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为何有效?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共情有助于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有助于来访者解决问题。共情循环模型将共情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共鸣阶段尤其重要,需要细化说明。人际互动的“预期—验证”模型将共情共鸣的过程做进一步微观分析,并提出可能的内在机制。共情的人际互动“预期—验证”模型,有助于咨询师有意识、有方向地提升共情的准确性。
  〔关键词〕共情;“预期—验证”模型;共情循环模型;人际互动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8-0044-03
  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心理治疗方法得到承认[1]。这些心理治疗方法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给来访者以希望、使来访者对自我和世界产生新认识、建立共情和信任的良好关系。研究者认为,在这些治疗有效的共同因素中,共情关系特别重要。即使是非专业助人者,只要在和来访者交流中,表现出关爱对方的共情之心,也能够对来访者有所帮助[2]。

一、共情的人际互动历程


  1959年,罗杰斯将共情定义为: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的状态。到1961年,罗杰斯将共情定义为:进入另一个人的私人知觉世界,并且能完全自如地处于其中。在那个人的内在世界里,你是知心的陪伴者[3]。这个解释将共情确认为一种“存在状态”,一方面避免了共情流于技术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让评估共情质量产生很多困难。
  1981年,研究者巴雷特·伦纳德将共情视作助人者和来访者的互动历程,并将这个历程划分出五个阶段,形成共情循环模型[4]。第一是准备阶段,助人者形成共情趋向。在这个阶段中,来访者对助人者形成信任和期望,积极表达感受和经验;助人者主动参与其中,对来访者表现出倾听和接纳。第二是共鸣阶段,来访者表达出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助人者对这些经验达成鲜明而生动的理解,双方形成一致的意义建构。第三是表达阶段,助人者对来访者体验到的感觉保持觉察,并将其反馈给来访者,双方针对这些感受的意义进行交流。第四是接受阶段,来访者专心倾听助人者的回馈,努力理解助人者反映出的感觉,并追寻这些感觉的源头和对于意义。第五是反馈阶段,来访者通过觉察,对助人者的回馈进行确认或修正。助人者由此确定共情是否准确,为下一步共情做好准备。
  共情循环模型试图将助人者与来访者的互动历程做细致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对共情历程进行学习和评估。在共情循环模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共鸣阶段。如果助人者较为准确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就能够进入来访者的“内在参照系”,成为来访者“知心的陪伴者”。這也是很多研究者关注共情准确性的原因。我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共情历程——尤其是共鸣阶段,进行微观分析,提出共情的人际互动“预期—验证”模型,用以帮助助人者提升共情准确性。

二、人际互动模式的固化


  人本主义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当人们处于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人际环境,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朝向建设性成长。然而生活中,人们在早期亲子关系和现实人际互动中,常常会形成适应不良的人际模式。这是造成个体心理困惑和来访者求助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来访者进入心理咨询情境,往往会无意识地启动自动化的认知和情绪反应,重演现实生活的人际互动模式,并预期助人者会用日常不良人际模式回应。在共情循环模式的共鸣阶段,如果助人者没有觉察到来访者的人际互动模式,采用的回应方式验证了来访者的预期,那么来访者固有的不良人际模式就会得到强化,咨询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其过程可以描述为:
  情境刺激—启动固有人际互动模式(自动化的认知与情绪反应)—对他人回应做出预期—他人回应验证预期—强化固有人际互动模式。
  我们曾采用焦点访谈的形式,调查初中生对教育谈话的预期。初中生认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常采用四种教育方式:说明、要求、榜样和招安。“说明”指教师会反复解释学生行为的不当,以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要求”指教师会为学生指出如何行事才属正确,并提出一些建议;“榜样”指教师要求学生向一些做得好的同学学习;“招安”指教师保证如果学生发生改变,就会提供一些条件或实现学生的某些要求。我们以此向教师求证,很多教师表示教育谈话的确常用这些方式。
  例如:
  学生:老师,我最近心情不好,上课总听不进去。
  老师:说说看发生什么事情了?
  学生:我,我和朋友闹矛盾了。
  老师:哦,原来是这样。两个人吵架了?
  学生:也没有,两个人好几天没说话了,也不知道为什么。
  老师:听上去不是什么大事情。快要考试了,大家要将心思放在学习上。
  学生:可是我上课总是听不进去。
  老师:这样可不行。要收收心,想想自己的未来。
  学生:我知道,可是……

