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 平中见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le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叙事性文章,要写得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情节有起有落,事件波澜迭现。文章试从兴波澜、生变化的技巧方法略作探讨。
  【关键词】波澜 悬念 抑扬 巧合 误会 突转
  《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多姿。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确实,一篇文章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镜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要想笔端兴波,则需要巧借“东风”。
  首先,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一般来说,叙事性的文章,无论长短,都是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本来就有许多曲折和变化。只要把握事物的偶然与必然,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事件的波澜。如《鸿门宴》一文在布局上就突出了这一点。宴会上的场面有三起三落,极尽曲折。这三起三落既反映了刘邦、项羽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项庄“杀刘”与项伯“护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其次,要灵活运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常用的技巧和方法有制造悬念、运用抑扬、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虚实相合、对比映衬等。有时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使用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更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
  下面着重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制造悬念,在逐层释疑中兴波澜
  所谓“悬念”,就是被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的一个技巧,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感受到了悬念的无穷魅力。
  设置悬念要注意三点:一是制造悬念的目的是为了事件的展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所以悬念要自然合理;二是设置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三是要有“悬”有“释”,在“结”与“解”之间恰当地运用跌宕,让读者百般猜测,经历紧张期待后,再解开疑团。
  二、运用抑扬,在大起大落中兴波澜
  所谓“抑扬”,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抑扬互变往往使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大出读者的意料,情节的曲折跌宕,大起大落使得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而深刻。唐弢的《琐忆》就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技巧。作者回忆鲁迅先生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在具体写作中,要做到“抑扬互变”,也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做到“抑扬要自然,转换要顺畅”。否则,就会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更切莫故弄玄虚,否则便会画虎类犬。
  三、设置巧合,在相遇或相合中兴波澜
  所谓“巧合”,就是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或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人物或事物之间的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文势的起伏曲折,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卡。于是圣诞节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卡,而妻子却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做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却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空了。小说妙用巧合法,既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突出了夫妻之间感情的真挚,读来既催人泪下,又让人深思。
  四、铺陈误会,在造成错觉中兴波澜
  所谓“误会”,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先故意安插一些思维上的逻辑性错误,给人一种常识性的“错误”印象,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将谜底层层展开,给人以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艺术感受。并且通过这一次次误会的纠正,可以逐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与深刻的道理,使故事的结果更趋于明朗化,从而又进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拒绝了曹操许以的地位、金钱、美女,毅然挂印封金,他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张飞镇守的城门之下时,张飞却紧闭城门,误认为关羽是个“投敌分子”。关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消除误会,两人和好如初。
  一篇文章,“误会”设置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合的情节中使人物性格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无穷。
  运用“误会”这一技巧,一定要注意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并且要尽量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否则就可能露出人为编造的破绽,给人留下笔法拙劣的印象。
  五、着力突转,在事件之末兴波澜
  所谓“突转”,就是在叙述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推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中。这突转的一笔,既出读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逻辑之中;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起伏,又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可以使文章腾挪跌宕、一波三折,创造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写两位卧床的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里只有透过窗口才可见外界,生活死寂。为了安慰病友,近窗人每天向病友编织窗外斑斓多姿的景观,病友摆脱了寂寞,得到了快慰。至此故事似可以作结了。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到近窗的铺位,见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这种文章让人读后荡气回肠,掩卷深思。当然,我们在写作中也不能一味地为技巧而技巧,为片面追求文章的结尾而忽视生活的逻辑。否则就会陷入哗众取宠、矫揉造作的误区。
  记叙文在“尺水”中“兴波”的方法当然不只以上几种,而且一篇文章中往往也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还有“虚实相合——在相辅相成中兴波澜”,“对比映衬——在矛盾冲突中兴波澜”等等。
  写记叙文我们既要避免平铺直叙,又不能故弄玄虚,否则,过犹不及,会弄巧成拙。
  作者单位: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要个性化,阅读也要个性化。这一主张对于摆脱长期以来程式化阅读的弊端,使阅读回归真实、走向科学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结合名著导读和《中国小说欣赏》所进行的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活动,无疑是一项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个性化解读 中国小说专题 回归经典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排名四大名著之首,作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实在有必要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际交往也日益频繁,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教学的角度讲,口头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书面表达能力的强弱。能够打破以往相对单一“读”与“写”的教学方式,做到读、写与口语交际共同进步,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课本 训练方法 共同训练  目前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落层次模糊、思路不清晰,让教师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关系,启示我们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体验进行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渗透现代生活的内容,注入时代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他们就会更深入地把握古文的思想内涵,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实例,谈谈高中语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与思考。  【关键词】文言文 生活化教学 体验 内涵
【摘 要】《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作品表现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复杂的矛盾斗争。本文从政治关系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文本作了细致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国家 政治 利益    读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之后,感觉文章除了赞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外,同时也突出地反映了春秋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钻得进去,学习才会有成效。每个中学语文教师都必须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研究并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巧用导入、利用多媒体以及联系生活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培养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摘 要】语文课文中的一些阅读篇目,由于年代久远,内容生疏,学生阅读理解有困难,导致厌读情绪滋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搭建穿越时空理解作家作品的平台,帮助学生走进一个个精彩的世界,思想上产生共鸣。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摘 要】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也是每位教师拥有的自己一张独特的“名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语言表达这一点上,有的自然流畅,有的却迟滞断续;有的准确生动,有的却模糊不清;有的激情奔放,有的却平淡无味;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却呆板枯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学生的思维经
【摘要】魏晋时期大概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颓废的时期,魏晋文学也多染此风,少有健朗之气;而细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不难发现,在普遍弥漫颓废气息的社会场景中,竟也暗涌着一道生命高歌的“清流”。当然,魏晋气息积重难返,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自然懒得去干涉别人,更无意于振奋消颓世境,因此,《兰亭集序》只是一篇消颓世境中的“振己”之作。  【关键词】魏晋时代《兰亭集序》颓废振己    魏晋时期大概算得
【摘 要】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可惜,一直以来,在现实语文学习中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体验”的问题,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从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脚等角度,探讨课堂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无缝对接,从而寻找走出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践体验 途径探索  一  精美的文物,如果只收藏在警卫森严的地下室,它的旷世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目前忽视句读训练的文言文教学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重视文言断句训练是提升文言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文言语感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诵读法的贯彻落实为文言语感的培养打开了一扇大门。  【关键词】课标 语感 心理机制 文言断句 诵读  一、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