的,是在“废都”之上的重建。  关键词:废都 心态史 文化批判  1993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废都》,在社会
摘 要: 文章以江南硕儒胡石予的咏梅题画诗、秋风诗以及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思想价值进行分析,探究胡石予诗词创作的典范性。  关键词:江南硕儒 胡石予 诗词创作  百年人事莽无端,且倒芳樽作达观。载客江湖孤艇稳,冶诗天地一炉宽。  河山索寞无生气,梅竹萧骚有岁寒。啼鸟数声惊晓梦,东风初度小阑干。  诗名为《百年》,出自江南硕儒胡蕴石予之手。2018年,恰逢石予先生诞辰150周年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丁力小说及其人物的分析,透析人性的复杂与多样。《苍商》中的刘劲龙、《跳槽》中的张绍康、《房东》中的刘佳丽、《散户日记》中的翟红兵、《善庄》中的王星焰和夏薇薇皆由于种种原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瞒和骗的行为,其中人性的堕落或为今日一般人的常态,理应向传统人性复归。  关键词:丁力 人性 今日常态 传统复归  在长篇小说《苍商》(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中, 作家丁力借人物之口说:“人性
摘 要: 白先勇小说《谪仙怨》通过多重反讽叙事,取得了别具魅力的艺术效果。从情节、话语、主题三个层次观察其叙事特征,不难发现其中的反讽意涵,其反讽叙事策略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白先勇 《谪仙怨》 反讽  《谪仙怨》是白先勇颇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写于20世纪60年代白先勇赴美留学时期,收录在其短篇小说集《纽约客》中。和《纽约客》中其他小说一样,《谪仙怨》的故事也发生在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