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于心底的记忆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最好的时光》采用三段式的影片结构,分别讲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三段不同的爱情。青涩懵懂的恋爱梦、无奈悲伤的自由梦、醉生梦死的青春梦,导演截取了三个时代的光影片段,呈现出三种有着清晰时代烙印的爱情状态,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 纯洁 悲伤 醉生梦死 欲望 记忆
  
  从1980年《就是溜溜的她》到2007年《红气球》二十七年光阴,候孝贤一共创作出18部电影。在台湾电影史上,侯孝贤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9年推出的《悲情城市》被称为侯孝贤的巅峰之作,是侯式风格的完美体现,从而奠定了侯导国际电影大师的地位。“新电影“结束后,侯孝贤继续推出优秀的作品,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再见南国,再见》等。2005年,候孝贤拍摄了电影《最好的时光》不管是在主题上,还是电影技巧上,似乎囊括了之前所有的作品,在第4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电影”,侯孝贤也因此片获得了“最佳电影工作者”的称号,舒淇也凭借此片优秀的表演获得了“最佳女演员”的殊荣。
  《最好的时光》从某种意义上讲,涵盖了侯孝贤影片主要体现的主题内容:成长与青春、历史的记忆、对于都市生活的批判。《最好的时光》完整的诠释了这三个主题,影片由三个时代的故事组成,分别讲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三段不同的爱情。第一段“恋爱梦”发生在1966年,正是讲述了一对年轻的男女在成长过程的青涩的、懵懂的爱情。第二段故事“自由梦”发生在1911年,那个年代正是社会动荡的时期,富有爱国救国政治思想的年轻诗人与青楼女子之间的苦涩的恋情,在时代的冲击下,显得那么的渺小。第三段故事“青春梦”正是描写了当下台湾青年的生活状态,当然,导演把视点放在都市中的边缘小人物身上,从而展现现代的都市生活的某些弊端和年轻人的放纵的生活状态。
  
  第一段:恋爱梦
  影片开场,片名“最好的时光”在画面黑屏中淡入淡出,开始了第一个段落“恋爱梦”。随着音乐《Smoke Gets in Your Eyes》动人心扉的温暖的旋律,侯孝贤惯用的长镜头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如继往的缓慢而悠长,奠定了整个段落的基调。故事发生在1966年的高雄,一对年轻人青涩懵懂的爱情在这个含蓄而内敛的年代里,愈发显得纯洁和浪漫。
  震和秀美似乎已被命运安排,早已相识。两人擦身而过的渡船、秀美看到震未署名的信件,导演暗示给我们太多的信息,终于,震和秀美在台球厅相识,交往,却在相知的那一刻道别。秀美离开旗后,段落第二次出现海上渡船的画面,秀美孤单纤细的身影,嘴角微微上扬不易觉察的笑容,似乎在怀念自己与震这一段暧昧而温暖的情谊,又透着一丝对于这份相处异地的感情的无奈。震从部队探家,发现秀美离开后,段落再一次出现海上渡船的画面,震孤独坐在船头,导演的远镜头更表现了震的落寞与淡淡的哀伤。
  在这样一个年代,爱情似乎始终表现得很含蓄,即使在震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找到秀美,二人并没有拥抱,只有羞涩的笑,不知所措的笑,喜悦的笑,但却比拥抱更让我们觉得这份爱情的美好与纯洁。雨后的夜晚,震即将离去,在点点微光中,我们看到两只手慢慢的牵到了一起,爱情的气味就这样弥散在两个年轻人羞涩的无言之中。
  这个段落是侯孝贤电影诗化风格的完美体现,据说这个段落源自侯孝贤年轻时一段有始无终的爱情,具有浓烈的怀旧情怀。六十年代的台湾,正是社会转型的阶段,欧美文化渐渐渗透台湾本土,英文歌曲的流行、台球厅的兴起,正是那个时代的标识。影片中的所使用的插曲《Smoke Gets_n Your Eves》、《raln andtears》正是那段时间风靡台湾的,营造出了很强的时代感。
  我们似乎从这一段落里看到了《风柜来的人》里的阿清和小杏、《恋恋风尘》里的阿远和阿云,虽然前两者的爱情无果,但却同样青涩而含蓄,导演似乎在对以前影片中的令人悲伤的爱情做一个弥补,缅怀自己曾经懵懂的爱情,在成长的过程中,那是一段“最好的时光”。
  
  第二段:自由梦
  随着音乐声《rain and tears》画面出现了15秒的黑屏,淡入,出现字幕:1911年,大稻埕。开始第二段故事“自由梦”。
  这段故事发生在1911年的台湾大稻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多少爱情背负着时代的烙印,身不由己。舒淇饰演的青楼艺妓沉稳而内敛,优雅而华贵,张震饰演的年轻诗人潇洒、从容、绅士。特殊的年代使诗人心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爱国救国,鼓吹政治新思潮,支持维新。艺妓深深地爱着诗人,每次他来,艺妓都像妻子一样为他倒水洗脸,静静的坐在一旁听他讲在外奔波的经历、感受,艺妓就像一个港湾,随时等候着在外漂泊的诗人归来。她明知道诗人有妻儿,却一如既往地爱着他,关心着他的孩子默默等待着有一天诗人能为她赎身,娶她做妾。诗人作为维新人士反对纳妾,却怀着同情的心态为艺妓妹妹赎身,这让艺妓心里产生了希望,以为诗人也可以为自己破例。而追求“自由”始终是一个梦,当艺妓问到诗人可曾考虑她的终身,诗人默然不语,满腔革命热情的他却对艺妓的处境无能为力,艺妓默默留下了悲伤的眼泪。诗人的来信,满是国家大事,儿女情长只字不提,艺妓悲伤,却饱含无奈,欲哭无泪。这份恋情,在时代的冲击下,显得那么的渺小。
