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诗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ye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时间生活发现,许多诗歌将古人的时间生活诗意传承,其中《咏廿四气诗》将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在每一节气诗中将天时、物候与古人应时进行的仪式、信仰、生产与生活融入诗意生活表达,应时而生、顺时而动,体现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节气与节时来调适生产与生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节气诗 物候 时间生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唱出了中国人特有的诗意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时间智慧发明,一首首二十四節气诗承载了中华民族诗意的生活记忆,也使这种时间生活诗意地传承。人们用诗歌的形式,吟咏节气,歌唱对自然与宇宙的认识和实践。
  二十四节气诗有单个吟咏节气的,如吟诵立春、春雨、清明、立秋、冬至等,在中国诗篇中出现较早,也较为多见。古人还将二十四节气名一起嵌入诗歌中,创作出一首首时间生活赞歌,如唐代敦煌文献中发现的两种咏二十四节气的抄本,文字基本相同。其中一题为《卢相公咏廿四气诗》(伯二六二四边卷)较为完整;一题为“元相公撰”(斯三八八〇卷),卷首残缺,卷末题“甲辰年夏日上旬写记,元相公撰,李庆君书”。元相公、卢相公不详,有人据斯三八八〇卷背的“大顺元年十一月廿七日张记”题记,来确定卷末的“元相公”即元稹。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将《咏廿四气诗》收于元稹诗末,并加按语“至其作者,二书有异。元相公可确定为元稹,卢相公不详为谁。究为谁作,今已难甄别,亦有可能元、卢二人皆为依托之名”。本文主要依据陈本,从《咏廿四气诗》描绘的二十四节气物候特征,去窥探古人充满诗意的时间生活。
  立春正月节
  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重要的节气之一。立春始“万物含新意”。古籍《群芳谱》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律吕”,古人认为音律与节令有关;星辰一年一周转,霜每年遇寒而降,故“星霜”指“年岁”。中国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春过后东风送暖,气温、日照、降雨都开始增多,冰水始溶,鱼跃水面游动,蛰虫复醒,柳絮含芳。皇宫和民间都有许多庆贺立春的习俗。
  雨水正月中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口山峰。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继续奏响春天的乐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代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洗出了春容春貌,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花色影重重”的淡淡春景。雨水对农时来说尤为重要,五代齐己《野步》诗有“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句,即言其事。
  惊蛰二月节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口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诗写出了桃花盛开、黄鹂呜叫、布谷鸟飞来,即古代的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桃花开蜀锦),二候鸽鹧(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鹰老化春鸠)。”惊蛰时节,勤劳的农民“耕种满田畴”。
  春分二月中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里看电影,云过听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春分是阴阳二气势均力敌,昼夜平分时节,《春秋繁露》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诗融入了春分三候的玄鸟至、雷发声、闪电(电影),写出了春分时的节候、气象、山色、林花、鸟语等,处处透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宋代邵雍《乐春吟》:“四时唯爱春,春更家春分。有暖温存物,无寒著莫人。好花方蓓蕾,美酒正轻醇。安乐窝中客,如何不半醺。”亦以通俗轻快基调表达对春分的喜爱。
  清明三月节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驾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清明时物候气清景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节气节日,清明时节看到“杨柳飞絮”“梧桐放花”,听到“鴽声知化鼠”,雨过天晴的虹影“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物候变化预知谷雨马上到来。
  谷雨三月中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谷得雨而生,《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诗中所写即雨水三候事:“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谷雨时节,雨水既利谷物生长,也染绿了山川青色,桑树间戴胜鸟开始鸣叫,池塘内浮萍开始生长,鸣鸠拂羽,尽管它呜叫的声音不怎么好听,却认真传递播种农时。
