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二作为王小波一系列小说的叙述者、主人公,既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文本角色,还承载了王小波的精神探索。本文从立体把握、平面分析的角度,对《时代三部曲》中的一系列“王二”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和分析,从而深入到这些“王二”共同的精神家园——自由图腾,进而探讨了王小波的自由观。
关键词:王小波 王二 自由图腾
在我国流派纷纭的当代文坛中,王小波是一位难得的小说家,他不属于哪一个创作群体。他以个性张扬、机智戏谑的文字特立独行地立于当代文坛,人们称他为“体制外作家”“文坛外高手”。生于1952年的王小波,历经大炼钢铁、“文革”、高考、出国,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最终把写小说作为毕生事业,成为自由撰稿人。在他的作品里,没有确定的语言、结构、情节以及道德、规范、价值,背叛了传统叙事逻辑和叙事方式,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模式也被重新阐释,这些也正是王小波小说能够产生如此广泛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深入研究生前备受冷遇的王小波及其被误读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王小波与《时代三部曲》
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一个自由思想者,王小波的行为和他的文字都是独特的、自由的。社会学家李银河(王小波的妻子)曾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王小波是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一个热爱理性和思考的自由主义者应该是对王小波最为确切的概括。
《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囊括了王小波生前出版的所有小说,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代表着他对文学的关怀和理解,代表了他渴求达到的艺术水准。读小波的小说,你会乐在其中,精神愉悦。如果你阅读了他的杂文,带着对他杂文的感悟再去阅读他的小说,你会获益匪浅,得到很多启迪。《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个系列小说的合集,他通过《黄金时代》来写现实社会,通过《白银时代》来写未来社会,通过《青铜时代》来写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把三部小说用一种逻辑顺序联系了起来,让它们成为一体,而不是独立的。而联系这三部曲的关键人物就是“王二”,是作者情有独钟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为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的主要人物,“王二”显然是个象征符号,在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一系列的“王二”们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小说所反映的时代不同,“王二”扮演的角色就不同:《黄金时代》中的“王二”,是主人公也是敘述者;《白银时代》中,“王二”是被叙述的故事主人公;《青铜时代》中,他只是故事的叙述者,“我”(王二)的不断出现,不仅叙述着故事,还把自己的生活也渗入其间,成为小说的另外一条线索。“王二”系列中主人公大多都在一种被设置的生活之中,他们有着跟王小波一样的身高,普通而真实,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王小波浪漫主义的自传体小说。王小波其人可以用一个“真”字来概括,真性情,真学识,讲真话,说别人说不了的,说别人不敢说的。他笔下的“王二”充满智慧,追求自由,即使是生在一个匪夷所思的荒唐年代,也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黄金时代》中,“王二”有活力,有思考,有欲望,有抗争,展现了健康的人性和智慧的头脑,还有一点“灵性”,虽然有时候显得不那么正经,但说出的话是真心真情的。“王二”有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反抗这种被设置好的生活,可以说,王小波自由主义思想在这些“王二”们身上得到了很细腻的展现。
