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但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学习中难以形成愉快体验。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论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错觉和误解,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学习就是记忆和模仿,未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本文通过六种创设情境来引导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旨在探究数学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乐中学。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情境
当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随时接触的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分析,需要懂得信息技术。所以,对于挑起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人,必须要有更多更强的教学能力作为普通职业的准备。下面,笔者结合数学学科学习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故事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激励、唤醒和鼓励,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真正掌握知识,并全运用知识,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这一节时,我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始:很久以前,在一个教室里,只听见”沙沙“地写字声,并伴杂着叹息声,此时,只见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双手托腮,静默一会儿,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这时,老师抽同学们回答问题,有的说时间不够用,还没算出来;有的说的是错误答案;当老师问刚才托腮的那位同学时,他站起来说到:“1+2+3+…+100中,共有50个101,所以这个答案是5050。”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多么聪明的孩子呀!这个少童不是别人,就是后来世人皆知的数学家高斯。在这个故事的吸引下,我让同学们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和通项公式,自己推一下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回过头来进行第一轮复习,问到相关问题时,学生印象深刻,对答如流。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的学习特点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使所学内容和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使学生不自觉地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状态,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在游戏中要使学生保持兴趣。例如,我在讲完学生认为比较抽象且难懂的“第九章:立体几何”,进行复习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自己的问题,分5组轮流进行提问,并把重点、难点体现出来,需画图时先把图形画在硬纸板上,选择第一轮互相提问结束后,第二轮由老师提出问题,让每组代表抢答,以积分多少论胜负。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兴奋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智力得到更大地发挥,使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三、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现代教育理论也曾提出“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地教学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之间,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由“奇”引“趣”,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娈“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演示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和动脑,把所学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例如,我在讲“以等腰三角形斜边BC上的高AD为折痕,使△ABD与△ACD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面,证明:BD⊥CD,∠BAC=60º”时,我让同学们在准备好硬纸板背面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以斜边BC上的高为折痕,使△ABD与△ACD互相垂直,通过这一画一折,同学们很容易发现BD与CD的垂直关系,并根据相关知识,使证明成立。由此可见,创设可操作性情境,可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经过观察,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难以理解的变成容易接收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数学表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语言是一种简化的表达方式,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并且这些内容都很枯燥、乏味,有时很抽象。学生对此感到头疼。如何由厌学转化为乐学,就成为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讲课时,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数学语言表达情境,使学生在不断地表达中巩固所学内容,加深新知识,如在讲《立体几何》时,每节都有定理,并且都是文字叙述,这时,我就先要求学生根据定理内容,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求证。这样就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师生互动,直至证明完成。长此下去,学生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做起题来就能得心应手,由厌学转化为乐学,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
六、创设“亲和”的课堂气氛,升华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任何一方出了问题,这个互动就失去了作用,使课堂效率降低。如果在整个课堂中都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课堂气氛紧张,一看有同学精力不集中,就大声呵斥,那么这堂课学生不一定就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课堂中,老师要尽力创设“亲和”的学习情境,寓教于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在课堂上,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地把微笑撒向每一个学生,把鼓励、期待、关切的目光施予每个学生,把幽默、和亲的语言带进课堂,对于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所做的作业,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师感,然后才能信其道,最后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念,使成绩得以提高。
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而且有助于平头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同时,只要老师不断更新数学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就一定会成为学习上的探索者,方法上的创新者,生活中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杨良群. 扶长青.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08.6
[2] 李子华.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3] 鲍宇茹.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探讨[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
[4] 李先记. 谈职业院校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 河南教育,2008.1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情境
当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随时接触的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分析,需要懂得信息技术。所以,对于挑起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人,必须要有更多更强的教学能力作为普通职业的准备。下面,笔者结合数学学科学习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就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故事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激励、唤醒和鼓励,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真正掌握知识,并全运用知识,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这一节时,我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始:很久以前,在一个教室里,只听见”沙沙“地写字声,并伴杂着叹息声,此时,只见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双手托腮,静默一会儿,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这时,老师抽同学们回答问题,有的说时间不够用,还没算出来;有的说的是错误答案;当老师问刚才托腮的那位同学时,他站起来说到:“1+2+3+…+100中,共有50个101,所以这个答案是5050。”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多么聪明的孩子呀!这个少童不是别人,就是后来世人皆知的数学家高斯。在这个故事的吸引下,我让同学们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和通项公式,自己推一下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回过头来进行第一轮复习,问到相关问题时,学生印象深刻,对答如流。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的学习特点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使所学内容和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使学生不自觉地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状态,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在游戏中要使学生保持兴趣。例如,我在讲完学生认为比较抽象且难懂的“第九章:立体几何”,进行复习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自己的问题,分5组轮流进行提问,并把重点、难点体现出来,需画图时先把图形画在硬纸板上,选择第一轮互相提问结束后,第二轮由老师提出问题,让每组代表抢答,以积分多少论胜负。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兴奋的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智力得到更大地发挥,使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三、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现代教育理论也曾提出“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地教学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之间,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由“奇”引“趣”,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娈“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演示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和动脑,把所学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例如,我在讲“以等腰三角形斜边BC上的高AD为折痕,使△ABD与△ACD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面,证明:BD⊥CD,∠BAC=60º”时,我让同学们在准备好硬纸板背面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以斜边BC上的高为折痕,使△ABD与△ACD互相垂直,通过这一画一折,同学们很容易发现BD与CD的垂直关系,并根据相关知识,使证明成立。由此可见,创设可操作性情境,可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经过观察,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难以理解的变成容易接收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数学表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语言是一种简化的表达方式,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并且这些内容都很枯燥、乏味,有时很抽象。学生对此感到头疼。如何由厌学转化为乐学,就成为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讲课时,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数学语言表达情境,使学生在不断地表达中巩固所学内容,加深新知识,如在讲《立体几何》时,每节都有定理,并且都是文字叙述,这时,我就先要求学生根据定理内容,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求证。这样就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师生互动,直至证明完成。长此下去,学生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做起题来就能得心应手,由厌学转化为乐学,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
六、创设“亲和”的课堂气氛,升华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任何一方出了问题,这个互动就失去了作用,使课堂效率降低。如果在整个课堂中都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课堂气氛紧张,一看有同学精力不集中,就大声呵斥,那么这堂课学生不一定就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课堂中,老师要尽力创设“亲和”的学习情境,寓教于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吸引在课堂上,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地把微笑撒向每一个学生,把鼓励、期待、关切的目光施予每个学生,把幽默、和亲的语言带进课堂,对于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所做的作业,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师感,然后才能信其道,最后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念,使成绩得以提高。
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而且有助于平头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同时,只要老师不断更新数学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就一定会成为学习上的探索者,方法上的创新者,生活中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杨良群. 扶长青.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08.6
[2] 李子华.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3] 鲍宇茹.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探讨[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
[4] 李先记. 谈职业院校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J]. 河南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