  立夏四月节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苽自合生。帘蚕呈重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立夏,意谓春季结束,夏季开启,天时、农时、人时也都呈现出新风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春夏交合在“仲吕之月”,即农历四月。汉班固《白虎通·五行》:“四月谓之仲吕。’《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礼记·月令》释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蚕呈茧样,林间鸟哺乳幼雏。此诗写出立夏三候之蚯蚓出、王瓜生。   寒露九月节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寒露时节,气温比白露时更低,露水都快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此时深秋天寒,雀鸟的踪影不见,已大举南迁,海边却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蛤蜊壳的花纹与雀鸟相近,似有雀鸟化成之意。天气渐冷,百花凋谢,菊花却迎寒而开,还有那松柏傲然仡立,顽强迎对寒冷深秋。
  霜降九月中
  风卷晴霜(一作清云)尺,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霜降时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成俯。”晴朗的深秋月夜,露水凝结成霜,豺狼开始捕捉准备过冬的食物,鸿雁南飞却深深怀念故乡。此时百花凋谢,树木凋零,唯有菊花盛开,诗人借酒消愁,“一鳟酒”消得“百秋亡”。
  立冬十月节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一作轻)影出,雁带几行残。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立冬,是古代重要节气。“立,建始也”,立冬为冬季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天寒地动,月影也越发纤细,大雁彻底不见踪影。农作物都收藏过冬了,农民进入休整期,御寒衣物早早制成。就连野鸡也不见了,是不是钻入水中变成大蛤了?“春生、夏长、秋敛、冬藏”,气候与农时息息相关。
  小雪十月中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小雪反映天气现象,与雨水、谷雨、大雪等皆为降水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日:“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有日:“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小雪有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小雪时彩虹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一场小雪将严寒和暑热截然分离,万物萧瑟,北风吹得树枝响声不断,寒冷的冬天真的来临了。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尽管“横琴对渌醑”,但感伤之情却难以消解。
  大雪十一月节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黄钟随气改,鹦鸟不鸣时。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
  大雪节气,太阳黄经到达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飘然而至,到处乱雪霏霏,寒夜中富贵人家吹响“玉管”,读书人“披书”至拂晓。黄钟律管内积灰飞出,迎接冬至的到来。大雪天寒气冷,鹦鸟冻得不再呜叫,阴冷的冬末恰如一天中的暮色一样,令世间苍生唏嘘不已。
  冬至十一月中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俗有“数九”“冬节”“长至”“亚岁”等名称。冬至时,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木星指向北极,太阳纬度也在最南边,冬至后阳气升。冬至在古时是重要的吉日,周历以冬至为岁首,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历朝历代重视冬至天坛祭天大典,“冬至祭天,夏至祭地”。除了皇家祭天大典,民间也重视“冬至节”,俗有“亚岁”“冬至大如年”之说,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节日饮食习俗。冬至还有“数九”习俗,如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各地也有流传颇广的“九九歌”,清代顾禄《清嘉录》即记载一首“数九歌”,十分生动风趣。
  小寒十二月节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柴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雏雉隐藁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两个,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度,小寒虽“小”,却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全宋词》中有无名氏的词句“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望梅》)。“大吕”指夏历十二月,故“小寒连大吕”。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乡(向),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小寒后阳气上升,欢鹊拾食,衔柴桑新巢,大雁向北方飞回来,隐居的雉鸡开始呜叫。小寒时节虽正值严冬,却让人们期待冬天即将过去,恰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寒十二月中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小寒、大寒都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授时通考》称:“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天寒地冻,人们围坐在炭炉周围,喝一杯两盏腊酒,是多么惬意的事!屋内火炉送暖,屋外寒气袭人,没什么特别重要事情的话,还是待在屋内,轻易不要打开门,以免寒气进来。尽管天地间如此寒冷,可是这样的寒冷又能存留多久呢,很快冬春交替,十二个月也就过去了,新一年马上来到,人们即将迎来立春回暖。看,梅花、柳树等已悄然等待着阳春到来了。在瑟瑟寒风中,仿佛已听见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这组二十四气节气诗,以二十四首联章而成,每首诗一个节气,共八句,均为五言律诗。在这组诗中,二十四节气名嵌入每首诗中,多在句首,少数在句中。每首诗标题为节气和月份,而且全组诗的开头第一个字“春冬移律吕”中的“春”与诗尾“梅柳待阳春”的“春”相同,形成连环式结构,成为文人吟咏二十四节名作欣赏/项目呈现