三、人际互动模式的调整


  在日常的人际互动中,谈话往往聚焦在“事”上,常就“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话题展开,多伴随着对人们行为和认知的判断、评价和建议。常处于这种人际互动模式中,我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后,常会预期他人将对此进行判断、评价和建议,并会采用反驳、退让、无视或讨好等方式进行回应。
  当助人者采用共情立场时,谈话主题将从“事”的系统跨越到“情”的系统[5]。在共情循环模式的共鸣阶段,助人者试图进入来访者的“内在参照系”,与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想法、动机和存在意义相联接,并能接纳和理解这个内在世界。这种共情回应超越了来访者的预期,触及了来访者的深层需求,一方面确认了来访者的价值,另一方面为来访者提供了人际互动新模式。共情松动了来访者固有的人际互动模式,来访者体验到生活新的可能性。其过程可以描述为:   情境刺激—启动固有人际互动模式(自动化认知与情绪反应)—对他人回应做出预期—共情回应—超越预期—固有人际互动模式松动—尝试新的人际互动模式。
  例如:
  学生:老师,我最近心情不好,上课总听不进去。
  老师:说说看发生什么事情了?
  学生:我,我和朋友闹矛盾了。
  老师:哦,听上去这件事让你有些担心。
  学生:是的,我虽然想好好学习,可是我真的很在意这个朋友。
  老师:看来你很担心你们的友情出现危机,可以再多说说你的这种感觉吗?
  学生:我在班上就这么一个好朋友,我好害怕失去她。
  老师:好朋友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朋友会让人感到害怕和难过。老师感受到了这份友情对你的重要性。