随着“王小波热”的掀起,我们发现,一些评论把归属同一的“王二”进行了精神品质的划分,用一个词、一个概念做形式上的把握,这种处理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通过对《时代三部曲》的审美观照,我觉得,每一个“王二”都是作为一个鲜活饱满的生命体而存在的,他们自身就是获得相互区别的根据,因而,只有通过对这些个体的认识、把握,才能更好地、更深层次地去探讨“王二”——这个颇具图腾意味的象征。本文将从《时代三部曲》不同的作品中,提炼出六个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王二”形象,从三个不同的精神层面,将六个“王二”归类,进行细致的形象分析,去打开他们的精神家园。看过王小波小说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触,“阴阳两界”是贯穿其小说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主人公往往在阳界无法适应现实,被人看作异类,在阴界却可以找到他们所期待的自由,自由自在地享受乐趣。在对每个“王二”形象的分析上,本文也将通过“阴界”“阳界”两个层面进行平面直观的描写,在交代其现实生活状态的同时去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自由图腾:“王二”的精神家园
在读过《时代三部曲》以后,我对“王二”的精神家园——自由图腾有了一些体会。我认为,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所表现出的“王二”的“归依感”“生存力量”“生活世界的真”三个层面,是对自由图腾内涵的最好概括。归依感,是王二向自由的靠拢,随着他对现实中种种现象的认识,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那里有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自由,他不断地接近这个精神世界,希望可以在其中追求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这是他对其精神世界的一种归依,对自由的一次接触。生存力量在这三个精神层面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王二的自由理想与现实遭遇之间的一种张力。归依感是王二向自由靠拢,生存力量就是他用自由支撑自己在现实世界的生活,让自由成为生存的原动力。作品中多数“王二”都表现出了这种生存力量,不管现实中受到了多大的压迫与伤害,他们都坚强地生存着,是对自由的信仰支撑着他们的一切。生存力量发展到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也就是生活世界的真,在现实当中表现出本真的自我,无所顾虑,自由自在,这也许是现实世界中自由的最高境界。《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就是这种境界的人,给人印象尤为深刻。
《时代三部曲》中,“王二”这个人物以不同的形象、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了一个令人捧腹、回味,又可以引发一些思考的系列。我们可以从“王二”身上感觉到作者为他们建立的那个“精神家园”,那里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愉悦,那里寄托着他们对于独特、优美、卓异、神奇的渴望,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对于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生活的梦想。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就从以上自由图腾的三个精神层面来谈谈这六个相似而又不大一样的“王二”。 王小波笔下二零一五的世界是反常规的,但是反常规的东西往往更能反映这个社会的某个层面,反映社会在某些时候的本质。王二的精神家园支撑着他的艺术事业,赋予他生存的力量,在权力的粗暴干涉下,王二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再也画不出“叵测”的画,只有自由的信念、生存的力量支撑他独立于现实世界中。王二越是这样,就越能显现出他的精神家园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追求自由、有趣的过程中所受的那种压迫程度;越能真正地反抗现实,嘲弄权力和所谓的社会道德准则,追求人格精神的自由。
《红拂夜奔》的叙述者王二,1952年生人,有过插队经历,在北京一所大学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虽未结过婚,但与女同事小孙住同一套公寓,后来还出过国。《红拂夜奔》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称得上是当代文坛中的一部奇书。书中有两大主人公,古代的李靖和现代的王二,看似是在写隋末杨素家妓红拂敬慕大军事家李靖,私奔相从的风流逸事,其实是以王二这个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反思历史,来挖掘出人类共同的生存状态和共同的生存困境,以历史上的原型来建构现代小说的结构。王小波所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作者将自身的内在自由注入主人公王二身上,塑造了一个思想怪诞,行为有趣,有着强大生存力量的形象。为了寻找有趣,王二一心求证法国数学家费尔马在17世纪提出的费尔马定理(據作者序中所说,王二做此事要比证明费尔马定理的哈佛教授还要早),自己却不知究竟有多大意义,但因为现实世界太无趣,他夜以继日地努力着。王二认为自己的处境与唐代李靖有兄弟般的相似之处,凭借超常想象力,写出了李靖与红拂的小说,并费尽心思地把各种隐喻、暗示、影射加进去,在无趣的现实中,有趣地生活着。
