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有了收入
我从学校里拿回的第一个月的工资42元5角,交给了妈妈。妈妈把钱放进了装我们家“金银细软”的一个小箱子里。所谓“金银细软”,不过是我们家的粮票布票之类。我看见妈妈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那是我活到27岁时才在北京挣的第一笔钱,是我长这么大交给妈妈的第一笔钱。
北京把我养育了20年,又抛弃了我七年之后,才大度地瞟了我一眼,扔给我一件沾满粉笔末的工作服,说了一句“去干活吧”,算是接纳了我。
我把第一个月工资交给妈妈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姐姐和弟弟写了一封信,将有工资的消息告诉了他们,让他们别再给我寄钱了。他们的生活也不容易。姐姐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也是一大家子人。弟弟更是艰苦,他一直分担着我和妈妈的困难。父亲死后,家里欠了一屁股债。弟弟节衣缩食,每月只给自己留下二十多块钱的饭票,其余的还债,还要给我寄钱,小小年纪,他操的心够多了。我们姐弟三人的关系,一直为街坊们所赞叹,是妈妈脸上的光。一夜乡心三处同,这是那时我赖以向困苦斗争的力量源泉。
没过几天,我收到了姐姐寄来的一张铁路邮件的汇票,是姐夫的一辆自行车。姐夫不骑让我骑,说是我上班的学校在郊区,离家远,骑车方便,也可以省些车票钱。在广安门火车站,我取回这辆自行车蹬回家的路上,心里很感动。我知道,我骑上了这辆自行车,姐夫就要走路上班去了。在那艰苦的生活中,这一点点爱,足以支撑着我不倒下,足以融化我心里冰冻的许多东西。
省钱为我买书
有了一个月的工资,我心里有了些底气。这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在旧书店里看见有一套10卷本的《鲁迅全集》,20元钱。他知道我喜欢书,肯定想要这一套《鲁迅全集》,怕别人买走,便替我买了下来。20元钱买一套《鲁迅全集》确实不贵,但从当时我家的生活水平来看,20元将近占了我一个月工资的一半。刚刚交给妈妈的工资,我怎么好意思再要回一半来买书呢?
我有些犹豫,心里却惦记着那套《鲁迅全集》。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她从装钱的小箱子里拿出20元钱递给我,让我去买书。她说,你放心,我这儿有过日子的钱,你不用操心。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妈妈以前从姐姐和弟弟寄来的钱里一点点节省下来的。
人总是这样得陇望蜀,有了《鲁迅全集》,总想能有个书架就好了。又是妈妈支持了我,让我买回一个书架。我记得很清楚,那个绿色角铁做的四层书架要22元钱,是我的一个同学陪我到前门大街的一家家具商店买来的。许多年过去了,几次搬家,家里原来的那些破家具几乎都被淘汰了,唯独舍不得丢弃这个书架。这在当时几乎是和一套《鲁迅全集》一样的价钱呀,对我和妈妈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妈妈管账,她把42元5角经营得井井有条,像沙场点兵一样让这42元5角每分钱都恰到好处地派上用场,让这个已经破败得千疮百孔的家重新扬起了有些生气的风帆。
懂得生活真味
那时,妈妈每天只买两毛钱的肉,还必须等我下班回来炒菜一起吃,而妈妈一个人在家中午只吃酱油咸菜、开水泡米饭。
那时3角8分钱一斤的带鱼,妈妈也舍不得买,只是逢年过节时才会买回二斤来尝尝鲜。妈妈煎的带鱼非常好吃,也许并不是妈妈煎的带鱼好吃,而是那时不常吃到带鱼,物以稀为贵吧。
那时几毛钱一斤的水果,妈妈从来不买,她只买几分钱一斤的处理水果,在我还没有到家的时候,把水果上那些烂掉的、坏掉的部分用刀子剜掉,用水洗得干干净净,摆在盘子里等我回来一起吃。
有一次,妈妈洗好这样一盘新买的小沙果,恰巧几个学生找到家里来看我,我赶紧把这些小沙果拿到里屋,我有些不好意思让学生看见我生活的寒酸。偏偏妈妈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她从里屋把沙果又端了出来,招待学生们吃。我觉得很伤自尊,心里很别扭。等学生走后,我向妈妈发脾气,赌气不吃那盘烂沙果。
事后,我有些后悔冲妈妈发脾气。我虽然亲身经历着生活的艰难,但并不真正懂得生活,不懂得生活其实是一天接连一天的日子,不管这每一天是苦是乐,是希望着还是失望着,是有人关心还是被人遗忘,日子都是要去过的。而要过的每一天,物质需要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节省。节省和节约不一样,节约是自己还有一些东西,只不过不要大手大脚一下子用完花光;节省不是这样,节省是东西本来就不多,要在短缺局促的方寸之间做道场。因此,我说节约是自我约束的一种品质,节省却是从艰辛生活中学来的学问。
在北大荒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并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生活,或者说那种生活只是还在虚无缥缈的云雾间。只有回到了北京,拿到了自己挣来的第一月的工资,和妈妈一起共同品尝这一切酸甜苦辣以后,我才渐渐从云雾中落回地上,才渐渐咂摸出生活的滋味。
