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活着,真好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危机;危机干预;青春期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薇(化名),17岁,女,高二学生,元宵节当着继母的面喝下安眠药,立刻被送至医院抢救,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自诉从小父母离异,对生母没有什么记忆。四年级以前和爷爷奶奶同住。自小学一年级起,自己洗衣做饭至今,觉得家庭没给自己温暖。四年级之后回到父亲再婚的家庭,父母要求严格,没有料理好家务或成绩没达到期望值都会遭到责骂,每月要生活费也总是被数落,尽管自己已经很节俭。
  班主任反映小薇中考成绩不错,进入尖子班读高一,平时独来独往。高二因成绩不理想,从尖子班滚动到平行班,情绪低落。本周一因为小薇没按时交作业而点名批评了她,后来才了解到其上周末的自杀事件,小薇表示愿意接受心理咨询。
  二、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处于青春期,有完美主义倾向,有较高的自我期待;避免冲突,常采用人际回避策略;自幼没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与父母之间隔阂很深。学业压力及长期家庭琐事导致的内心冲突,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与家人的激烈矛盾——做饭没洗碗,继母摔碗训斥加剧其无力感,产生“没有人会在意我,我好像成了他们的负担”的错误观念,丧失了对生活的控制感,社会支持系统瓦解,产生绝望念头,并当着继母的面采取自杀行为,这属于典型的青春期心理危机。按照林昆辉先生的危机等级级别,该个案是急迫危机第七等级,已启动自杀程序。
  三、辅导过程
  1.收集资料与诊断阶段(第一次咨询)——用心聆听、积极关注
  本次咨询的目的在于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探寻改变意愿,制定咨询方案。
  小薇出院第二天,我就见到了她,面庞清秀,拘谨、局促不安,说话语速缓慢,精神状态差。
  考虑到小薇情绪积压过久,有所顾虑,我尝试通过“房树人测验”打开她的内心世界。她给自己的图画命名为“童年的自己”,安静地、孤独地,在乡下地里玩,周围没有其他人,小桥通向外面……她在图画中画了树林、大雁、太阳,说明她在内心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但在人际方面非常封闭。
  咨询师:你非常内秀,心思灵敏,其实你内心还是非常渴望和大家在一起的,不过你选择缄默;你是一个善于保持沉默、享受孤独的人吗?
  小薇(红了眼圈,开始流泪):不是,其实心里特别压抑,也尝试过住校换个环境。
  咨询师:一路走来不容易,伴你成长的重要他人有哪些?
  小薇:童年的表姐和发小。
  咨询师:他们为你做过什么?如何帮助或影响了你?
  小薇:我转班的时候很孤独,家里人只会训斥我,说他们多么辛苦,负担多么重,说我不争气,没有好好把握机会;我觉得自己很糟糕,没人喜欢我,不过他一直在开导我,鼓励我,他很优秀,是年级前三名……
  咨询师;在乎你的人在默默关心你。
  小薇听着,露出了欣慰又羞涩的笑容。在心理咨询室,我运用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咨询技术,与小薇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帮助小薇寻求成长中的社会支持,小薇由紧张、担心转为正常的倾诉和宣泄,讲述了生活中的烦恼事件。
  为了启动求助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集体的力量,我与班主任探讨了危机应对策略: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并达成共识,积极关注来访者;引导同学们团结友爱,相互鼓励,感受友情;争取家长配合,接纳孩子的现状,避免反向刺激;改善家庭氛围,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长。
  2.咨询干预阶段(第二、三次咨询)——重构认知、习得策略
  第二次咨询的任务是让求助者全面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能领悟到不合理信念是造成她情绪困扰的重要原因,改变不合理认知。
  小薇谈到自己童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回到父亲身边后,家里不断充斥着争吵,使她非常痛苦,感到疲惫又厌倦。
  小薇:我不想一直这么痛苦,可是回到家天天面对这些琐事,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这样的生活让你比较挣扎,你正努力寻找方法打破过去的模式,我们一同来想想如何作出改变。(小薇点点头,渴望的眼神告诉我她愿意改变。)
  我引导小薇认识到自己对父母的认识是以偏概全,探索自己能够做什么,如何与家人相处,并与小薇共同探讨在一个家庭中,谁应该对自己的成长承担主要责任。我讲述了一个父亲的三个儿子拥有不同生活的故事。记者问三个儿子一个同样的问题:“你认为你能有今天,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惊人的一致:“谁叫我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呢!”我问小薇三个孩子中谁最成熟,小薇认为老大最成熟,因为他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没有把自己的不幸归于父母。小薇意识到自己采取了不够成熟的应对方式,现在想起来,还挺后怕的。
  咨询师:担心你的人、陪伴你的人有哪些?能具体说说他们给你的影响,带给你什么力量吗?