《红拂夜奔》中李靖是个能人、聪明人,但却四处受追打、受迫害,不得已逃离他喜欢的洛阳城,红拂随他一起夜奔。小说完全是在描写一个古代版的“王二”,在无趣的现实中寻找有趣,受到了排挤、打击,并凭借顽强的生存力量对抗着这一切。再说王二,少年时代就很怪,爱写抒情诗,后来为了过上有智力的生活,决心离开插队的地方,工作后他生活在一人有错集体受罚的环境中。他工资最低,没有住房,领导安排他与同事小孙合居一寓,一住就是十年。现代的知识分子王二与古代的知识分子李靖一样活得无奈,活得尴尬,活得痛苦,活得绝望,这也就反映了古今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显然都是很无趣的。
虽说王二只交代了这么一个状态,但我们不会只读出这样一个状态的,我们应该走进他们的精神家园。追求有趣,我想就是追求自由,热爱智慧。王二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不管现实中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自己有多么窘迫,也不放弃享受精神家园中的那些有趣,同时王二的精神家园赋予了他无限强大的生存力量,让他寻找有趣,去对抗无趣的现实,作者的思想又一次在他的同名兄弟身上自由地体现了一回。
《革命时期的爱情》的主人公王二,1951年生,是北京一家豆腐厂的工人,后历经上大学、结婚、出国,在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研究所工作。《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部关于性爱的个人成长史小说,主人公王二的成长环境被定格在1966—1976年期间。小说体现了王二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的格格不入,体现了他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对峙的强大生存力量。
王二两次革命时期的爱情,都以失败告终。少年时代,王二与姓颜色的女大学生的爱情是惨痛凄美的,在那个特殊的革命时期,他们在野外树林、河边的爱情可看作是逃到阳界边缘地带的一次疗伤,他们在此体验了男人和女人的感觉,虽然触犯了“游戏规则”,却侥幸没有受到惩罚,他们在感受失败中开始的畸形之爱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成年后,王二成为街道豆腐厂的工人,在女团支书X海鹰的帮教下,他们之间由对抗、冲突最终转向枕席之欢,开始了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在长期的革命教育宣传和革命电影的影响下,X海鹰对性的了解、认识非常畸形,认为一切性行为都是强奸,她可笑到要借性来满足革命情结,超越个人生命,不能不说这是政治权力话语覆盖下人性的逆转、畸变。王二恰巧就是X海鹰脑海中的那个可以令自己的革命性得到体现的一个合适的反面对象,她把王二看作是“强奸女共党的日本鬼子”,但是王二却不是个合格的对象,他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在“文革”中,他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随时被送去劳教,他的命运就掌握在X海鹰手里,又恨又怕这个“道德牧师”。就在这样的一种情节之下,两个人展开了革命时期的爱情,王二搞不清革命时期里现实与生活的界线是什么,在内心里反抗着这样的帮教,抵制着帮教压迫下的爱情,虽说他像迷失在一个迷宫里一样,始终找不到出口,但他的反抗必定会让他们演绎的革命时期的爱情最终失败。他的自由信念赋予了他强大的生存力量,一切的被设置都是无法和这种力量抗衡的。
《革命时期的爱情》向人们展现了那个时期人的生存状态,用扭曲了的躯体来表现扭曲了的灵魂,过着看不到一点希望的生活。爱情的悲剧往往会映射出很多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与摩擦,更何况是这种帮教下的“爱情”。不要认为是王二太不入流、太另类,一个时代的错误会让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生存在眼前的这个世界。王二的精神家园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或许只能用别人眼中的叛逆与不成体统的方式去追求。尽管这个王二似乎不像其他“王二”那样潇洒,但不合时宜的王二总有很强的生存力量,总是喜欢有趣,像作者一样,他觉得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想入非非、寻找神奇。和《黄金时代》一样,作者生动描写了权力滥用对私人生活的侵犯。不管王二把自己自由的权限减少到什么程度,权力的干涉、阻挠是不会停止的,当然,王二的反抗也是无休止的。
这三部小说无一例外地显示了王二对现实中权力粗暴干涉自己自由生活的反抗,为了自由地生存,反抗是必需的。正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王二找到了生存的力量,他用自由作为武器反抗一切对他的压迫,用自由作为支柱,支撑着他在现实世界中得以生存。这便是王二自由图腾的核心所在。
(3)生活世界的真
