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与影视艺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a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与影视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流行音乐畸形繁荣的20世纪30、40年代,复苏的80年代,以及80年代后期以来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影视艺术都以不同的形式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流行音乐 电影 电视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从奠基人黎锦晖(1891—1967)先生从事流行音乐创作活动算起,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流行音乐现已成为当代音乐文化的主流样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重要影响。许多音乐学者因而开始关注对流行音乐的研究。
  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环境,影视艺术自始至今对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与众不同的重要影响。追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影视在其中的推动作用。
  
  一、早期电影与流行音乐
  
  中国早期电影与流行音乐均与上海这一经济、政治、文化重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的拍摄并不出自上海,但此后四十年来,中国电影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电影文化现象、众多电影公司的运作、著名影人的重要代表作以及中国电影的主要市场都与上海密不可分。20世纪20年代,国内出现了私营电影业畸形繁荣的局面。“1925年前后,仅在上海一地注册的电影公司就有141家”。伴随着电影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也在上海初露端倪。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以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姚敏等为代表的音乐家,成为上海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他们创作的《毛毛雨》、《桃花江》、《夜来香》、《采槟榔》等一批流行歌曲广为传唱。
  这种状态的产生是因为上海已具备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式。上海交通便利,发展较早。西方的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得以推广。当时全国的大环境比较复杂,既有国统区,又有敌占区。还有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而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欧美各国的租界。日本人尚不敢染指,全国许多富庶人家也为躲避战火纷纷逃到上海。这些所谓社会的上层。需要看电影、进舞厅、听歌曲,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电影和流行音乐的畸形繁荣。
  地缘相同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与电影发展提供了互为作用的条件。大量影片的产生需要电影配乐,这就催生了大量贴近百姓情感和生活的流行歌曲。当时的许多演员既是影星又是歌星,影片中必不可少的片头主题歌、片尾曲和片中插曲,就由电影演员演唱,这种影歌双栖的形式使很多演员获得成功。一方面,歌曲的传唱宣传了电影。另一方面。以电影为媒介和依托。流行音乐得以加速发展。
  周璇(1919-1957)声音纤细恬美,演唱风格婉转、圆润、轻柔,有“金嗓子”的美誉。早年她曾在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以及张欣若、严华组织的“新月歌剧社”做歌手,为其歌唱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歌舞团体相继停办后,周璇转入电影行,以拍电影为主业。从商业角度出发,电影公司总是根据她善唱的特长。在其主演的电影中安排插曲,由她本人演唱。1937年,周璇在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电影《马路天使》,片中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的流传,使她迅速走红。《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由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旋律汲取了江南民歌的元素,写得情真意切,经周璇恰如其分的演绎,唱出了主人公小红和小陈的纯真爱情,也表现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与哀怨。1938年,周璇又参演了艺华公司拍摄的歌舞片《三星伴月》,她演唱的插曲《何日君再来》又传遍全国《何日君再来》由贝林(黄嘉谟)作词、晏如(刘雪庵)作曲,为电影特定环境和情节而作。表现主人公秀文与恋人分手时的颓丧情绪。歌曲使用了探戈节奏,旋律低回婉转,富有特色。数十年来,该曲常被人指为靡靡之音。实为断章取义之结果。此后周璇又主演了大量影片,她演唱的插曲《花样年华》、《花好月圆》、《夜上海》等众多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除周璇之外。还有一大批歌星走着影歌两栖的路子,如白虹、姚莉、龚秋霞、白光等。他们演唱的电影插曲《莎莎再会吧》、《玫瑰玫瑰我爱你》、《秋水伊人》、《蔷薇处处开》、《桃李争春》等等在当时流传广泛。成为流行音乐早期代表性作品。
  