  小薇说班主任和她有极其相似的家庭背景,给她树立了现实的榜样,一个生命力充沛的榜样,唤起了自身拥有的内在能量。
  咨询师:你认为当前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小薇:好好学习,准备高考,规划一下自己。
  咨询师:很不错,那么你愿意怎么做?
  小薇:让自己感觉好一点,不去想那么多,专注于学业,排除杂念,顺其自然。
  咨询师:专注于学业,很好。你是说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家里的事,对吗?
  布置家庭作业:回忆父亲、母亲的责备以及在学校中所遇到的事件,着重记下当时的想法和感觉,探究自己当时及事后的想法是否合理。
  第三次咨询的任务是放松练习,建立新的应对问题的行为模式,改变负性自我形象,建立自信心。
  我先是与小薇讨论作业,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发其重新思考:“继母对自己是否毫无关心和爱”“如果你现在在亲生母亲身边,是不是一定比现在幸福”“只有父亲的陪伴或自己独立生存是否比现在的境遇要好”。对于这些问题,小薇都是持否定态度。我顺势告诉她,有些事情既然没办法改变,那就要去接受,虽然没有亲生母亲的疼爱,但是,继母也确实给予了自己爱和关心。对我的这句话,她表示了赞同,说其实继母刀子嘴豆腐心,也不容易,并表示会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自己的积极面。小薇的这个回答,让我意识到,她主观上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有了想要改变的想法,但是,要彻底地消除她的心理困扰,只改变其非理性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一定的行为训练。   我首先向小薇介绍了交往互动性的“白金法则”,告诉她人际交往技巧在于主动积极真诚地关心他人、包容他人,要用积极的行为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她表示以后会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去尊重他人、体谅他人。
  为了帮助她和父母沟通,我们还做了角色扮演,借助空椅子技术让小薇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咨询师通过旁观者的身份反馈:“小薇,请原谅我的过错。我虽然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也没有文化,做事比较简单粗暴,可我终究是爱你、心疼你的。”“或许爸爸忽略了你的感受,可是我得工作,得赚钱养家,让你将来接受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今后,我会尽力去了解你,关心你,希望你能拥有完整的家、完整的爱,能享受同龄人的幸福。”小薇泪光闪闪,表示不会再怨恨别人,要乐观地看待生活。
  接着让小薇回忆自己过去最满意的一件事,小薇提到军训中厨艺得到了教官的表扬,当时她很有成就感。我趁机引导:“在父母不能很好地照顾你的情况下,你是如何坚持学习的?能讲讲你是怎么通过努力考进这所重点中学的吗?从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哪些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借此帮助小薇觉察到自己的努力、韧性,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3.巩固结束阶段(第四次咨询)——得到承诺、积极应对
  此次咨询,咨询师的任务有两个:签订不自杀协议;鼓励小薇着眼未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共同回顾咨询历程后,咨询师肯定了小薇的成长:“看来经历了一回生死的考验,你变得更加通透。不过当我们朝着目标努力时,可能会横生出一些枝节,我们会软弱懈怠,这时候该怎么提醒自己呢?”商讨是否需要签订不自杀协议时,小薇坚定地说:“真的不用了,以前醒来总在想怎么又醒来了,现在发现这次真的很幸运,觉得还能活着,真好。”我向小薇介绍了一些课外小组的基本情况,并鼓励她给未来的自己写信。小薇很有兴趣,乐意实施。小薇微笑着说:“现在有好多东西要学,会专注于学业,努力考个好的大学,过简单自由的生活。”
  咨询结束后,班主任反馈小薇的精神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态度认真,成绩名列前茅。小薇本人表示她自己能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最近还结交了几个好友。根据回访和跟踪情况可见,咨询已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第23中学,乌鲁木齐,8300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摘要〕程某,女,21岁,复读生。来咨询室之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恐惧教室,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有消极思维,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一落千丈,并伴有抠指甲、用嘴啃指甲的不良行为。以上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咨询教师采取元认知干预技术中的认知调整、暗示训练及干预后的维持辅导,让程某恢复了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会从积极的思维视角看问题,最终实现“三想三能”: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  〔关键词〕恐惧教
〔关键词〕调节情绪;害怕;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3-0035-03  【活动理念】  201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情绪。因此,本課围绕“害怕”情绪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我
