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痛刺应试教育的檄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IQ测试》是一篇叙述“我”在招聘就业时遭遇的辛酸经历,痛刺当前应试教育的一篇檄文。本文通过挖掘小说形象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把应试教育模式给人带来的心灵戕害揭示出来,引起社会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时,小说行文中运用的情节重章叠现、心理表现的剥衣法、多重对比,既使内容在手法运用中得到充分展示,又给人以审美享受,彰显语言张力。
  【关键词】小说 《IQ测试》 应试教育 表现特色 檄文
  
   郑晴禾的小说《IQ测试》首先作为杂文,载于《杂文选刊》2011年6月上,后又被作为小说为《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8期转载。小说以“我”的应聘经历为线索,叙述“我”与三家不同应聘单位之间的面试,以“我”在面试中遭遇的种种窘境,有知识,无智商,深刻反映时下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人的戕害。
  小说叙述“我”,一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拥有双学士学位证,且英语过六级,又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可以说是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但却在连续的几次应聘面试中,惨遭淘汰。惨遭淘汰的,不是过不了这关那关,而竟然是面试一道极平常的IQ测试题,过不了关。当年有才学考进重点大学,在校有余力攻读双学士学位,英语过六级,在上万人的学府中荣获三好学生,聪明勤奋自不必多说,但却回答不了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坐车,是坐车头还是车尾。小说以“我”的酸涩经历,典型地反映了当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实惨状。
  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人才。由果索因,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沉痛地感觉到当下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1)“我”遇题,第一反应是回忆搜索,有否哪个教授讲过,找现成既有答案,没有则束手无策,反映当前教育只重知识传授,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不敢越雷池半步,不重教学创新,也不重学生的思维训练。结果,学生积蓄到了知识,但未练到善思考的头脑,因而高分低能。
  (2)“我”遇同一道题,死认标准答案,不作具体分析,反映学生包括不少在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在内,不分具体情况,把现实问题简单化。说到头,还是反映当前教育很少设置生活情景去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很少创设情景去触发学生的思维,没有进行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而学生也很少向老师请教,很少向老师提问题,很少对问题进行质疑,只要答案,不想动脑。
  (3)“我”再遇同一题,不是积极应对,而是囿于自己的知识与阅历,作茧自缚,庸人自扰,这虽然有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的局限,但思维是没有樊篱限定的,反映教育缺少对学生的机智教育、应变教育等,缺乏应有的素质教育。
  那个私企副总说:“我们公司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企业,需要的是高智商的人才。”言外之意,你是高智商人才吗?这“将”的是作品中的“我”这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打着”的却是教育的“脊背”,你在创造性地培养高智商人才吗?
  小说把重大的严肃的教育问题,通过“我”的面试经历感性动态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既感同身受地体验“我”的自负与失落,又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领悟到小说的内在主旨。
  最招人的是,小说以重章迭现的方式架构小说情节,呈现生活的滑稽感,给人以笑意。“我”应聘的首家大型上市公司,说“为了跟国际接轨,你必须接受IQ测戏”,测试题是“你在车站等车,车来了,你上了车,如果车头车尾都有空位。你会坐哪里?”“我”被淘汰出局后,应聘的下家跨国公司,由“我”抽题面试,谁知竟又戏剧化地又抽到了同样一题:你在车站等车,车来了,你上了车,如果车头车尾都有空位,你会坐哪里?A:车头;B:车尾。未能通过测试的“我”最后应聘了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对我很满意,谁知负责人事的副总一旁很随意地问“我”道:你平时都搭公共汽车吧?平时坐车习惯坐哪儿啊?车头还是车尾?——这个题好像是“我”命运中的劫数,在劫难逃,纠缠不放。小说就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现手段来激趣,在自我调侃中,招人生笑,而不是以情节的跌宕,故事的惊险来吸引人。
  同时,又以剥衣叙述法展示“我”每况愈下的境遇,让人笑得酸涩难已。作品中的“我”基于现行教育,认为同一道题同一个答案,而正因为这个单向思维在面试中把重复的同一道问题变得丰盈起来,平中有奇,凡中出新。
  开始,大型上市公司问坐车头还是车尾,用这个生活题来看应聘者的生活态度,要求应聘员工能身居殿后,纵览全局,肯下基层,为人忠诚,符合此,只有坐车尾。而“我”不清其中的关节,不但不与应聘职务相联系,反而一味去回忆哪个教授讲过,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了出来,一下子就被上市公司剥去了耀眼的上衣。
  第二家跨国公司面试问坐车头还是车尾,要求应聘的公司策划部经理助理,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具有前瞻性和竞争精神,及时淘汰落后的思维并随时改变方向。符合此,只有坐车头,而“我”却死抱标准答案,跟对方叫板,结果被跨国公司剥去了下身之裤。
  第三次又问坐车头车尾,私人企业要求自己招聘的员工能身居风云变幻的市场,捕捉一切机会,开拓市场,发展自己,而“我”却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反被公司老板数落,自己遮羞的短裤最后被扒去,剩下赤条条的自己。重点大学毕业证、学位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竟然回答不了现实中“我”的这一具体问题,不但不能增添胜算的砝码,反而让“我”在面试中丢人现眼,这一酸涩的笔触,却让人怎么也笑不起来。
  另外,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有力地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极鲜明地表达了小说主题。一是首尾对比,初出校门的“我”,信心满满,一个“撒”字写尽了“我”的自负,天下唯我独尊,依仗自己手握的这证那证,大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和傲气。末后,让自己骄傲一时的资料却撒满一地,这些充满光环的东西,不能给“我”带来半点帮助,却让自己汗颜。“我”折戟沉沙,从云端一下降落到地上凡界,这种反差对比,以“我”这样一个优秀大学生的失落、失望、失宠、失意,昭示应试教育对人才的深重戕害。
