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旧的学习习惯已经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思维定势制约着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受阻,这严重了影响了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成绩。本文就学生思维受阻产生原因的研究,探索了突破学生思维受阻的对策。
关键词: 思维受阻;思维定势;逆向思维;思维差异
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谓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不等于解题,但是解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和普遍的现象,教师讲课的时候,同学们听的都很“明白”。但是,当学生自己解题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等老师给他分析完解题思路,他又会恍然大悟。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题的难度大,学生不会解答,而是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受阻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学生中的非科学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存在,导致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低下。所以,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学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把收到的新的知识通过已知的知识结构进行加工,转变成易于掌握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旧的知识结构来吸收新知识,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相互作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分化结合,从而获取新知识。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反复进行才能成功。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遇到的困难,观察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解题时思路顺畅。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有效的把新旧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很好的吸收新知识。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学生的新旧知识结构不能顺利交接,那么就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有偏差,从而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思维受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不能有效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差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现概括如下:
1.数学思维肤浅
有些同学看问题只看表面,不能对由数学原理的表现抽象成概念,从而导致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只会顺着事物发展的过程去思考问题,只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会从多方面去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只会解决直观的熟悉的问题,而对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不能抓住重点,转换成数学模型去解决。
2.数学思维差异性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推理论证能力差异、数据处理差异、运算求解等能力的差异,就造成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在解题过程中,不会找出隐含条件,不能准确把握确定条件。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
思维定势就像一把双刃刀,即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方面,表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了知识,并有了思维推理能力。消极方面是,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仍按照原来的思路,不能使用新的解题方法。
4.没有养成逆向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的思维定势是由因求果,原因是题目比较简单明了,从已知条件很容易找到结果。可是到了高中阶段,遇到的题目比较深,需要从结果里逆向推理,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帮助学生扭转这一思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会产生思维受阻。
由此可见,学生思维受阻,不仅不利于教学思维的发展,还严重制约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突破思维受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当务之急。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发展学生的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有助于突破学生思维受阻。
2.重视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熟练程度,当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运用哪个公式,以前解答过哪个类似问题。对于没有见过的题目,就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是数学意识低下的表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数学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解题过程当中。
3.诱导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暴露他的思想框架,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设计一些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想法,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提出矛盾。也可以先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找出正确的求解方法,这样使学生印象深刻。这种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框架,从错误中求出正确解题思路的过程,有助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多次尝试,反复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有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4.培养学生形成逆向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时,首先将问题逆向思考,把问题跟已知条件相结合。这对突破学生思维障碍有很大帮助。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思维受阻;思维定势;逆向思维;思维差异
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谓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不等于解题,但是解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和普遍的现象,教师讲课的时候,同学们听的都很“明白”。但是,当学生自己解题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等老师给他分析完解题思路,他又会恍然大悟。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题的难度大,学生不会解答,而是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受阻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学生中的非科学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存在,导致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低下。所以,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学习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把收到的新的知识通过已知的知识结构进行加工,转变成易于掌握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旧的知识结构来吸收新知识,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相互作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的分化结合,从而获取新知识。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反复进行才能成功。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遇到的困难,观察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解题时思路顺畅。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有效的把新旧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很好的吸收新知识。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学生的新旧知识结构不能顺利交接,那么就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有偏差,从而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思维受阻,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不能有效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差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现概括如下:
1.数学思维肤浅
有些同学看问题只看表面,不能对由数学原理的表现抽象成概念,从而导致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只会顺着事物发展的过程去思考问题,只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会从多方面去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只会解决直观的熟悉的问题,而对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不能抓住重点,转换成数学模型去解决。
2.数学思维差异性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推理论证能力差异、数据处理差异、运算求解等能力的差异,就造成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在解题过程中,不会找出隐含条件,不能准确把握确定条件。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
思维定势就像一把双刃刀,即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方面,表明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了知识,并有了思维推理能力。消极方面是,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仍按照原来的思路,不能使用新的解题方法。
4.没有养成逆向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的思维定势是由因求果,原因是题目比较简单明了,从已知条件很容易找到结果。可是到了高中阶段,遇到的题目比较深,需要从结果里逆向推理,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帮助学生扭转这一思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会产生思维受阻。
由此可见,学生思维受阻,不仅不利于教学思维的发展,还严重制约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突破思维受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当务之急。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发展学生的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有助于突破学生思维受阻。
2.重视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熟练程度,当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运用哪个公式,以前解答过哪个类似问题。对于没有见过的题目,就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是数学意识低下的表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数学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解题过程当中。
3.诱导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暴露他的思想框架,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设计一些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想法,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提出矛盾。也可以先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找出正确的求解方法,这样使学生印象深刻。这种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框架,从错误中求出正确解题思路的过程,有助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多次尝试,反复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有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4.培养学生形成逆向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时,首先将问题逆向思考,把问题跟已知条件相结合。这对突破学生思维障碍有很大帮助。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