  这个段落表现上是描述艺妓与诗人之间苦涩的爱情,实则是在导演在爱情的主题下隐含着对历史的感怀与纪念。影片所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段历史,辛亥革命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在那个年代遭受了日本的凌辱,影片采用了梁启超的几句诗“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正是对当时台湾的历史处境的再现。史实的引用,目的在于呼吁当下的国人不要忘记历史,侯孝贤作为一个华语导演,有着一份真正的爱国心。
  “自由梦”这个段落采用了默片的形式,是侯孝贤电影的一个突破,所有的人物对话和书信内容都用字幕来表达,配着贯穿影片的钢琴曲,哀怨而悲伤。艺妓用闽南古语弹唱的琵琶曲,充满了忧伤和苍凉,配以无声默片的形式,更体现出这份爱情的苦涩,满是悲伤却无从倾诉。
  这个段落继承了《海上花》的造型,人工光的运用,室内布景的奢华,力图营造清末青楼里的独特环境,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女主人公也是旧式的青楼女子,在侯孝贤的镜头下l连千娇百媚都是一样的含蓄温婉。
  
  第三段:青春梦
  “青春”始终是侯孝贤关注的题材,这个段落,导演将故事设置到了2005年的台北描写了当下台湾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在这个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里,都市生活的弊端和迷乱已经渗透到各类人群中,导演把视点放在了都市边缘 人的身上,从而展现台湾现代都市人醉生梦死的状态,带有导演的强烈批判性。
  黑屏,摩托车奔驰在公路上的声音,淡入。灰蒙蒙的天空、带有强烈现代感的高速公路、出租汽车、摩托车,字幕出现:2005年,台北。
  震骑着摩托车带着靖,飞奔在台北的高速公路上。同样的镜头有分别在片中、片尾出现,这种高速度、快节奏且不安定的生活状态,似乎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靖是一个癫痫病患者,心脏有破洞,右眼渐盲,双性恋,周旋于女友micky与男友震之间,苍白的脸色、黑色的眼圈、散乱的长发与服饰、脖颈和手背上的刺青、不断地吸烟、这些信息足以表现靖颓废放纵的生活。靖与震瞬间发生且充斥着情欲的爱情,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变得“自然”而“理所应当”。
  整个段落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线,只是生活的几个片断,却充斥着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情节,一夜情、同性恋、酒吧里的醉生梦死、自杀,从而反映出了当下台湾青年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青春梦”渗透着导演对于现代生活的批判,侯孝贤往往沉浸在往日的淳朴的乡土情结里,对于充满金钱与欲望的现代社会,始终持一种抵触心理而无法适从。
  这个段落相较前两个段落来讲,在镜头的运用上丰富了许多,力图营造一种晃动、不安定的现代感,而在画面的色彩上也追求一种暗色调,相适应于故事的主题。
  三个年代,三个故事,三段梦一样的时光,影片的英文译名为Three Times。侯孝贤将他始终热爱的“成长”题材贯穿于整部影片中,三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台湾社会一个世纪的成长,不管是生活、思想,还是观念,都有着一系列的变化。最后仍然归结为一个主题,不管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纯真与善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固然便利,但却充斥了欲望与欺骗。通过侯孝贤缓慢而真实的镜头,我们不得不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影片片名是《最好的时光》那么“最好的时光”究竟是什么?侯孝贤的好朋友兼作家唐诺曾经这样说“所谓最好的时光,指着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之感,不是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我们眷恋不已,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永恒失落了,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因此才成为美好无匹。”
  最好的时光,应该是属于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深刻的记忆,无论是痛苦还是欢笑,终归是存于我们记忆的最深处的那一抹难忘,就应该是“最好的时光”了……
其他文献
[摘要]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是一则当代社会浪漫传奇,是后现代社会的童话。在关注现实和底层生存境遇的同时,影片又用喜剧的形式削弱和消解了批判力度,这使影片仅留下一个关怀的姿态,而无法深切地把同情与悲悯贯穿始终。  [关键词]奥斯卡 后现代 底层关怀    与去年科恩兄弟的黑暗和暴力得令人窒息的《老无所依》不同,2009年新科奥斯卡金像奖大赢家《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下文简称为《贫民富
【摘要】 以女性主义电影的视角,探讨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和法斯宾德导演的《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中女性在时代压力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种种社会矛盾。在电影中,两位导演通过对片中女性命运的书写,本着对艺术的真诚,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冷漠;同时又从不同的表达手法以及叙事方式,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艺术观念以及个人情怀。  【关键词】 女性主义电影 《阮玲玉》 《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  
