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是本土音乐教育的关键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又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时期,它对形成人生丰富情感,产生乡音乡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接龙打击乐
  
  随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凸显,教育部《新课标》是出了“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音乐教学的特色,各地可自选乡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的20%。”本文以重庆小学本土音乐教育选用“接龙吹打”教材为例,通过教材和教法的分析,着重论述小学本土音乐教学对本土音乐教育成败的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是由各地本土音乐为基根构建起来的参天大树,鉴于这株大树的基根正日夜遭到不同程度浸蚀,学者们呼吁要象关注母语学习一样,把民族音乐作为第二母语学习,无疑这就给学校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教学理念。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关键时期,如果说之前还处于懵懂和幼稚,那么这个时期则是渐醒和渴望求知的转折阶段。人的认知此逐渐形成,它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和方向,对于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是开启它们的钥匙同时又是情感、个性、兴趣形成的催化剂。人类对于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听觉器官,促进这个器官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语言和音乐,调查表明人生听觉发展阶段:2-4岁接受音乐教育的绝对音高92%:4-6岁为68.4%:7—9岁为41.9%,14岁为6.5%。由此可知人的感知器官听觉,小学阶段的学生6-12岁,他们的音高听觉成迅速递减趋势。在记忆方面,日本音乐教育家玲木的实验表明,10岁以下的学生接受其教育法都能获得惊人的音乐记忆能力。在思维方面,音乐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小学生产生联想,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其事例不胜枚举。
  音乐对于人的个性方面诸如需要、动机、意志、理想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些方面验证,可从平时观察儿童有意和无意的歌唱中得到证实。音乐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从古至今均有记载《论语》记有孔子听到《昭》三月不知肉味,列宁言有没有人类的情绪就不会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心理学家捷普洛夫:用最直截了当的意思来说,感情和心绪是音乐的内容。
  
  再如《大开门》是由旋律与三个打击乐组合的曲牌,全曲整体速度缓慢旋律声部音域控制在一个八度内,打击声部中堂鼓节奏变化较大,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和休止较多:饺子和大锣两个声部相对简单,两者一前一后形成问答似的对话,它们与堂鼓形成的节奏对位使得打击音响产生丰富的音响色彩。教学中注意旋律声部的音准与节奏变化,更多精力应集中于三个打击声部自身的变化,以及与旋律声部的统一性。
  教学中除向学生传授吹打乐的基本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灌输民间音乐中的淳朴与民俗特性,拉近学生与本土音乐的距离,使之融合于本土音乐之中。
  
