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害怕”,我可以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调节情绪;害怕;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3-0035-03
  【活动理念】
  201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情绪。因此,本課围绕“害怕”情绪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我在课堂上做过调查,问学生害怕什么?他们给了很多答复,比如害怕小动物突然跑过来对他们吼叫或咬他们、害怕突然打雷或触电、害怕到漆黑的地方拿东西、害怕关灯睡觉、害怕与陌生人待在一起、害怕妖魔鬼怪、害怕在很多人面前演讲、害怕回答问题答错了等。这些都是儿童害怕心理的具体表现。
  当意识到身体或生命安全即将面临危险时,我们会恐惧,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比如看见会伤害生命的动物或猛兽,会感到惊恐、惧怕,并设法逃离或杀死它们。但是,对某些正常的又于人无害的刺激感到害怕,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正常的,甚至还会有损身心健康。如不敢关灯一个人睡觉,不敢上台演讲等。如果儿童害怕不该害怕的对象,就可能影响其个性的正常发展,严重的还会造成神经紧张或病态恐怖,给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后患。
  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可避免的害怕情绪,也为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我设计了这节以“害怕”为主题的心理课。
  【设计思路】
  1.本课以一个小实验“吹气球比赛”导入,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的害怕情绪,并引导学生分析害怕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直面和挑战他们那些“不明情况的害怕”和“凭空想象的害怕”。
  2.观看视频,让学生分析视频情境中人物害怕的事物并讨论他们的做法,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害怕,我们能做些什么”。
  3.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面对,在实践中挑战“害怕”。
  4.在总结前三个教学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害怕”本身,让学生明白“面对不会伤害我们的事物,其实我们不是害怕它们,只是不喜欢或者讨厌它们!面对危险的事物,我们要害怕它们。害怕它们,不丢人!因为害怕,我们才会进一步保护自己!”
  5.总结之后,在轻松切题的歌曲《不怕不怕》中完成本节心理课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认识害怕情绪,懂得抑制害怕和逃避害怕情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害怕情绪需要管理。
  2.情感目标:体验不合理表达害怕或逃避害怕情境可能会带来各种危害,感受管理好害怕情绪的重要性。
  3.行为目标:学习有效管理害怕情绪的技巧,合理合法地表达害怕,减少不必要的害怕,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活动重点】
  掌握合理合法宣泄害怕情绪的方法。
  【活动难点】
  学会把有效管理害怕情绪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对象】
  小学中年级学生(三或四年级)
  【活动时间】
  1课时
  【教学用具】
  课件(含视频、图片等)、气球、课堂练习题每生一份、笔、奖品
  【活动过程】
  一、心情分享,实验导入
  师:今天的心理课以一个小实验“吹气球比赛”开始,大家心情如何?
  生:激动、兴奋、高兴、紧张、害怕、担心……
  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回答,并分享自己的心情。
  师:其实我的心情也很复杂,因为这是个“特殊的实验”。比赛规则是:两个选手上台,以自愿为原则。老师给每个选手发一个同样材质同样大小的气球。在规定时间内气球吹得比较大的为胜者(有奖品)。期间,老师随时会拿笔戳气球。如果戳破了,则不计算输赢。
  两个选手上场。期间同学们不断为选手呐喊助威。教师则拿笔做出要戳气球的姿势“恐吓”选手(事实上,整个过程老师并没有戳)。
  比赛结束后教师提问选手:“比赛过程中你们害怕吗?”
  选手:很害怕,怕气球吹太大撑爆了或老师用笔戳破,炸到自己!我还脑补了气球炸到眼睛的恐怖画面,但又很想把气球吹大点!很想赢!
  同学们听到“脑补”二字,哄堂大笑!
  师:是的,害怕自己受伤,但又想吹大点能胜出,很矛盾的心情。谢谢你们!两位选手都很勇敢,给你们各赠一份礼品!
  接着老师问全班同学:“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害怕情况?请举例说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之后提问:“怕黑的同学请举手!天哪!这么多人!请大家想象以下场景:有一天你在森林里迷路了,突然前面有一个漆黑的隧道,而你必须穿越隧道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候你害怕吗?怕什么?”
  师:假设这个隧道是你自己的卧室呢?还怕吗?