生活世界的真是自由的一种至高的境界,《时代三部曲》中,“王二”就表现了一个“真”字,生活在这种境界下的王二是脱俗的、特立独行的,他对眼中现实的粗暴与破碎是不屑一顾的。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受干扰。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趋于一致,自由、有趣是他生活的一切。《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就是这样一个脱俗的角色,是一个特殊年代下的边缘人,王小波赋予了他充分的自由精神,加上那种独特的审视时代的眼光,刻画了一个本真的王二。 王小波推崇米兰·昆德拉、伯特兰·罗素、依塔洛·卡尔维诺、乔治·奥威尔、欧内斯特·海明威、格丽特·杜拉斯等世界级的文学大家,他们每个人都极具诱惑力,都有足够的爆炸力,可以给坚固的无趣以震撼,王小波理性与人性的思想核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核心之下,小波的作品带着它独有的魅力,占据了当代文坛的一席之地,给叙事文学带来了生动和智慧的革新。
时代的错位在王小波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然而他没有因此而沉沦,他说:“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如果说持久的伤痛使他沉默的话,那么用自由来抱慰伤痛,勇敢地直面人生,确证了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纯正品质。李银河说她丈夫是浪漫骑上,是行吟诗人,是自由思想者,而在我看来,小波却是有一颗能够抱慰伤痛的心。
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精神不是纯粹地追求自由,而是对自由的一种召唤,对自由的一种守望。当然,我不是否定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王小波以其深刻的见解、敏锐的辩才、犀利的文笔弘扬了自由主义思想,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是觉得要把他和那种纯粹的自由主义者区别来看,把他看作一个精神的守望者、自由的召唤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理性地去体会自由主义的真谛,感受王小波小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底蕴。对王小波的评说,我认为还是一个未穷尽的话题,有其独特意义,随着岁月流逝会越来越清晰,历史会证明这一切的。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 何怀宏.不合时宜的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3] 王小波.王小波精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王小波.时代三部曲[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5]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6]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作 者: 侯可,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关键词:王小波 王二 自由图腾
在我国流派纷纭的当代文坛中,王小波是一位难得的小说家,他不属于哪一个创作群体。他以个性张扬、机智戏谑的文字特立独行地立于当代文坛,人们称他为“体制外作家”“文坛外高手”。生于1952年的王小波,历经大炼钢铁、“文革”、高考、出国,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最终把写小说作为毕生事业,成为自由撰稿人。在他的作品里,没有确定的语言、结构、情节以及道德、规范、价值,背叛了传统叙事逻辑和叙事方式,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模式也被重新阐释,这些也正是王小波小说能够产生如此广泛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深入研究生前备受冷遇的王小波及其被误读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价值。
一、王小波与《时代三部曲》
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一个自由思想者,王小波的行为和他的文字都是独特的、自由的。社会学家李银河(王小波的妻子)曾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王小波是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一个热爱理性和思考的自由主义者应该是对王小波最为确切的概括。