  二、影视音乐与80年代流行音乐的复苏
  
  上海流行音乐的传统风格是轻盈曼妙、温柔婉约,除少部分作品外,内容大多是花前月下、儿女情长,这与20世纪30、40年代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解放后很长时间。人们把流行歌曲看作是靡靡之音、资产阶级文化垃圾,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基本中断了。直到粉碎“四人帮”与改革开放以后,以“抒情歌曲”创作为先导,流行音乐才悄悄回到音乐生活中来。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革”的伤痕与改革开放的兴奋、喜悦之情交织,构成了当时的基本社会心态,反映到歌曲创作领域,即是抒情歌曲的盛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几年内,我国歌坛的“抒情歌曲”迅速取代“队列性群众歌曲”,成为当代歌曲的主要体裁。独唱也取代了合唱,成为人们最喜欢的演唱形式。歌曲的音乐语言也渐渐向人们的心灵贴近。
  在这期间,电影和电视的强大传播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录音制品的传播能量还远远比不上影视媒介,一批优秀影视抒情歌曲借助银幕和电视屏幕传向千家万户。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太阳岛上》、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乡恋》、电影《少林寺》插曲《牧羊曲》等作品,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抒发真情实感。与“文革”期间“高、强、硬、响”的音乐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歌曲大大增强了抒情性,拓展了题材和创作手法,是向流行音乐过渡的作品。
  《乡恋》由马靖华作词、张丕基作曲、李谷一演唱。是内地流行歌曲创作复苏的标志性作品。作曲家在创作上吸收了探戈舞曲节奏,李谷一演唱上采用了声带不完全闭合、色彩阴柔的“气声唱法”。这些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议。《太阳岛上》由邢籁、秀田、王立平作词,王立平作曲,作曲家在歌中运用了东南亚船歌的律动。展示了流行音乐的节奏特点。王立平还在电影《潜海姑娘》的配乐中,第一次使用夏威夷吉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主题旋律。那闻所未闻的流行音乐的音色十分新鲜,让人们为之一振。
  80年代初期,港台影视歌曲的传入也为内地流行音乐的复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电视剧《陈真》主题歌《孩子,这是你 的家》、电视剧《万水千山总是情》插曲《万水千山总是情》、电视剧《一剪梅》主题歌《一剪梅》、电视剧《上海滩》主题歌《上海滩》等。随着相应电视剧的热播,传遍了大街小巷。另外,电影《搭错车》插曲《酒干倘卖无》《一样的月光》、电影《云河》主题歌《云河》,一经传入,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陆作曲家从上述作品中吸取了很多创作、编配技巧,在模仿与探索中创作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流行音乐。
  
  三、内地电视音乐的崛起与流行音乐的繁荣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腾飞,电视不再是奢侈品,成为寻常百姓家拥有的普通电器。电视的普及使以电视作为媒体的音乐传播。成为当代音乐传播尤其是流行音乐传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1986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首次设立通俗唱法奖。标志着流行音乐在音乐领域地位的正式确立。这种具有典型亚文化特征的音乐终于得到了社会文化的接受。尔后,参加各级电视台的流行歌曲大赛既成为歌手与作品取得成功的契机或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流行歌曲创作、演唱的进一步繁荣。成方圆、韦唯、毛阿敏、陈汝佳、杭天琪、屠洪刚、蔡国庆、张咪等等歌手均通过央视“青歌赛”脱颖而出,进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国产电视剧大量生产,使电视剧音乐的创作成为一个特殊的创作领域。一批优秀电视剧音乐相继问世,一些歌手也因演唱电视剧主题歌、插曲而走红。电视剧音乐在这一时期为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1988年,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林汝为词、雷蕾曲)。电视剧《雪城》主题歌《心中的太阳》(文歧词、黎夫曲),一经播出便被广泛传唱,演唱者刘欢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这两首歌曲的成功,除了因刘欢演唱风格独特之外,创作上还迎合了当时“西北风”的潮流。即风行全国的融入西北民歌元素的流行歌曲热,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融合。1990年,国内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获得成功,由易茗作词、雷蕾作曲的插曲《渴望》、《好人一生平安》产生深刻社会影响,“好人一生平安”成为一句时代流行语。伴随着“女人”三部曲(《篱笆·女人·狗》、《辘轳·女人·井》、《古船·女人·网》)的推出,张黎作词、徐沛东作曲的一组插曲风靡一时。大街小巷都在播放着《不白活一回》、《篱笆墙的影子》、《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辘轳》、《三道关》。此后,《编辑部的故事》、《山不转水转》、《外来妹》、《过把瘾》、《天路》等大量电视剧主题歌和插曲都得以流行,温中甲、王小勇、付林、李海鹰、伍嘉冀等作曲家相继投入电视剧音乐创作领域,电视剧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达到一个尖峰。
  电视晚会是另一个最具影响力的流行音乐推广形式。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反响强烈,这是第一次流行歌曲通过电视晚会产生深远影响。1987年,费翔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唱了《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他富有魅力的歌喉至今令人回味。其后,在央视春晚上,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毛阿敏演唱的《思念》等歌曲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央视春晚外,各级电视台的各种电视晚会形式日趋丰富,给流行音乐的表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MTV即Music Television,中文习称“音乐电视”。1993年,央视开播“中国音乐电视”栏目,具有中国特色的MTV作品就此诞生。同时,中央电视台主办了“93中国音乐电视作品大赛”,第一届中国音乐电视作品大赛获金奖的流行音乐风格作品有《祝你平安》、《爱的港湾》、《两团火》等。MTV为流行音乐传播开辟了又一条重要战线。
  