  生:……
  师:如果是自己的卧室,害怕应该就没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我们非常非常熟悉的地方,即使乌漆麻黑我们也知道里面的物品摆设,我们知道里面没有危险的人或东西。因为了解,所以我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凭空想象。而如果是陌生的地方,漆黑一片,情况就不一样了。
  师:同学们,刚才参赛选手说了,害怕气球吹得太大或老师用笔戳破而“爆炸”,害怕炸到自己!而事实上他们内心也不确定气球什么时候会爆,或老师什么时候会戳破。他们并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气球吹得大或小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控的”,比如害怕爆炸,顶多不吹那么大,不要赢也就算了。可是“老师戳不戳破气球,或什么时候戳”是选手无法预测的,也就是“不可控的”,后者更让选手害怕。正是因为不明情况,所以选手害怕!如果我一开始没说要戳破气球,选手可能就没那么害怕了——从中我们知道了:不明情况引发害怕,凭空想象更加害怕。   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分享,教师都要及时反馈,并提炼出本课第一个教学要点“不明情况引发害怕,凭空想象更加害怕”,接着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直面和挑战他们那些“不明情况的害怕”和“凭空想象的害怕”(如怕黑、怕妖魔鬼怪)。
  设计意图:为了缓解课前的紧张、害怕情绪,我在课前询问学生的心情并进行小实验。师生心情分享为本节课营造了轻松、安全的课堂氛围,小实验也是为本节心理课注重情绪体验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观看视频,体验他人的害怕情绪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一个情境小故事。
  教师呈现情境小故事(视频):
  晚上,小红打电话给同学小林:“我爸妈今晚加班,家里就我一个人,好可怕……”
  “嘘……你别说了!我从来不向别人诉说害怕的事情的。我不想别人也跟着一起害怕。”小林说完就挂电话了。
  小红又打电话给丽丽:“我告诉你,我爸妈今晚加班……”
  丽丽认真倾听……
  “我有点怕!家里就我一个人,我怕漆黑的杂物房藏着怪物!我怕有坏人或妖魔鬼怪在窗户那里盯着我……”小红一口气说了一大堆。
  丽丽非常理解地说:“一个人在家是挺吓人的,我以前也有这样的经历。不过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怪物和妖魔鬼怪的,只是我们太害怕,不由自主展开了想象,我陪你聊聊天吧……”后来丽丽还说了很多安慰小红的话。
  师:在这个情境故事中,你更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
  师:当我们害怕某些事情时,是憋着呢?还是找可信可靠的人说说呢?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恐惧丢脸吗?说出来后心情可能会怎么样?
  生:……
  师:害怕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害怕的东西。难受、恐惧的时候向可信可靠的人诉说,心理压力会减少许多。即使对方提供不了太大的帮助,但勇敢地说出你的害怕时,你就踏出挑战害怕的第一步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明白:主动勇敢诉说害怕,他人相助减少害怕。(板书)
  三、主题调查,直面害怕情绪
  师:现在一起直面我们的怕吧!勇敢说出你的怕。
  教师提问:
  1.你最怕什么(如:植物、动物、昆虫、妖魔鬼怪之类的)?害怕时,你会有何反应?请表演一下!
  2.思考害怕它的原因。
  3.我们能做些什么來减轻害怕?
  设计意图:觉察害怕情绪是管理害怕的前提,通过对害怕情绪的生理或心理反应的讨论,让学生提高觉察害怕情绪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展示准备好的图片(如蛇、狗、蟾蜍、蟑螂、蚯蚓等),引导学生真诚承认他们的害怕。
  四、拨开迷雾,正确认识和处理害怕情绪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探讨发现,大家害怕的这些东西,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真的会给我们带来危险或伤害的东西,如毒蝎子等;第二类是不会给我们带来危险或伤害的东西,如蚯蚓;第三类是我们自己吓自己,凭空想象出来,实际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如妖魔鬼怪。
  “害怕”是人类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面对应该害怕的事物,如毒蛇、恶狗、黄蜂、雷电等,这类害怕是有自我保护作用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害怕,它会让我们想方设法避免这些事物给我们带来危险和伤害。
  如果害怕的对象是一些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或伤害的东西,如老鼠、蚂蚁、蚯蚓……那么其实我们不是害怕它们,而是不喜欢他们。或者说我们只是讨厌这些事物,因为这些事物不会给我们带来实质的危险或伤害,我们也有能力去消除或赶走它们。
  而对于那些实际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去害怕它们。
  了解了这些,我们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害怕情绪,只要了解了这三个“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我们就不那么害怕了。所以“了解情况减少害怕,真相大白不再害怕”。(PPT投影出来并板书)这样看来,“害怕”其实也没那么可怕。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题:应对“害怕”,我能行。(PPT投影出来并板书)
  这节课快到尾声了,同学们有什么感想或收获呢?自信勇敢地跟大家分享吧!