《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囊括了王小波生前出版的所有小说,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代表着他对文学的关怀和理解,代表了他渴求达到的艺术水准。读小波的小说,你会乐在其中,精神愉悦。如果你阅读了他的杂文,带着对他杂文的感悟再去阅读他的小说,你会获益匪浅,得到很多启迪。《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个系列小说的合集,他通过《黄金时代》来写现实社会,通过《白银时代》来写未来社会,通过《青铜时代》来写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把三部小说用一种逻辑顺序联系了起来,让它们成为一体,而不是独立的。而联系这三部曲的关键人物就是“王二”,是作者情有独钟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为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的主要人物,“王二”显然是个象征符号,在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一系列的“王二”们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小说所反映的时代不同,“王二”扮演的角色就不同:《黄金时代》中的“王二”,是主人公也是敘述者;《白银时代》中,“王二”是被叙述的故事主人公;《青铜时代》中,他只是故事的叙述者,“我”(王二)的不断出现,不仅叙述着故事,还把自己的生活也渗入其间,成为小说的另外一条线索。“王二”系列中主人公大多都在一种被设置的生活之中,他们有着跟王小波一样的身高,普通而真实,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王小波浪漫主义的自传体小说。王小波其人可以用一个“真”字来概括,真性情,真学识,讲真话,说别人说不了的,说别人不敢说的。他笔下的“王二”充满智慧,追求自由,即使是生在一个匪夷所思的荒唐年代,也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黄金时代》中,“王二”有活力,有思考,有欲望,有抗争,展现了健康的人性和智慧的头脑,还有一点“灵性”,虽然有时候显得不那么正经,但说出的话是真心真情的。“王二”有他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反抗这种被设置好的生活,可以说,王小波自由主义思想在这些“王二”们身上得到了很细腻的展现。
随着“王小波热”的掀起,我们发现,一些评论把归属同一的“王二”进行了精神品质的划分,用一个词、一个概念做形式上的把握,这种处理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通过对《时代三部曲》的审美观照,我觉得,每一个“王二”都是作为一个鲜活饱满的生命体而存在的,他们自身就是获得相互区别的根据,因而,只有通过对这些个体的认识、把握,才能更好地、更深层次地去探讨“王二”——这个颇具图腾意味的象征。本文将从《时代三部曲》不同的作品中,提炼出六个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王二”形象,从三个不同的精神层面,将六个“王二”归类,进行细致的形象分析,去打开他们的精神家园。看过王小波小说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触,“阴阳两界”是贯穿其小说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主人公往往在阳界无法适应现实,被人看作异类,在阴界却可以找到他们所期待的自由,自由自在地享受乐趣。在对每个“王二”形象的分析上,本文也将通过“阴界”“阳界”两个层面进行平面直观的描写,在交代其现实生活状态的同时去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自由图腾:“王二”的精神家园
在读过《时代三部曲》以后,我对“王二”的精神家园——自由图腾有了一些体会。我认为,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所表现出的“王二”的“归依感”“生存力量”“生活世界的真”三个层面,是对自由图腾内涵的最好概括。归依感,是王二向自由的靠拢,随着他对现实中种种现象的认识,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那里有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自由,他不断地接近这个精神世界,希望可以在其中追求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这是他对其精神世界的一种归依,对自由的一次接触。生存力量在这三个精神层面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王二的自由理想与现实遭遇之间的一种张力。归依感是王二向自由靠拢,生存力量就是他用自由支撑自己在现实世界的生活,让自由成为生存的原动力。作品中多数“王二”都表现出了这种生存力量,不管现实中受到了多大的压迫与伤害,他们都坚强地生存着,是对自由的信仰支撑着他们的一切。生存力量发展到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也就是生活世界的真,在现实当中表现出本真的自我,无所顾虑,自由自在,这也许是现实世界中自由的最高境界。《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就是这种境界的人,给人印象尤为深刻。