  感受和表现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与核心,小学本土音乐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发的音乐积极性,使受教者能主动地融入本土音乐的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选用轻松活泼,诙谐幽默,且便于学习的曲牌,营造创设诱发学习氛围,并注意谨慎地维护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纯打击乐曲牌为主,注意乐曲节奏的选用,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年级的增加和学习程度的深入逐渐选入技巧较难的曲牌。
  在接龙吹打中有一类古老的曲牌《将军锣鼓》其历史可追寻到巴渝乐舞和竹枝词,该乐种极具强烈的震撼力和表现力,演奏时更能增加学生的感受,发挥学生的表现欲望。演奏乐器以盆鼓为主,配以打锣、钹锣、马锣、包锣等打击乐器。该种类在接龙吹打击乐中难度最大,不易学习。如旋律与打击乐组合的多声部《懒龙翻身》。全曲速度偏快,旋律声部除注意曲调的流畅外,还应注意七度、五度等音程的跳进。四个打击声部中各部,除大鼓节奏变化较大,其余三个声部较为简单,教学中应注意四个打击声部的组合,特别是大鼓的附点节奏同时还应注意乐曲整体的节奏,突出小快板内在的活跃性。
  将军令中的各类曲牌均属于纯的打击乐曲,有的学者把它称为“清锣鼓”,它与川剧锣鼓同出一辙音响也非常相似。这类组合由于没有旋律声部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且难度较大,一旦掌握又会觉得非常有趣,演奏起来非常带劲,最能体现打击音乐色彩。如将军令中的《各打各》这是一首五个打击声部组成的乐曲,乐曲中除包锣、大马锣节奏单一外,其余各声部节奏变化均有不同程度难度,其中大钹连续交替出现的十六分音符与休止和后面的八分音符与休止学习起来难度系数就非常大,教学中应把速度放慢让学生通过慢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更要懂得民间打击乐的学习方法,运用背诵锣鼓经的方法由口如心,最终变成手上动作。
  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抓住民族音乐教育复苏的大好时机,整合各地本土音乐资源,切实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深入做好本土音乐教学,让民族音乐透过学校音乐教育生根于华夏大地,深入民族子孙,这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任务。
其他文献
[摘要] 东西方两部史诗影片《亚瑟王》和《东归英雄传》同是对自由和追求自由的讴歌和礼赞,都在探讨自由和制度的关系,但不同的是获取自由的方式大有出入,这是由于主体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地位等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 《亚瑟王》《东归英雄传》自由 文化心理 文化地位    《亚瑟王》作为西方史诗片的代表,反映了亚瑟王率领自己的骑士为自由而战这样一段传奇《东归英雄传》中,土尔扈特部落为追求自由而饰演
摘要 从表现人的深刻和复杂来说,《蜘蛛侠3》是电影蜘蛛侠三部曲中比较成功的。虽然仍然是正邪对立的情节线索,但其在讲述惊险而猎奇的故事同时,还刻画了生动的人物。从主人公帕克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必须直面的人生难题,以及自我拯救的可能性。这种刻画人物的方式体现了对人的存在的现代性反思。  关键词 《蜘蛛侠3》 现代人性 红与黑 隐喻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文艺作品表现人,要真实
[摘要]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是一则当代社会浪漫传奇,是后现代社会的童话。在关注现实和底层生存境遇的同时,影片又用喜剧的形式削弱和消解了批判力度,这使影片仅留下一个关怀的姿态,而无法深切地把同情与悲悯贯穿始终。  [关键词]奥斯卡 后现代 底层关怀    与去年科恩兄弟的黑暗和暴力得令人窒息的《老无所依》不同,2009年新科奥斯卡金像奖大赢家《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下文简称为《贫民富
【摘要】 以女性主义电影的视角,探讨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和法斯宾德导演的《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中女性在时代压力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种种社会矛盾。在电影中,两位导演通过对片中女性命运的书写,本着对艺术的真诚,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冷漠;同时又从不同的表达手法以及叙事方式,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艺术观念以及个人情怀。  【关键词】 女性主义电影 《阮玲玉》 《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  
[摘要] CG的出现是电子时代的产物,当它被运用在电影中为电影的视觉效果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在纪录片领域也出现这一用电脑模拟虚构的画面景象。当cG出现在以真实性为本质属性的纪录片中,从而引发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从新思考的同时,出现在20世纪末西方的新纪录电影提出的新虚构策略同样引起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讨论。  [关键词] “新纪录电影观” CG 真实    [1] CG就是computer cra
[摘要]《心灵捕手》是美国一部描写心理咨询成功范例的故事片。影片通过一位优秀的l心理学教授肖恩·马奎尔运用倾听、尊重、关注、对峙等专业技巧,成功帮助了一个桀骜不逊有数学天赋和心理问题的叛逆青年成尔·杭汀,消除了他长期郁积的心理痼疾,使他重新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给心理工作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技巧。  [关键词]心理咨询 尊重 真诚 倾听 对峙  《心灵捕手》是1997年由美国著名导演格斯
【摘要】通过视觉媒介表达信息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影像、图像”。信息的传达,是通过塑造综合性的形象来进行的。视觉文化其实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其审美标准有很强的潮流性。当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主流时,计算机与人的交互方式是通过图形界面来完成的,视觉成为一种思维传递的手段。文字和图像均为视觉元素,他们与其他感觉元素共同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给予浏览者一种视觉、听觉、感受、理解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视
[摘要]影片《立春》拥有特殊的电影时空,“慕春”情结和黑白影像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表征了时间的向度;而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则对影片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关键词]《立春》 理想与现实 电影时空    《立春》的上映引起了无数的关注,我看完之后首先就想到了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信  2000年,冯·提尔导演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两项“金棕榈”奖。在某种意义上,影片可以理解为一个赴美移民的
【摘要】作为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人物,阿仑·雷乃总以其独特的探索精神推动着法国电影的发展,贯穿在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  【关键词】阿仑·雷乃 遗忘 记忆 过去 现在    一位导演,贯穿他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那反过来思考,他的影片该有怎样一种电影语法?哪种语法才能更为精准
[摘要]越来越多的外文电影,特别是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仔细对比一下英文名字和汉语的译文,就会发觉许多有意思的意译、改译的现象,有的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则令人啼笑皆非,借助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现象,通过分析英语片名汉译中几种“叛逆”的表现和误区,在片名翻译时应紧扣对原文文本一原片名和影片,并且要严格贯彻“目的论”法则,不能随意妄为。  [关键词]电影片名 汉译 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