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实中求创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hol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激励创新。在语文教学民主化思潮的倡导下,以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在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进入低耗高效的理想境界,是优化教学过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灵活运用教材,选择好入门的突破点
  
  新的教改方向衍生着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审视教学内容,了解本课内容在单元,在整个教材里的地位,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和新知识的生长点,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将教材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做好教材的充实和变通,化聚知识,分散难点,选择最佳角度,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见解和才华。
  
  二、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的知识,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合拍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潜能的人,他们的头脑不只是一个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用激情点燃的火把。只有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程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咕咚》一课,一年级的学生对“咕咚”这一象声词很少注意,于是我就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走进教室,我就说:瞧,我们班的同学多可爱!
  (播放《铃儿响叮当》歌曲)
  谁愿意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举手如林。)
  摁动自行车铃、打鼓,让学生说出分别听到了什么声音。
  随机板书:咕咚(教读。)
  教师再问:“咕咚”是一种声音,是我们要学的15课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初步提出疑问,也有了想读书的欲望,教师提出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的读书要求,标出自然段。
  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学习时解决了疑难之后,又分自然段朗读,关注个读质量,复述课文。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连词成句读得通顺流利,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大屏幕显示:猴子、野牛、大象、小白兔说的话。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带着自己的感情。
  这样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读一次课文都要有新的具体要求,通过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很自然地把自己当作课文中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验生活。强调语文的具体语境,重视语文学习的心理意义,言语理解的相对性、独特性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新问题。
  
  三、重点问题解决之后,要善于用好悬念,激励学生提出更新更深层次的问题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活动。实施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重点段落的深入阅读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述对象的悲与喜。例如《咕咚》一课,可以抓住野牛拦住大象说:“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让学生用质疑的语气读出来,然后探索:“咕咚”是什么,大家如此害怕,是看见的,还是听见的?学生的自读自悟不是单一语言训练,或者是对课本的浅层次的理解,因而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的点拨。当学生产生新的悬念进行新的探索时,应鼓励学生比比看谁还能提出更新的问题。
  对教材大胆质疑,主动评价,阐述异议,反复读文,主动领悟,使学生对教材理解更加深入,调动了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积极性;自读、自疑、自悟的能力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兴趣习惯、意志品格的主动发展。教书育人,收效十分明显。
  
  四、引导学生做个有责任的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教学进程关系不大;有时是随意提出的无价值问题;或者发言背离问题本身,失之偏颇;有时回答问题不能令教师满意,影响了课堂进程。教师担心完不成任务,又怕打断或限制学生刚刚萌生的“创新”苗头,感到无所适从。
  塑造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品行,学会对他人负责;有目的地思考问题,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研究问题,用知识本身的力量吸引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些方法、途径,学生不可能天生具有,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和训练。针对不同问题,教师要给予“思维活水”,让学生在热烈讨论、辨别是非中感觉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不要问“对不对”这样的话,也不要轻易判断,更不要把教师的方法强加给学生。第二要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倾听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发言,与他们展开讨论,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千万不能爱理不理。置若罔闻。第三,学生不可能按一个思维定式向一个水平发展,要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第四,要充分体谅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能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
  总之,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因此,教学不应当是再现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生命活动多方面相互作用,共同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处理得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
再生稻是浙江省常山县的水稻主要种植模式之一,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甬优系列品种作再生稻栽培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强、米质优。2019年在常山县森香家庭农场进行了甬优系列再生
近年来,从江县柑橘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了关联产业协调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该产业发展存在管理不完善、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
经常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困惑: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体完成徒手操作或基本练习时,就可能严重限制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但如果采用问答形式,每个学生能得到的机会就会很少,而且被问的学生精神紧张,听的学生感觉索然乏味,总体效果不佳。当我把“能者为师、共同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惊喜地发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找到了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小学低年级
为探究水稻连作或葡萄连作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在义乌市分别对连作4 a的某水稻和葡萄种植自然田块进行土壤肥力监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的葡萄土壤在有效磷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