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三国演义》中插入了许多诗词,基本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特点:体裁多样,兼容性强;来源多样,趣味性强;作用多样,表现力强;原因多样,求生欲强。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分析了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体裁、来源、作用以及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三国演义 古典小说 插入诗词 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中运用了许多诗词,很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窥《三国演义》诗词这一斑,可以略知中国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全貌。
一、体裁多样,兼容性强
据不完全统计,《三国演义》共收录古诗词344首(嘉靖本为344首,李卓吾评本为409首,毛宗岗删改本为206首),其中主要是绝句(五绝和七绝)和律诗(五律和七律)。这些诗词几乎涵盖了古典诗词的主要体裁,体现了古典小说很强的包容性和古典诗词较强的兼容性。
中国古典小说的包容性很强:唐传奇就开始插入诗歌,宋朝的话本、拟话本小说还插入了词。而《红楼梦》似乎把这个特点体现到了极致,书中诗词完美地配合了人物和情节,很好地体现了为小说服务的特点。所以作家木心曾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同样的道理,《三国演义》的诗词,放在《三国演义》的水里,促成了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这种文白相间的语言,把文言的“深雅”和白话的“浅俗”有机结合,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不只是古典小说中大量插入了诗词,一些现代小说也借鉴了这种写法。金庸名著《天龙八部》总共五十回,每十回的回目串联起来都是一首宋词,五个词牌分别为《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和《水龙吟》,每首词基本对应不同的主要人物,而且词基本合辙合律。
这些诗词在不同类型的小说中运用得恰到好处,融合在描写叙述之中,似乎也可以反过来说明古典小说中的这类诗词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二、来源多样,趣味性强
中国古典小说中穿插的诗词,来源复杂。以《三国演义》为例,其诗词来源主要有五:
(一)自然融入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作品。书中引自三国时期的诗歌只有曹氏父子的,都巧妙地融合在书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明确指出了作者的诗歌一共11首,其中明确表明了诗歌题目的只有3首,都是曹植的:《铜雀台赋》《七步诗》和《应声诗》。
(二)巧妙引用唐宋诸朝诗人的作品。其中引用最多的是杜甫的诗歌,而且都没有引用诗歌题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圣诗歌的传唱度。引用得最巧妙的大概要数开篇词《临江仙》了。这首词脍炙人口,但其实和三国没有什么关系。明朝正德十六年,皇帝朱厚照突然去世,其堂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位。朱厚熜登基的第六天,便下令群臣议定他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不听父亲劝告,纠集一众大臣坐在文华门前哭谏,结果被发配到云南。他走到湖北江陵,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便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详见中国新闻网2012年3月29日 《后人披露杨慎〈临江仙〉背景:创作在充军路上》)。罗贯中把一首看似无关的诗词引用得恰到好处,为小说中穿插诗词树立了典范。
(三)作者罗贯中自己创作。其中比较为人称道的是第三十八回的一首五言绝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刻画出了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形象。
(四)合理借用宋元戏剧讲史中的诗词。
(五)后人评点、传唱时掺杂进去的。《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大多数没有明确指出作者,一些罗贯中之后诗人的作品也掺入其中。郑铁生在《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中的演变和意义》一文中指出了《三国演义》的诗歌不少属于明代周静轩的诗歌。有研究者对比发现《三国演义》中存在34首明代周靜轩的诗歌,而周静轩的生活时期比罗贯中晚。
大致说来,三国时代人物和唐宋诸朝包括明朝诗人杨慎的作品,大多是广为传唱的精品,艺术水平很高;罗贯中自己创作的,通俗易懂,艺术水平也比较高;而那些来自民间和后人掺杂进来的作品,则相对比较粗糙。有人列出了书中最好的5首诗词,依次是:开篇词明朝杨慎的《临江仙》、三国曹操的《龟虽寿》、曹操的《短歌行》、唐朝杜甫的《八阵图》和唐朝杜牧的《赤壁》。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书中诗词来源多样造成了水平差异。
这些诗词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过总体来说都体现了诗词的“趣味”。诗趣是鉴别诗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大致包括真趣、奇趣、情趣、理趣、风趣等。这些诗词,表现出较强的“趣味”。
三、作用多样,表现力强
小说中运用古典诗词,不仅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风词韵,而且在主题表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比较明显。
(一)点明小说主旨,进行道德教化。 小说中运用诗词,常常是用一首或一组诗词来点明主旨,既言简意赅又具有文学价值。比如《三国演义》,开篇就引用杨慎的《临江仙》,切入历史洪流,说尽历代兴亡,寄托人生感慨,概括主要内容,定下全书基调。
小说穿插的诗词,一样也具有“兴观群怨”的教化作用,便于宣扬道德理念。《三国演义》的道德教化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倡忠义、斥奸佞”,通过对人物的评判来宣扬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伦理,而其中的诗词就强化了这种作用。
据初步统计,《三国演义》中具有褒贬意味的诗大约有170首。这些诗,通过对人物的赞扬与歌颂,或者肯定与哀叹,或者同情与惋惜,或者抨击与揶揄,成为道德教化的载体。