  教师及时归纳、总结学生的分享,并凝练本课主要内容(PPT投影出来):
  1.不明情况引发害怕,凭空想象更加害怕。
  2.主动勇敢诉说害怕,他人相助减少害怕。
  3.了解原因减少害怕,真相大白不再害怕。
  4.面对不会伤害我们的事物,其实我们不是害怕它们,只是不喜欢或者讨厌它们。面对危险的事物,我们要害怕它们。害怕它们,不丢人。因为害怕,我们才会进一步想办法保护自己。
  五、延伸课外,指导行为
  师:请大家结合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给自己写一句“害怕时刻”鼓励语。每当察觉自己的害怕升级时,就想想这句话。最后请同学们拿出笔,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完成今天的心理课堂练习题!
  温馨提示:如果你在处理害怕情绪时感到有困难,请寻求心理教师或你信任的师长、朋友帮助。
  六、板书设计
  应对“害怕”,我可以:
  1.不明情况引发害怕,凭空想象更加害怕。
  2.主动勇敢诉说害怕,他人相助减少害怕。
  3.了解原因减少害怕,真相大白不再害怕。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第二小学,东莞,523476)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尝试运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开设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作者首先明确了该教学模式的要求和特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组织灵活多变的师生互动,且运用电教手段反馈强化,鼓励学生发现和探索新的问题。适当注意选择合适的探究题材,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  关键词:问题探究;情境;实验;电教手段    一、 何谓“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
〔摘要〕一名高三復读生因觉得自己的脸长得“丑”,萌发出整容的想法,同时伴随复读期间学习成绩无进展、人际关系不良等困扰。心理教师通过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引导来访者挖掘自我优势和价值,关注生命中重要他人的积极影响;通过典型案例探讨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调整学习目标等,逐步引导来访者接纳自我。四次辅导后,效果显著。  〔关键词〕体像障碍;自我认识;高中生  〔中图分
〔摘要〕心理疾病的发病模型有两种:匮乏型和冲突型。初二女生欣怡(化名)的亲生父母均为聋哑人,而她本人是一个健全人。在童年期,欣怡缺少养育者的共情性回应,这造成她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人难以建立情感联结和产生情感共鸣。情感隔离的欣怡对“活着”滋生出强烈的无意义感,从而产生自杀意念并制定了自杀计划。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她逐渐走出心理困境,放弃了自杀计划。  〔关键词〕自杀计划;初中生;危机干预  〔中图分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书评;幸福学  2020年寒假,我拜读了任俊老师的《积极心理健康:幸福快乐的科学》(以下简称《积极心理健康》)一书,总觉得有一种想说点什么的冲动。这本书用七个章节的内容告诉人们一个事实:追求幸福快乐也是一门科学。从全书的整个体系来看,所有观点都建立在科学实证研究报告或论文基础之上,没有凭空想象或者通过生活常识的简单推理,是一本循证幸福学的代表作。  时代在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也
〔摘要〕性别角色冲突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基于男孩性别角色冲突中的情感表达困难问题,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体验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对策。  〔关键词〕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男生;情感表达困境;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3-0062-03  一、青春期男生与情感表达困境  (一)“女性的力量”
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教育的一个独特形式,教学任务多数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学生在课后能独立完成且有实效的学习任务甚少。至于将来学生如何用英语去交际,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那都是随着英语基础教育观念的提高而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如何处理好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的训练对学生学好英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的一个教学案例给了我一些启示。  在5Aunit 2A new house “A
〔关键词〕亲子关系;叙事治疗;亲子工作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3-0040-03  【活动理念】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将人和问题分开,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叙事治疗将人和问题分开,治疗师站在一个“去专家化、去中心化、但具影
〔摘要〕一个五年级的男生,因为在学校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被班主任带来咨询室。这名学生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等原因,养成了撒谎、爱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是别人口中的“坏孩子”。咨询师通过利用箱庭游戏疗法、陪伴、信任等咨询技术来改变他的行为习惯,并从叙事研究的角度来阐述这个咨询故事。本案例有利于深化这一认识:探索小学生问题行为习惯改变的途径与方法是新形势下课堂研究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小雪是一名高三美术艺考生。在高三第一学期进入画室培训两个月后,出现睡眠不好、易哭泣、自我否定、对美术术科学习出现怀疑等表现,经过心理教师五个阶段的心理辅导,小雪重树信心走进考场,高考顺利考入重点美术学院,辅导效果良好。  〔关键词〕艺考生;生涯发展;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6-0053-04  一、个案背景  小雪,女
〔摘要〕程某,女,21岁,复读生。来咨询室之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恐惧教室,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有消极思维,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一落千丈,并伴有抠指甲、用嘴啃指甲的不良行为。以上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咨询教师采取元认知干预技术中的认知调整、暗示训练及干预后的维持辅导,让程某恢复了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会从积极的思维视角看问题,最终实现“三想三能”: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  〔关键词〕恐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