《时代三部曲》中,“王二”这个人物以不同的形象、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了一个令人捧腹、回味,又可以引发一些思考的系列。我们可以从“王二”身上感觉到作者为他们建立的那个“精神家园”,那里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愉悦,那里寄托着他们对于独特、优美、卓异、神奇的渴望,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对于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生活的梦想。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就从以上自由图腾的三个精神层面来谈谈这六个相似而又不大一样的“王二”。 王小波笔下二零一五的世界是反常规的,但是反常规的东西往往更能反映这个社会的某个层面,反映社会在某些时候的本质。王二的精神家园支撑着他的艺术事业,赋予他生存的力量,在权力的粗暴干涉下,王二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再也画不出“叵测”的画,只有自由的信念、生存的力量支撑他独立于现实世界中。王二越是这样,就越能显现出他的精神家园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追求自由、有趣的过程中所受的那种压迫程度;越能真正地反抗现实,嘲弄权力和所谓的社会道德准则,追求人格精神的自由。
《红拂夜奔》的叙述者王二,1952年生人,有过插队经历,在北京一所大学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虽未结过婚,但与女同事小孙住同一套公寓,后来还出过国。《红拂夜奔》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称得上是当代文坛中的一部奇书。书中有两大主人公,古代的李靖和现代的王二,看似是在写隋末杨素家妓红拂敬慕大军事家李靖,私奔相从的风流逸事,其实是以王二这个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反思历史,来挖掘出人类共同的生存状态和共同的生存困境,以历史上的原型来建构现代小说的结构。王小波所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作者将自身的内在自由注入主人公王二身上,塑造了一个思想怪诞,行为有趣,有着强大生存力量的形象。为了寻找有趣,王二一心求证法国数学家费尔马在17世纪提出的费尔马定理(據作者序中所说,王二做此事要比证明费尔马定理的哈佛教授还要早),自己却不知究竟有多大意义,但因为现实世界太无趣,他夜以继日地努力着。王二认为自己的处境与唐代李靖有兄弟般的相似之处,凭借超常想象力,写出了李靖与红拂的小说,并费尽心思地把各种隐喻、暗示、影射加进去,在无趣的现实中,有趣地生活着。
《红拂夜奔》中李靖是个能人、聪明人,但却四处受追打、受迫害,不得已逃离他喜欢的洛阳城,红拂随他一起夜奔。小说完全是在描写一个古代版的“王二”,在无趣的现实中寻找有趣,受到了排挤、打击,并凭借顽强的生存力量对抗着这一切。再说王二,少年时代就很怪,爱写抒情诗,后来为了过上有智力的生活,决心离开插队的地方,工作后他生活在一人有错集体受罚的环境中。他工资最低,没有住房,领导安排他与同事小孙合居一寓,一住就是十年。现代的知识分子王二与古代的知识分子李靖一样活得无奈,活得尴尬,活得痛苦,活得绝望,这也就反映了古今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显然都是很无趣的。
虽说王二只交代了这么一个状态,但我们不会只读出这样一个状态的,我们应该走进他们的精神家园。追求有趣,我想就是追求自由,热爱智慧。王二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不管现实中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自己有多么窘迫,也不放弃享受精神家园中的那些有趣,同时王二的精神家园赋予了他无限强大的生存力量,让他寻找有趣,去对抗无趣的现实,作者的思想又一次在他的同名兄弟身上自由地体现了一回。
《革命时期的爱情》的主人公王二,1951年生,是北京一家豆腐厂的工人,后历经上大学、结婚、出国,在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研究所工作。《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部关于性爱的个人成长史小说,主人公王二的成长环境被定格在1966—1976年期间。小说体现了王二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的格格不入,体现了他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对峙的强大生存力量。
王二两次革命时期的爱情,都以失败告终。少年时代,王二与姓颜色的女大学生的爱情是惨痛凄美的,在那个特殊的革命时期,他们在野外树林、河边的爱情可看作是逃到阳界边缘地带的一次疗伤,他们在此体验了男人和女人的感觉,虽然触犯了“游戏规则”,却侥幸没有受到惩罚,他们在感受失败中开始的畸形之爱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成年后,王二成为街道豆腐厂的工人,在女团支书X海鹰的帮教下,他们之间由对抗、冲突最终转向枕席之欢,开始了一场阴差阳错的爱情。在长期的革命教育宣传和革命电影的影响下,X海鹰对性的了解、认识非常畸形,认为一切性行为都是强奸,她可笑到要借性来满足革命情结,超越个人生命,不能不说这是政治权力话语覆盖下人性的逆转、畸变。王二恰巧就是X海鹰脑海中的那个可以令自己的革命性得到体现的一个合适的反面对象,她把王二看作是“强奸女共党的日本鬼子”,但是王二却不是个合格的对象,他是个不合时宜的人。在“文革”中,他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随时被送去劳教,他的命运就掌握在X海鹰手里,又恨又怕这个“道德牧师”。就在这样的一种情节之下,两个人展开了革命时期的爱情,王二搞不清革命时期里现实与生活的界线是什么,在内心里反抗着这样的帮教,抵制着帮教压迫下的爱情,虽说他像迷失在一个迷宫里一样,始终找不到出口,但他的反抗必定会让他们演绎的革命时期的爱情最终失败。他的自由信念赋予了他强大的生存力量,一切的被设置都是无法和这种力量抗衡的。