我从学校里拿回的第一个月的工资42元5角,交给了妈妈。妈妈把钱放进了装我们家“金银细软”的一个小箱子里。所谓“金银细软”,不过是我们家的粮票布票之类。我看见妈妈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那是我活到27岁时才在北京挣的第一笔钱,是我长这么大交给妈妈的第一笔钱。
北京把我养育了20年,又抛弃了我七年之后,才大度地瞟了我一眼,扔给我一件沾满粉笔末的工作服,说了一句“去干活吧”,算是接纳了我。
我把第一个月工资交给妈妈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姐姐和弟弟写了一封信,将有工资的消息告诉了他们,让他们别再给我寄钱了。他们的生活也不容易。姐姐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也是一大家子人。弟弟更是艰苦,他一直分担着我和妈妈的困难。父亲死后,家里欠了一屁股债。弟弟节衣缩食,每月只给自己留下二十多块钱的饭票,其余的还债,还要给我寄钱,小小年纪,他操的心够多了。我们姐弟三人的关系,一直为街坊们所赞叹,是妈妈脸上的光。一夜乡心三处同,这是那时我赖以向困苦斗争的力量源泉。
没过几天,我收到了姐姐寄来的一张铁路邮件的汇票,是姐夫的一辆自行车。姐夫不骑让我骑,说是我上班的学校在郊区,离家远,骑车方便,也可以省些车票钱。在广安门火车站,我取回这辆自行车蹬回家的路上,心里很感动。我知道,我骑上了这辆自行车,姐夫就要走路上班去了。在那艰苦的生活中,这一点点爱,足以支撑着我不倒下,足以融化我心里冰冻的许多东西。

省钱为我买书
有了一个月的工资,我心里有了些底气。这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在旧书店里看见有一套10卷本的《鲁迅全集》,20元钱。他知道我喜欢书,肯定想要这一套《鲁迅全集》,怕别人买走,便替我买了下来。20元钱买一套《鲁迅全集》确实不贵,但从当时我家的生活水平来看,20元将近占了我一个月工资的一半。刚刚交给妈妈的工资,我怎么好意思再要回一半来买书呢?
我有些犹豫,心里却惦记着那套《鲁迅全集》。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她从装钱的小箱子里拿出20元钱递给我,让我去买书。她说,你放心,我这儿有过日子的钱,你不用操心。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妈妈以前从姐姐和弟弟寄来的钱里一点点节省下来的。
人总是这样得陇望蜀,有了《鲁迅全集》,总想能有个书架就好了。又是妈妈支持了我,让我买回一个书架。我记得很清楚,那个绿色角铁做的四层书架要22元钱,是我的一个同学陪我到前门大街的一家家具商店买来的。许多年过去了,几次搬家,家里原来的那些破家具几乎都被淘汰了,唯独舍不得丢弃这个书架。这在当时几乎是和一套《鲁迅全集》一样的价钱呀,对我和妈妈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妈妈管账,她把42元5角经营得井井有条,像沙场点兵一样让这42元5角每分钱都恰到好处地派上用场,让这个已经破败得千疮百孔的家重新扬起了有些生气的风帆。
懂得生活真味
那时,妈妈每天只买两毛钱的肉,还必须等我下班回来炒菜一起吃,而妈妈一个人在家中午只吃酱油咸菜、开水泡米饭。
那时3角8分钱一斤的带鱼,妈妈也舍不得买,只是逢年过节时才会买回二斤来尝尝鲜。妈妈煎的带鱼非常好吃,也许并不是妈妈煎的带鱼好吃,而是那时不常吃到带鱼,物以稀为贵吧。
那时几毛钱一斤的水果,妈妈从来不买,她只买几分钱一斤的处理水果,在我还没有到家的时候,把水果上那些烂掉的、坏掉的部分用刀子剜掉,用水洗得干干净净,摆在盘子里等我回来一起吃。
有一次,妈妈洗好这样一盘新买的小沙果,恰巧几个学生找到家里来看我,我赶紧把这些小沙果拿到里屋,我有些不好意思让学生看见我生活的寒酸。偏偏妈妈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她从里屋把沙果又端了出来,招待学生们吃。我觉得很伤自尊,心里很别扭。等学生走后,我向妈妈发脾气,赌气不吃那盘烂沙果。
事后,我有些后悔冲妈妈发脾气。我虽然亲身经历着生活的艰难,但并不真正懂得生活,不懂得生活其实是一天接连一天的日子,不管这每一天是苦是乐,是希望着还是失望着,是有人关心还是被人遗忘,日子都是要去过的。而要过的每一天,物质需要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节省。节省和节约不一样,节约是自己还有一些东西,只不过不要大手大脚一下子用完花光;节省不是这样,节省是东西本来就不多,要在短缺局促的方寸之间做道场。因此,我说节约是自我约束的一种品质,节省却是从艰辛生活中学来的学问。
在北大荒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并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生活,或者说那种生活只是还在虚无缥缈的云雾间。只有回到了北京,拿到了自己挣来的第一月的工资,和妈妈一起共同品尝这一切酸甜苦辣以后,我才渐渐从云雾中落回地上,才渐渐咂摸出生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