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谦词使用研究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yr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严格使用反映等级尊卑及交往礼仪的谦词。谦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与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一个方面,能够深切地反映并影响社会人文。谦词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种“象”与“镜”的关系。探究谦词的文化涵义,是探究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一个视角。
  [关键词]汉语谦词 语言文化 《孔子》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礼仪讲究的表现之一是礼貌语言的使用。汉语谦词是礼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谦词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种“象”与“镜”的关系。探究谦词的文化涵义,是探究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一个视角。
  
  一、谦词及谦词使用
  
  “谦词”即表谦让推辞的词汇,包括谦称和社会人际交往时所用的其他言辞。谦词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仁礼文化可上溯至两千年前,仁礼文化要求人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19》)。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守礼制,讲究等级辈分。记载中国文化的汉语由此形成了谦词系统,成了汉语乃至中国文化独具的特色。《论语》中有明确谈论谦词的使用:“邦君子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日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日君夫人。”儒家先圣孔子将君王之妻的不同称谓弄得如此清楚,显然是要求注重语言的场合和交际的规范以体现礼制。
  电影《孔子》反映了古代仁礼文化,多次使用谦词。以其中的人物语言为例:鲁国君主和卫国君主自称“寡人”,如鲁定公说:“寡人听说,你任中都宰不过一年光景,使中都的面貌大变。”孔子自称的谦词,有“在下”,如“——来人可是中都宰大人孔丘?——在下正是。”有“微臣”,如“微臣孔丘拜见君上。”有“卑臣”,如“卑臣极为赞同叔孙大夫的意见。”与季大夫对话时自称“小人”:“小人好学,并无常师,全在自己。”流亡到卫国时对卫灵公也自称“小人”:“小人流亡之人,何敢言兵啊。”在鲁定公请他做官时说:“丘德薄才浅,恐难胜任。”与南子见面时自称“微臣”,尊称南子“君夫人”;而南子称卫国为“敞国”,称自己为“小童”:“听说你在敝国传授诗。小童也爱读诗。”颜回等学生们都自称“弟子”;冉求郎邑一战大败齐军,向季大夫请求时说:“小人不要汶上三城,小人只有一个请求。”谦词在古代社会中的严格使用可见一斑。
  谦词的使用一直在社会中传承。直至明清,我们还可在文学作品中看到。《水浒传》其语言风格具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民间色彩,其中也有大量谦词,如谦称自己的“小人”、“小弟”,敬称别人的“拜问”、“足下”、“高姓”、“兄长”等。再如《红楼梦》中贾政引众人游园宝玉给阁楼取名一段,下众人尊称贾政“老世翁”、“老爷”,尊称贾宝玉“二世兄”,而对己则言“愚见”、“读腐了书的”:贾政称自己的拟题“迂腐古板”,称别人对宝玉的夸奖是“谬奖”……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谦词的使用情况也发生很大变化,很不平衡。大陆地区、港台及海外华人区以及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现在,谦词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知识阶层,而且主要是书面语,比如“拙作、愚见”等;口语使用谦词的情况还存在,如“失陪、失迎、不肖”,却已经非常少见。而古代常用的称谓谦词的废用也造成了现代汉语中称谓现象的缺失情况。
  
  二、谦词的由来
  
  谦词现象的产生原因,最根本的是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出于交际目的和交际规范的本质要求;而最直接的原因是社会成员的等级概念和尊卑有序的社会文化。具体表现在:
  1、“孝”的推己及人。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孝”,曾是古代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们对辈分、等级的重视是一体的。文化中的由“孝”至“忠”,由“孝”至“敬”,是发散的也是必然的。由“孝”而产生的等级社会、宗族概念是“礼”的源头。
  2、“礼”的尊他卑己。《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对“礼”的最好阐释,解释了语言中尊他卑己的原因。如启蒙读物《弟子规》分五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其间的尊卑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3、“恩”的等量回报。如果说对“孝”、“礼”的要求是属于群体文化意识的话,那么在交际中遵守尊他卑己的行为规范就是出于个人对交际的目的意识了。“恩”的等量回报概念是人类交往的共识。
  4、“言”的严格谨慎。由“孝”至“礼,”知“恩”望报,这种心理意识反映到具体行为中就是“言”的严格谨慎。
  
  三、谦词的文化内涵
  
  谦词,不仅是语言符号的一种,也是社会文化符号的一种;谦词的使用是一个语言行为过程,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递过程。
  中国传统意义上是一个提倡尊卑有序的社会,因此它必然强调“内外有别,亲属有别,长幼有序”,这种等级层次在汉语结构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一是社会约定俗成和文化历史传承。包含谦词作为语言符号和等级观念、地位划分的标准及看待角度的约定性。二是等值回报概念。即人们对自己、他人的社会地位判断以及行为回报期待的内容。三是交际思维方式。语言的使用是交际的重要方式,谦卑心理包含自我警觉及自我监视的内容。四是“个人主体”与“他人主体”概念。“个人主体”和“他人主体”指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在意自己被注意及其自视程度。个人往往是社会群体的观察对象,同时又是社会群体的旁观者。交际用语的选择,提醒我们在交往时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中。五是“各得其所”的心理存在。人际交往中有些自然形成的规范,有些则是社会经验所培育的生活信条。而“谦虚”和“尊重”的心理属于后者。在等级制度严格的社会,每个孩子从刚开始在家庭中学习长幼有序,然后把这种心得运用到经济生活和政治等更广阔的领域。
  “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中国仍是一个注重儒家道德文化的社会,中国文化是伦理政治型文化,以谦词为代表的礼仪文化、行为规范从华夏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生。从小的方面来说,人与人间的交往需要以谦词为代表的表示礼貌的词汇系统。友好的交谈态度、和谐的生活环境自始至终都是我们的追求。
  