〔关键词〕阅读困难;小学生;个案辅导  一、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  小萌(化名),女,9岁,小学五年级学生。个子不高,身材偏胖,性格内向,乖巧懂事。家住学校所在县城,爸爸在外地工作,每周能回来看望孩子,妈妈在家照看孩子,家中还有一位比她小7岁的妹妹,经济条件良好。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我三年级时接手该班,该生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上课态度端正,但很少举手发言,有时会发呆走神,作业能按时上交;课间
摘要:重大灾难在给人们生命和躯体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给人们心理、精神造成严重损伤,引起社会心理的巨大震荡,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和社会问题。本文阐明开展灾难心理救援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理救援的主要对策,以期灾后能迅速实施心理救援,减少灾民的心理痛苦,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关键词:灾后心理危机;灾难心理救援;意义;对策    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一次引发了我们对灾难的研究与思考。  灾难是指自然发
〔摘要〕在高中班级管理实践中,针对班集体发展不同阶段,以高中阶段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特点为依据,借鉴团体动力发展规律,灵活应用管理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67-03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身体外貌形态上已经脱离了
摘要: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以及意义感维持模型,考察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寻求意义感和学校联结的关系。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学校联结量表对32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心理控制、寻求意义感和学校联结彼此相关显著;学校联结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寻求意义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作用机制,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干预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父母心
〔摘要〕晓文是一个高中生,她害怕别人会不喜欢她,她觉得自己一直做得不够好,虽然她的成绩在班级,甚至在年级排名都不错,但是她仍然活在焦虑和担忧之中。现在的她发现自己比较喜欢英语老师(女老师),喜欢老师夸她,于是很想跟老师在一起,即使远远地跟着老师,看着老师,她也觉得比较安心。然而她又觉得自己这样很不好,怕影响老师,怕其他老师笑话英语老师。于是她克制自己不去想,但是她越是克制,越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
〔摘要〕共情有助于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有助于来访者解决问题。共情循环模型将共情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共鸣阶段尤其重要,需要细化说明。人际互动的“预期—验证”模型将共情共鸣的过程做进一步微观分析,并提出可能的内在机制。共情的人际互动“预期—验证”模型,有助于咨询师有意识、有方向地提升共情的准确性。  〔关键词〕共情;“预期—验证”模型;共情循环模型;人际互动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
〔摘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宿迁市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调查,通过结构模型探讨教师心理契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宿迁市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有极显著相关,其中,教师对学校的责任对工作满意度有负向影响,学校对教师的责任对工作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1-0019
2017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做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意见》,强调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现兴趣特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只有到青少年时期才能达到。高中阶段是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学生自我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个人将来的发展。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处于目标模糊、迷茫失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