  接过来的三次面试,也是三次心理对比。起初“我”一听IQ测试,暗暗发笑,这公司还玩这个?谁知自己却不知所措,回答得很不流利,甚至自恃自己是高材生,还很不心甘;二比,先是描写“我”眼中的外籍人事经理,“捏着洋腔说中文”,带有不以为意的藐视感,抽到题了,且是同一题,就似胜券在握,比范进还范进,迷奉答案,跟对方叫真,可对方一问,却彻底傻眼;三比,我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可一遇同一道题,却心有顾忌,半晌说不出话来。三比,比出的是“我”太学生气,太不自信,太迷奉答案,而少联系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少随机应变的能力,而这三“多”三“少”,又让读者真切地看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从而呼唤素质教育的到来。
  综之,郑晴禾的小说《IQ测试》凡中出奇、耐人寻味,又直指教育,引人深思。它让人们不禁感叹:应试教育何时了?
  作者单位:江西崇义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作品表现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复杂的矛盾斗争。本文从政治关系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文本作了细致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国家 政治 利益    读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之后,感觉文章除了赞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外,同时也突出地反映了春秋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钻得进去,学习才会有成效。每个中学语文教师都必须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研究并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巧用导入、利用多媒体以及联系生活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培养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摘 要】语文课文中的一些阅读篇目,由于年代久远,内容生疏,学生阅读理解有困难,导致厌读情绪滋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搭建穿越时空理解作家作品的平台,帮助学生走进一个个精彩的世界,思想上产生共鸣。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摘 要】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也是每位教师拥有的自己一张独特的“名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语言表达这一点上,有的自然流畅,有的却迟滞断续;有的准确生动,有的却模糊不清;有的激情奔放,有的却平淡无味;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却呆板枯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学生的思维经
【摘要】魏晋时期大概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颓废的时期,魏晋文学也多染此风,少有健朗之气;而细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不难发现,在普遍弥漫颓废气息的社会场景中,竟也暗涌着一道生命高歌的“清流”。当然,魏晋气息积重难返,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自然懒得去干涉别人,更无意于振奋消颓世境,因此,《兰亭集序》只是一篇消颓世境中的“振己”之作。  【关键词】魏晋时代《兰亭集序》颓废振己    魏晋时期大概算得
【摘 要】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可惜,一直以来,在现实语文学习中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体验”的问题,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从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脚等角度,探讨课堂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无缝对接,从而寻找走出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践体验 途径探索  一  精美的文物,如果只收藏在警卫森严的地下室,它的旷世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目前忽视句读训练的文言文教学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重视文言断句训练是提升文言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文言语感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诵读法的贯彻落实为文言语感的培养打开了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标 语感 心理机制 文言断句 诵读  一、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现状 
【摘 要】叙事性文章,要写得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情节有起有落,事件波澜迭现。文章试从兴波澜、生变化的技巧方法略作探讨。  【关键词】波澜 悬念 抑扬 巧合 误会 突转  《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多姿。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确实,一篇文章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镜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
【摘 要】笔者讲授鲁迅《风筝》这篇课文,用一课时进行了主题教学,抓住“主题”这根主线,设计了四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善反省”、“批制度”、“重亲情”、“哀社会”这四个角度理解了文本的内涵,较好地达成了理解文章主题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题 多角度 线  鲁迅的文章思想深邃,结构严谨,语言功底高超,而近年来对其文章又出现了一片争议声。笔者在教授他的《风筝》这篇文章时,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他本人的
一、命题形式的回归  高考作文的命题历经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成为众多省份的首选。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仍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更为灵活,比如: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