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的VoIP框架研究

来源 :广东通信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软件定义网络(SDN)支持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分离,从而可以实现对网络全局视角的可编程性.很多前人的研究表明,使用SDN的原则重新创建的传统应用程序可以支持更细的粒度和更多的自定义配制.在本文中,我们基于对SDN的见解,通过采用增强传统的会话启动协议(SIP)操作和服务质量(QoS)方法,设计了能够进行网络感知的IP电话(VoIP)框架.这项设计的贡献有两个:首先,设计了一个SIP控制应用程序,它带有一个SDN控制器,提供VoIP呼叫注册和呼叫路由功能,从而消除了对专门的SIP代理硬件设备的需求;其次设计了一种动态QoS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根据对延迟、带宽和数据包丢失的实时网络测量来制定网络范围的QoS决策.
其他文献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无线网络的升级,对本地传送网承载网络的基础资源,尤其是光缆的纤芯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无源波分技术的应用,解决了5G前传不同场景中的组网难题.介绍了单纤双向光模块、无源波分的技术原理及场景应用,分析无源波分设备在纤芯不足和站点需要扩容的场景下的应用.
受结构面的控制,横观各向同性的现象在岩体工程中十分常见,其对于岩体的强度性质以及破坏行为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对于岩体的强度估算,一般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但传统的Hoek-Brown准则缺乏对岩体横观各向同性性质的较为清晰的描述.为此,该文通过引入岩石体积节理比Jv,节理断续度Jc,岩体摩擦比系数Jf,节理平直度Js和节理弱化乘子γ5项指标,对Hoek-Brown强度准则进行了修正,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能较好地预测横观各向同性岩体的强度,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河流流量监测是水文测验任务的重要内容,然而之江站由于往返的潮流、较宽的河流断面,常用的固定ADCP、雷达等自动测流系统难以取得好的测验效果.近年随着各种流量在线监测技术逐步成熟,为了实现之江水文站的流量测验的自动化及智能化,站点在2019年引入一套先进的浮标式流量在线监测系统,获取较好的投放及应用成果,并进一步总结探讨此类断面的流量自动测验推广应用经验.
针对海量接入采用随机接入所造成的网络拥塞和业务过载,从而导致用户接入时延增大、分组数据包丢失等问题,研究提升5G场景下面向巨连接的无线接入能力.首先,通过汇聚数据设备的通信接入机制降低机器通信设备的碰撞次数以缓解基站接入拥塞;然后,以最小化MTC设备总的平均接入时延为优化目标,采用强化学习的方法实现最优接入基站的选择,形成机器通信设备接入基站过程的动态优化.
探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根据X证书进行课证融通,以产教合作企业实践项目为载体,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证书分流+项目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通过社会评价组织、高校、产教合作企业三方协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远海风电场因其风资源丰富而受到广泛关注,柔直并网是实现大规模远海风电场并网的有效措施.随着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电力系统面临的频率稳定问题逐渐凸显,海上风电柔直并网系统进行主动频率支撑是缓解频率稳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针对海上风电柔直并网系统参与调频控制进行综述,从海上风电场、柔性直流系统及二者协调控制等3个层面对现有频率支撑控制策略进行阐述,分析了不同层面控制策略的原理、优缺点和发展趋势等,指出海上风电柔直并网系统参与主动频率支撑应协调海上风电场和柔性直流系统,最大化发挥二者调频能力
针对低频振动信号的高精度测量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光纤光栅的变宽度椭圆铰链式低频加速度传感器.首先建立传感器的结构模型,理论分析了传感器的振动响应特性,给出该传感器的谐振频率及灵敏度的公式.随后搭建了传感单元的数学模型,对传感单元结构的关键尺寸参数进行了优化.另外,利用有限元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最后加工制作了传感器样件,对其进行加速度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的谐振频率约为36 Hz,工作频带为0-10 Hz,灵敏度为1496 pm/g.所设计的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良好的温度补偿能力,能够满足
主要介绍5G SA网络结构下,空口加密算法、剖析当前MEC组网端到端方案的安全认证研究.介绍当今国内外现状,并阐述安全威胁,攻击类型,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法.
从传统工业企业行业痛点和客户应用需求等方面分析,对5G+工业互联网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对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融合部署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由于现有物对物(控制端对无人机)指定通道为无线电方式,一定的无线电发射功率无法突破极限距离.在极限距离情况下合理安全的切换无人机控制指令至5G网络,而不是把控制权移交给飞控系统,此时飞控系统只是作为备份系统.一旦控制端与无人机之间恢复物物通信的条件后,再把控制权交回无线电方式通讯.可以大幅度扩展无人机飞行控制距离,突破现有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