  四、结语
  
  中国流行音乐发轫于上世纪20年代,畸形繁荣于30、40年代,在内地断裂于1949年。复兴于80年代。流行音乐出身不济,在当年。它诞生的环境一开始似乎还符合中国都市化的历史潮流。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会城市中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很快就因为抗日战争所导致的历史变化而显得十分浅薄和无奈。在80年代,它一开始也是以文化入侵和自由化产品的形象出现的,因而备受争议和睥睨。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以来,它早已登堂入室,成为上到国家庆典、下到百姓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这时的内地流行音乐已不再完全倚重影视媒介,繁荣的CD和磁带出版,便捷的网络在线收听和下载等成为流行音乐传播新的渠道。但影视仍是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支柱。以及流行音乐创作的重要园地《不见不散》、《相知相爱》、《好汉歌》、《七子之歌一澳门》、《青藏高原》《清官谣》等影视主题歌、插曲曾风行一时:“超级女声”、“同一首歌”、“星光大道”等等电视音乐栏目不断地创造着新星。流行音乐与影视的依托关系如水乳交融,很难分开了。愿流行音乐能够藉影视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视觉媒介表达信息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影像、图像”。信息的传达,是通过塑造综合性的形象来进行的。视觉文化其实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其审美标准有很强的潮流性。当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主流时,计算机与人的交互方式是通过图形界面来完成的,视觉成为一种思维传递的手段。文字和图像均为视觉元素,他们与其他感觉元素共同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给予浏览者一种视觉、听觉、感受、理解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视
[摘要]影片《立春》拥有特殊的电影时空,“慕春”情结和黑白影像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表征了时间的向度;而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则对影片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关键词]《立春》 理想与现实 电影时空    《立春》的上映引起了无数的关注,我看完之后首先就想到了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信  2000年,冯·提尔导演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两项“金棕榈”奖。在某种意义上,影片可以理解为一个赴美移民的
【摘要】作为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人物,阿仑·雷乃总以其独特的探索精神推动着法国电影的发展,贯穿在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  【关键词】阿仑·雷乃 遗忘 记忆 过去 现在    一位导演,贯穿他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那反过来思考,他的影片该有怎样一种电影语法?哪种语法才能更为精准
[摘要]越来越多的外文电影,特别是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仔细对比一下英文名字和汉语的译文,就会发觉许多有意思的意译、改译的现象,有的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则令人啼笑皆非,借助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现象,通过分析英语片名汉译中几种“叛逆”的表现和误区,在片名翻译时应紧扣对原文文本一原片名和影片,并且要严格贯彻“目的论”法则,不能随意妄为。  [关键词]电影片名 汉译 叛逆
[摘要]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又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时期,它对形成人生丰富情感,产生乡音乡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接龙打击乐    随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凸显,教育部《新课标》是出了“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
[摘要]高晓松的电影《那时花开》秉承了青春年少的懵懂与成长,同他的音乐一样,一起带我们长大成人。高晓松在《那时花开》中将上世纪末的关注重点放在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暴露的虚荣、自私、不负责任、欲望膨胀上,不得不说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我。  [关键词]成长 友情和爱情 记忆 被关注    高晓松说:“其实我特喜欢电影,我对电影比音乐更钟情。”于是处女作《那时花开》诞生了。作为80后,校园民谣是那个青葱
【摘要】 电影《最好的时光》采用三段式的影片结构,分别讲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三段不同的爱情。青涩懵懂的恋爱梦、无奈悲伤的自由梦、醉生梦死的青春梦,导演截取了三个时代的光影片段,呈现出三种有着清晰时代烙印的爱情状态,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 纯洁 悲伤 醉生梦死 欲望 记忆    从1980年《就是溜溜的她》到2007年《红气球》二十七年光阴,候孝贤一共创作出18部电
[摘要]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本文通过论述光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效应,光在摄影艺术造型和摄影构图中的作用以及光对摄影艺术作品质感的整体影响,阐述了光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光的认识并全面有效地了解和利用光线来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水平。  [关键词]摄影 用光 效应 质感 造型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
【摘要】电影《三轮车夫》是著名越南导演陈英雄“越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是一部导演的转型之作,有一点血腥,有一点暴力,但却也不乏美的表现。导演在许多地方没有做出完整的交代,许多事情的发生如生活本身一样,没有结果和原因就戛然而止。电影中让人似懂非懂的陈述,导演丰富多样的镜头表达,都是此片独一无二的特色。  【关键词】《三轮车夫》 黑社会 父亲    1993年,以《青木瓜飘香》荣获戛纳最佳处女作奖的
【摘要】 电影《花木兰》虽然是一部商业片,它迎合了最时尚的反战的宏大命题,也加入了导演马楚成最拿手的感情戏来作为轴线,但由表剖里,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暗合了近年来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与国家的某些观点。  【关键词】 《花木兰》 国家 女性主义    《花木兰》的导演马楚成说“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周此我找到一些女编剧让她们纯粹从女性角度出发去看待花木兰,比如说女人眼中的兄弟情”,而这正是我们理解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