[摘要] CG的出现是电子时代的产物,当它被运用在电影中为电影的视觉效果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在纪录片领域也出现这一用电脑模拟虚构的画面景象。当cG出现在以真实性为本质属性的纪录片中,从而引发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从新思考的同时,出现在20世纪末西方的新纪录电影提出的新虚构策略同样引起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讨论。  [关键词] “新纪录电影观” CG 真实    [1] CG就是computer cra
[摘要]《心灵捕手》是美国一部描写心理咨询成功范例的故事片。影片通过一位优秀的l心理学教授肖恩·马奎尔运用倾听、尊重、关注、对峙等专业技巧,成功帮助了一个桀骜不逊有数学天赋和心理问题的叛逆青年成尔·杭汀,消除了他长期郁积的心理痼疾,使他重新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给心理工作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技巧。  [关键词]心理咨询 尊重 真诚 倾听 对峙  《心灵捕手》是1997年由美国著名导演格斯
【摘要】通过视觉媒介表达信息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影像、图像”。信息的传达,是通过塑造综合性的形象来进行的。视觉文化其实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其审美标准有很强的潮流性。当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主流时,计算机与人的交互方式是通过图形界面来完成的,视觉成为一种思维传递的手段。文字和图像均为视觉元素,他们与其他感觉元素共同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给予浏览者一种视觉、听觉、感受、理解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视
[摘要]影片《立春》拥有特殊的电影时空,“慕春”情结和黑白影像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表征了时间的向度;而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则对影片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关键词]《立春》 理想与现实 电影时空    《立春》的上映引起了无数的关注,我看完之后首先就想到了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信  2000年,冯·提尔导演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两项“金棕榈”奖。在某种意义上,影片可以理解为一个赴美移民的
【摘要】作为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人物,阿仑·雷乃总以其独特的探索精神推动着法国电影的发展,贯穿在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  【关键词】阿仑·雷乃 遗忘 记忆 过去 现在    一位导演,贯穿他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那反过来思考,他的影片该有怎样一种电影语法?哪种语法才能更为精准
[摘要]越来越多的外文电影,特别是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仔细对比一下英文名字和汉语的译文,就会发觉许多有意思的意译、改译的现象,有的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则令人啼笑皆非,借助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现象,通过分析英语片名汉译中几种“叛逆”的表现和误区,在片名翻译时应紧扣对原文文本一原片名和影片,并且要严格贯彻“目的论”法则,不能随意妄为。  [关键词]电影片名 汉译 叛逆
[摘要]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又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时期,它对形成人生丰富情感,产生乡音乡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接龙打击乐    随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凸显,教育部《新课标》是出了“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
[摘要]高晓松的电影《那时花开》秉承了青春年少的懵懂与成长,同他的音乐一样,一起带我们长大成人。高晓松在《那时花开》中将上世纪末的关注重点放在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暴露的虚荣、自私、不负责任、欲望膨胀上,不得不说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我。  [关键词]成长 友情和爱情 记忆 被关注    高晓松说:“其实我特喜欢电影,我对电影比音乐更钟情。”于是处女作《那时花开》诞生了。作为80后,校园民谣是那个青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