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持,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进一步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文章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09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视力度,并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要。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显得较为低下,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以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
(一)盲目性较强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质产生误解,采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抛弃,从而导致不少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小学生问题意识以及探究意识的不足,使其在数学活动的讨论环节中显得较为被动,他们的数学思维也不能得以有效开发,最终造成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相对不高。
(二)灵活性不足
尽管小学数学教师课前准备较为充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也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常常大打折扣。具体原因在于不少数学教师刻意照搬一些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形式化,没有把握到教学方法的核心,无法从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合理调整[1]。同时,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过于依赖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及即时性问题,教学灵活性相对不足。
(三)学生主体意识较弱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就是应尽力唤醒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但一些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和僵硬,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另外,学生主体意识的不足,还使其对自身的具体学习状况无法做到全面了解,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二、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开展情景教学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增强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可有效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关于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并据此与三角形面积计算有效联系起来,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有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拓展数学思维空间。
(二)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讲,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避免直接生搬硬套既有的理论知识。数学教师应积极改进评价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
(三)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进行辅助,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数学知识要点,合理区分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并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同时,数学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此不仅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还能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在“圆柱体体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圆柱体体积相关知识,自主思考圓柱体容器中的液体体积的计算方式。学生会在思考过程中,也会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例如通过哪些方式可将圆柱体体积变小等。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促使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不仅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其数学实践水平。
(四)有效实施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数学教材特点出发,为学生设计便于操作的合作学习流程,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合理调整。在实际合作学习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设计学生易于接受且具有较强趣味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合作学习的效率,以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立足于合作学习的特征,为学生合作学习设计的探讨性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中,积极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身边见到的水杯底、花盆口等的面积进行计算。同时,鼓励学生选取更多的生活素材来加强对圆的面积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保留充足的思考时间,促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教学方法,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理开展情景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实施合作学习,从而全面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敬.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5):21-21.
[2]颜家碧.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00229-0022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有效性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09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视力度,并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要。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显得较为低下,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以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
(一)盲目性较强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实质产生误解,采用的新型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抛弃,从而导致不少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小学生问题意识以及探究意识的不足,使其在数学活动的讨论环节中显得较为被动,他们的数学思维也不能得以有效开发,最终造成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相对不高。
(二)灵活性不足
尽管小学数学教师课前准备较为充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也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常常大打折扣。具体原因在于不少数学教师刻意照搬一些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形式化,没有把握到教学方法的核心,无法从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合理调整[1]。同时,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过于依赖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及即时性问题,教学灵活性相对不足。
(三)学生主体意识较弱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就是应尽力唤醒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但一些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和僵硬,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另外,学生主体意识的不足,还使其对自身的具体学习状况无法做到全面了解,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二、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开展情景教学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增强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可有效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的关于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并据此与三角形面积计算有效联系起来,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有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拓展数学思维空间。
(二)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讲,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避免直接生搬硬套既有的理论知识。数学教师应积极改进评价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
(三)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进行辅助,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数学知识要点,合理区分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并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同时,数学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此不仅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还能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在“圆柱体体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圆柱体体积相关知识,自主思考圓柱体容器中的液体体积的计算方式。学生会在思考过程中,也会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例如通过哪些方式可将圆柱体体积变小等。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促使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不仅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其数学实践水平。
(四)有效实施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数学教材特点出发,为学生设计便于操作的合作学习流程,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合理调整。在实际合作学习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设计学生易于接受且具有较强趣味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合作学习的效率,以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应立足于合作学习的特征,为学生合作学习设计的探讨性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中,积极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身边见到的水杯底、花盆口等的面积进行计算。同时,鼓励学生选取更多的生活素材来加强对圆的面积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保留充足的思考时间,促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教学方法,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理开展情景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实施合作学习,从而全面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敬.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5):21-21.
[2]颜家碧.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00229-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