(二)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人物性格。 小说中运用诗词,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比如《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写曹操割发代首之后说“后人有诗论之”:“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这首诗直接为曹操定了性,点明他的“奸绝”形象,为后面的叙写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三国演义 古典小说 插入诗词 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中运用了许多诗词,很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窥《三国演义》诗词这一斑,可以略知中国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全貌。
一、体裁多样,兼容性强
据不完全统计,《三国演义》共收录古诗词344首(嘉靖本为344首,李卓吾评本为409首,毛宗岗删改本为206首),其中主要是绝句(五绝和七绝)和律诗(五律和七律)。这些诗词几乎涵盖了古典诗词的主要体裁,体现了古典小说很强的包容性和古典诗词较强的兼容性。
中国古典小说的包容性很强:唐传奇就开始插入诗歌,宋朝的话本、拟话本小说还插入了词。而《红楼梦》似乎把这个特点体现到了极致,书中诗词完美地配合了人物和情节,很好地体现了为小说服务的特点。所以作家木心曾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同样的道理,《三国演义》的诗词,放在《三国演义》的水里,促成了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这种文白相间的语言,把文言的“深雅”和白话的“浅俗”有机结合,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不只是古典小说中大量插入了诗词,一些现代小说也借鉴了这种写法。金庸名著《天龙八部》总共五十回,每十回的回目串联起来都是一首宋词,五个词牌分别为《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和《水龙吟》,每首词基本对应不同的主要人物,而且词基本合辙合律。
这些诗词在不同类型的小说中运用得恰到好处,融合在描写叙述之中,似乎也可以反过来说明古典小说中的这类诗词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二、来源多样,趣味性强
中国古典小说中穿插的诗词,来源复杂。以《三国演义》为例,其诗词来源主要有五:
(一)自然融入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作品。书中引自三国时期的诗歌只有曹氏父子的,都巧妙地融合在书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明确指出了作者的诗歌一共11首,其中明确表明了诗歌题目的只有3首,都是曹植的:《铜雀台赋》《七步诗》和《应声诗》。
(二)巧妙引用唐宋诸朝诗人的作品。其中引用最多的是杜甫的诗歌,而且都没有引用诗歌题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圣诗歌的传唱度。引用得最巧妙的大概要数开篇词《临江仙》了。这首词脍炙人口,但其实和三国没有什么关系。明朝正德十六年,皇帝朱厚照突然去世,其堂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位。朱厚熜登基的第六天,便下令群臣议定他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不听父亲劝告,纠集一众大臣坐在文华门前哭谏,结果被发配到云南。他走到湖北江陵,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便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详见中国新闻网2012年3月29日 《后人披露杨慎〈临江仙〉背景:创作在充军路上》)。罗贯中把一首看似无关的诗词引用得恰到好处,为小说中穿插诗词树立了典范。
(三)作者罗贯中自己创作。其中比较为人称道的是第三十八回的一首五言绝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刻画出了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形象。
(四)合理借用宋元戏剧讲史中的诗词。
(五)后人评点、传唱时掺杂进去的。《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大多数没有明确指出作者,一些罗贯中之后诗人的作品也掺入其中。郑铁生在《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中的演变和意义》一文中指出了《三国演义》的诗歌不少属于明代周静轩的诗歌。有研究者对比发现《三国演义》中存在34首明代周靜轩的诗歌,而周静轩的生活时期比罗贯中晚。
大致说来,三国时代人物和唐宋诸朝包括明朝诗人杨慎的作品,大多是广为传唱的精品,艺术水平很高;罗贯中自己创作的,通俗易懂,艺术水平也比较高;而那些来自民间和后人掺杂进来的作品,则相对比较粗糙。有人列出了书中最好的5首诗词,依次是:开篇词明朝杨慎的《临江仙》、三国曹操的《龟虽寿》、曹操的《短歌行》、唐朝杜甫的《八阵图》和唐朝杜牧的《赤壁》。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书中诗词来源多样造成了水平差异。
这些诗词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过总体来说都体现了诗词的“趣味”。诗趣是鉴别诗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大致包括真趣、奇趣、情趣、理趣、风趣等。这些诗词,表现出较强的“趣味”。
三、作用多样,表现力强
小说中运用古典诗词,不仅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风词韵,而且在主题表现、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比较明显。
(一)点明小说主旨,进行道德教化。 小说中运用诗词,常常是用一首或一组诗词来点明主旨,既言简意赅又具有文学价值。比如《三国演义》,开篇就引用杨慎的《临江仙》,切入历史洪流,说尽历代兴亡,寄托人生感慨,概括主要内容,定下全书基调。
小说穿插的诗词,一样也具有“兴观群怨”的教化作用,便于宣扬道德理念。《三国演义》的道德教化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倡忠义、斥奸佞”,通过对人物的评判来宣扬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伦理,而其中的诗词就强化了这种作用。
据初步统计,《三国演义》中具有褒贬意味的诗大约有170首。这些诗,通过对人物的赞扬与歌颂,或者肯定与哀叹,或者同情与惋惜,或者抨击与揶揄,成为道德教化的载体。
(二)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人物性格。 小说中运用诗词,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比如《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写曹操割发代首之后说“后人有诗论之”:“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这首诗直接为曹操定了性,点明他的“奸绝”形象,为后面的叙写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