《革命时期的爱情》向人们展现了那个时期人的生存状态,用扭曲了的躯体来表现扭曲了的灵魂,过着看不到一点希望的生活。爱情的悲剧往往会映射出很多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与摩擦,更何况是这种帮教下的“爱情”。不要认为是王二太不入流、太另类,一个时代的错误会让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生存在眼前的这个世界。王二的精神家园是一种对自由的渴望,或许只能用别人眼中的叛逆与不成体统的方式去追求。尽管这个王二似乎不像其他“王二”那样潇洒,但不合时宜的王二总有很强的生存力量,总是喜欢有趣,像作者一样,他觉得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想入非非、寻找神奇。和《黄金时代》一样,作者生动描写了权力滥用对私人生活的侵犯。不管王二把自己自由的权限减少到什么程度,权力的干涉、阻挠是不会停止的,当然,王二的反抗也是无休止的。
这三部小说无一例外地显示了王二对现实中权力粗暴干涉自己自由生活的反抗,为了自由地生存,反抗是必需的。正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王二找到了生存的力量,他用自由作为武器反抗一切对他的压迫,用自由作为支柱,支撑着他在现实世界中得以生存。这便是王二自由图腾的核心所在。
(3)生活世界的真
生活世界的真是自由的一种至高的境界,《时代三部曲》中,“王二”就表现了一个“真”字,生活在这种境界下的王二是脱俗的、特立独行的,他对眼中现实的粗暴与破碎是不屑一顾的。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受干扰。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趋于一致,自由、有趣是他生活的一切。《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就是这样一个脱俗的角色,是一个特殊年代下的边缘人,王小波赋予了他充分的自由精神,加上那种独特的审视时代的眼光,刻画了一个本真的王二。 王小波推崇米兰·昆德拉、伯特兰·罗素、依塔洛·卡尔维诺、乔治·奥威尔、欧内斯特·海明威、格丽特·杜拉斯等世界级的文学大家,他们每个人都极具诱惑力,都有足够的爆炸力,可以给坚固的无趣以震撼,王小波理性与人性的思想核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核心之下,小波的作品带着它独有的魅力,占据了当代文坛的一席之地,给叙事文学带来了生动和智慧的革新。
时代的错位在王小波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然而他没有因此而沉沦,他说:“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如果说持久的伤痛使他沉默的话,那么用自由来抱慰伤痛,勇敢地直面人生,确证了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纯正品质。李银河说她丈夫是浪漫骑上,是行吟诗人,是自由思想者,而在我看来,小波却是有一颗能够抱慰伤痛的心。
王小波的自由主义精神不是纯粹地追求自由,而是对自由的一种召唤,对自由的一种守望。当然,我不是否定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王小波以其深刻的见解、敏锐的辩才、犀利的文笔弘扬了自由主义思想,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是觉得要把他和那种纯粹的自由主义者区别来看,把他看作一个精神的守望者、自由的召唤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理性地去体会自由主义的真谛,感受王小波小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底蕴。对王小波的评说,我认为还是一个未穷尽的话题,有其独特意义,随着岁月流逝会越来越清晰,历史会证明这一切的。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 何怀宏.不合时宜的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3] 王小波.王小波精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王小波.时代三部曲[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5]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6]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作 者: 侯可,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