  结 语
  
  如今,作为礼貌语言及礼貌原则体现的谦词系统已经日益萎缩。有人认为谦词的废用是社会政治精神文明进步的表现,因为谦词中毕竟包含了部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概念。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已没有古代封建社会那种界限明显的等级制度、辈分秩序,但是人与人交际的礼貌原则和礼仪文化依然存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场合和关系改变语言表达形式是正确把握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不拘礼仪,并不等于不分尊卑。当然,这也不是说要全盘恢复所有谦词的使用,而可“取其所需,复其所宜”,以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词汇表达,完善我们的社会交际,丰厚我们的礼仪文化,建设我们的和谐家园。拙言浅见,还待探讨指正。
其他文献
[摘要]越来越多的外文电影,特别是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仔细对比一下英文名字和汉语的译文,就会发觉许多有意思的意译、改译的现象,有的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则令人啼笑皆非,借助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现象,通过分析英语片名汉译中几种“叛逆”的表现和误区,在片名翻译时应紧扣对原文文本一原片名和影片,并且要严格贯彻“目的论”法则,不能随意妄为。  [关键词]电影片名 汉译 叛逆
[摘要]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又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时期,它对形成人生丰富情感,产生乡音乡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接龙打击乐    随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凸显,教育部《新课标》是出了“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
[摘要]高晓松的电影《那时花开》秉承了青春年少的懵懂与成长,同他的音乐一样,一起带我们长大成人。高晓松在《那时花开》中将上世纪末的关注重点放在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暴露的虚荣、自私、不负责任、欲望膨胀上,不得不说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我。  [关键词]成长 友情和爱情 记忆 被关注    高晓松说:“其实我特喜欢电影,我对电影比音乐更钟情。”于是处女作《那时花开》诞生了。作为80后,校园民谣是那个青葱
【摘要】 电影《最好的时光》采用三段式的影片结构,分别讲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三段不同的爱情。青涩懵懂的恋爱梦、无奈悲伤的自由梦、醉生梦死的青春梦,导演截取了三个时代的光影片段,呈现出三种有着清晰时代烙印的爱情状态,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 纯洁 悲伤 醉生梦死 欲望 记忆    从1980年《就是溜溜的她》到2007年《红气球》二十七年光阴,候孝贤一共创作出18部电
[摘要]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本文通过论述光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效应,光在摄影艺术造型和摄影构图中的作用以及光对摄影艺术作品质感的整体影响,阐述了光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光的认识并全面有效地了解和利用光线来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水平。  [关键词]摄影 用光 效应 质感 造型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
【摘要】电影《三轮车夫》是著名越南导演陈英雄“越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是一部导演的转型之作,有一点血腥,有一点暴力,但却也不乏美的表现。导演在许多地方没有做出完整的交代,许多事情的发生如生活本身一样,没有结果和原因就戛然而止。电影中让人似懂非懂的陈述,导演丰富多样的镜头表达,都是此片独一无二的特色。  【关键词】《三轮车夫》 黑社会 父亲    1993年,以《青木瓜飘香》荣获戛纳最佳处女作奖的
【摘要】 电影《花木兰》虽然是一部商业片,它迎合了最时尚的反战的宏大命题,也加入了导演马楚成最拿手的感情戏来作为轴线,但由表剖里,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暗合了近年来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与国家的某些观点。  【关键词】 《花木兰》 国家 女性主义    《花木兰》的导演马楚成说“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周此我找到一些女编剧让她们纯粹从女性角度出发去看待花木兰,比如说女人眼中的兄弟情”,而这正是我们理解这部电影
[摘要]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与影视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流行音乐畸形繁荣的20世纪30、40年代,复苏的80年代,以及80年代后期以来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影视艺术都以不同的形式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流行音乐 电影 电视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从奠基人黎锦晖(1891—1967)先生从事流行音乐创作活动算起,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流行音乐现已成为当代音乐文化
【摘要】都市女性主义电影给奋进中的中国乃至世界影坛带来了一阵清风,其多元化的视角,蕴含情感与人性的尺度的把握,对都市女性快节奏生活的塑造定位,必然在“她世纪”突破啁啾自哀的樊笼,在破茧的喜悦与救赎之路上向前迈进。  【关键词】女性主义 电影理论 电影 都市女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01    进入21世纪,“她世纪”(herstory)逐
摘要:动画的创作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还需合理的商业运作模式相指导。  关键词:民族文化 民族特色 商业运作模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已是许多行业的座右铭。回眸我国的影视动画。从第一部《铁扇公主》.到五六十年代的《九色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80年代的《葫芦娃》,这些获得成功的动画片,在艺术语言上获得突破的同时,无一不是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汲取的灵感。在动漫被重新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