四、共情影响人际互动模式的机制


  共情对于心理咨询的助益已有大量文献支持,研究表明,治疗师或教师越能敏感地理解他人,他人就越可能发生建设性的学习和改变。我们认为,共情在人际互动中改变了“个体预期—验证”的过程,其有效性的机制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对于来访者而言,共情反应往往出乎他的意料。当人们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生活型态后,人与人的关系常常被贴上交易的标签。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中,将其称作“市场性格”[6]。具有市场性格的人,与他人和自己都没有深刻的连结,他们彼此之间都在不断谈论着适应、效率和进步,他们的理智和认知高度发达,情绪和感受却被隔离。
  当咨询师围绕情绪和感受展开话题时,这是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少有的经验。这样的经验绕开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直接抵达来访者的内在世界。在人类经验学习历程中,当刺激属于意料之外时,大脑神经元的突触会释放多巴胺,形成大脑奖赏机制。这可能是共情引发个体愉悦感受的大脑神经基础。
  其次,共情的关注点虽属意料之外,却在来访者的渴求之中。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常与情感生活得不到滋养,无法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有关。这些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会一直处在寻求满足的不平衡状态中,并让来访者处在一定的精神压力中。
  当咨询师采用接纳和理解的方式,面对并接纳来访者不被他人所接受的情感反应和想法动机,来访者的情感需求在表达和分享中得到满足,寻求需求满足的压力得到释放,副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个体会产生松弛和满足的感受。这可能是共情引发个体放松感受的生物神经基础。
  再次,共情需要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人际互动中保持真诚,并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对来访者而言是一个直接经验,而非对于该如何做的解释和建议。来访者通过经验不同的人际互动模式,内隐地学习到新的态度和行为。
  在引發人类学习的各种类型中,经验学习尤其是直接经验,能够有效地影响学习者的态度和行为,并且在各种新情境中具有较好的迁移性。咨询师通过现场具体的态度、姿势、行为和言语,让来访者直接体验到不同的人际互动模式。这种体验是全方位的,能够给来访者留下深刻印象,激发来访者采取全新人际互动模式的动机。这可能是共情引发个体尝试改变的意向和动机基础。
  共情的“预期—验证”模型对人际互动中,来访者内在心智模式的运作进行了微观描述。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巴雷特·伦纳德的共情循环模型,并对咨询师运用共情提供指导建议。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等译.心理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英]约翰·麦克里奥德著,潘洁译.心理咨询导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美]卡尔·罗杰斯著,石孟磊译.论人的成长[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4]Barrett-Lennard, G.T. The Empathy Cycle: Refinement of a Nuclear Concep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J],1981,28(2):91-100.
  [5]赵晶.共情与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6][美]埃里希·弗洛姆著,李穆等译.占有还是存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金华,321017)
  编辑/巨明珠 终校/赵 磊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亲子关系;叙事治疗;亲子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3-0040-03  【活动理念】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将人和问题分开,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叙事治疗将人和问题分开,治疗师站在一个“去专家化、去中心化、但具影
〔摘要〕一个五年级的男生,因为在学校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被班主任带来咨询室。这名学生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等原因,养成了撒谎、爱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是别人口中的“坏孩子”。咨询师通过利用箱庭游戏疗法、陪伴、信任等咨询技术来改变他的行为习惯,并从叙事研究的角度来阐述这个咨询故事。本案例有利于深化这一认识:探索小学生问题行为习惯改变的途径与方法是新形势下课堂研究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小雪是一名高三美术艺考生。在高三第一学期进入画室培训两个月后,出现睡眠不好、易哭泣、自我否定、对美术术科学习出现怀疑等表现,经过心理教师五个阶段的心理辅导,小雪重树信心走进考场,高考顺利考入重点美术学院,辅导效果良好。  〔关键词〕艺考生;生涯发展;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6-0053-04  一、个案背景  小雪,女
〔摘要〕程某,女,21岁,复读生。来咨询室之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恐惧教室,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有消极思维,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一落千丈,并伴有抠指甲、用嘴啃指甲的不良行为。以上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咨询教师采取元认知干预技术中的认知调整、暗示训练及干预后的维持辅导,让程某恢复了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会从积极的思维视角看问题,最终实现“三想三能”: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  〔关键词〕恐惧教
〔关键词〕调节情绪;害怕;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3-0035-03  【活动理念】  201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情绪。因此,本課围绕“害怕”情绪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我
〔关键词〕阅读困难;小学生;个案辅导  一、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  小萌(化名),女,9岁,小学五年级学生。个子不高,身材偏胖,性格内向,乖巧懂事。家住学校所在县城,爸爸在外地工作,每周能回来看望孩子,妈妈在家照看孩子,家中还有一位比她小7岁的妹妹,经济条件良好。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我三年级时接手该班,该生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上课态度端正,但很少举手发言,有时会发呆走神,作业能按时上交;课间
摘要:重大灾难在给人们生命和躯体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给人们心理、精神造成严重损伤,引起社会心理的巨大震荡,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和社会问题。本文阐明开展灾难心理救援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理救援的主要对策,以期灾后能迅速实施心理救援,减少灾民的心理痛苦,尽快恢复社会秩序。  关键词:灾后心理危机;灾难心理救援;意义;对策    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一次引发了我们对灾难的研究与思考。  灾难是指自然发
〔摘要〕在高中班级管理实践中,针对班集体发展不同阶段,以高中阶段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特点为依据,借鉴团体动力发展规律,灵活应用管理心理效应优化班级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67-03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身体外貌形态上已经脱离了
摘要: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以及意义感维持模型,考察父母心理控制、青少年寻求意义感和学校联结的关系。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学校联结量表对32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心理控制、寻求意义感和学校联结彼此相关显著;学校联结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寻求意义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作用机制,并对青少年寻求意义感的干预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父母心
〔摘要〕晓文是一个高中生,她害怕别人会不喜欢她,她觉得自己一直做得不够好,虽然她的成绩在班级,甚至在年级排名都不错,但是她仍然活在焦虑和担忧之中。现在的她发现自己比较喜欢英语老师(女老师),喜欢老师夸她,于是很想跟老师在一起,即使远远地跟着老师,看着老师,她也觉得比较安心。然而她又觉得自己这样很不好,怕影响老师,怕其他老师笑话英语老师。于是她克制自己不去想,但是她越是克制,越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