其他文献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面性,二者相互依存着——打就意味着被打;眼睛换眼睛;牙齿换牙齿;血液换血液;对策换对策;爱换爱——只要懂得给予,你就可以获得。浇灌他人才能使自己得到浇灌——“你想拥有什么?”上帝问道,“你得到的其实就是你所付出的,不多不少。”谁不劳动谁就得受冻挨饿,害人等于害己,诅咒他人也会得到诅咒的报应;如果你把镣铐挂在奴隶的脖子上,那么就等于将另一头绕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施恶的人本身就是一个
摘要:诗人骆一禾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诗歌界留下了丰富的诗歌创作和深刻的诗学财富,他企图以诗歌为宗教,去“照出”“救赎”身处苦难与欲望中的人类,其诗开拓了当代诗歌中的宗教叙事模式,在诗歌史上具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骆一禾 宗教叙事 圣徒诗人  骆一禾(1961-1989),曾任职于《十月》杂志,1989年因突发脑溢血离世,年仅二十八岁。其作品散见于《诗刊》《青年诗坛》《滇池》《山
摘要:整个《废都》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的庄之蝶,从内心的苦闷到寻求解脱、到最终毁灭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剧变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了一卷社会的风俗史和心态史;同时也实现了作者对世俗文化的批判和人类文明的哲学思考。一部《废都》警示给人们的,是在“废都”之上的重建。  关键词:废都 心态史 文化批判  1993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废都》,在社会
摘 要: 文章以江南硕儒胡石予的咏梅题画诗、秋风诗以及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思想价值进行分析,探究胡石予诗词创作的典范性。  关键词:江南硕儒 胡石予 诗词创作  百年人事莽无端,且倒芳樽作达观。载客江湖孤艇稳,冶诗天地一炉宽。  河山索寞无生气,梅竹萧骚有岁寒。啼鸟数声惊晓梦,东风初度小阑干。  诗名为《百年》,出自江南硕儒胡蕴石予之手。2018年,恰逢石予先生诞辰150周年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丁力小说及其人物的分析,透析人性的复杂与多样。《苍商》中的刘劲龙、《跳槽》中的张绍康、《房东》中的刘佳丽、《散户日记》中的翟红兵、《善庄》中的王星焰和夏薇薇皆由于种种原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瞒和骗的行为,其中人性的堕落或为今日一般人的常态,理应向传统人性复归。  关键词:丁力 人性 今日常态 传统复归  在长篇小说《苍商》(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中, 作家丁力借人物之口说:“人性
摘 要: 白先勇小说《谪仙怨》通过多重反讽叙事,取得了别具魅力的艺术效果。从情节、话语、主题三个层次观察其叙事特征,不难发现其中的反讽意涵,其反讽叙事策略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白先勇 《谪仙怨》 反讽  《谪仙怨》是白先勇颇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写于20世纪60年代白先勇赴美留学时期,收录在其短篇小说集《纽约客》中。和《纽约客》中其他小说一样,《谪仙怨》的故事也发生在纽约,
摘 要: 《三国演义》中插入了许多诗词,基本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特点:体裁多样,兼容性强;来源多样,趣味性强;作用多样,表现力强;原因多样,求生欲强。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分析了古典小说运用诗词的体裁、来源、作用以及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三国演义 古典小说 插入诗词 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中运用了许多诗词,很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窥《三国演义》诗词这一斑,
我的妈妈是克朗梅尔学校的校长。她是镇子上最受尊敬的人之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告诉我,海军军装是世界上最英俊帅气的服装。因为我的外祖父就是一名海军,她从小就看着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祖父穿着那样的军装。不过,我的外祖父在对抗纳粹的战争中牺牲了。   妈妈一直在镇上的安德鲁裁缝师那里,为我定制海军军装。除了海军军装以外,我没有任何别的衣服。我的同学们经常会取笑我,但我会非常自豪
摘 要: 《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不同的用人策略对其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人无疑是三国乱世中的成功者,知人善任无疑是其共同点,但由于出身、政治资本等方面的不同,三人在用人策略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之法、刘备之义、孙权之情等用人策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其成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用人策略 法 义 情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色
摘 要:王二作为王小波一系列小说的叙述者、主人公,既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文本角色,还承载了王小波的精神探索。本文从立体把握、平面分析的角度,对《时代三部曲》中的一系列“王二”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和分析,从而深入到这些“王二”共同的精神家园——自由图腾,进而探讨了王小波的自由观。  关键词:王小波 王二 自由图腾  在我国流派纷纭的当代文坛中,王小波是一位难得的小说家,他不属于哪一个创作群体。他以个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