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校长亲戚竞聘教师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m19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竞争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了。倘若将时光扯回到20世纪70年代,竞争是稀罕事。正因为如此,当年作为下放知青的我,经历的一次竞争至今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那是1973年,我下放的大队小学需要增补一名耕读教师。当时农村学校的教师分为公办和民办两种类型,国家、代课、耕读三个档次。档次不同,待遇不同。国家教师即为国家干部,工资按级别由国家发;代课教师没有级别,每月二十多元也由国家发,类似现在的聘用制;耕读教师本乡本土产生,报酬是大队的工分补贴和国家每月10元补助。虽仍是农民身份,但由“吃力”转为“吃智”,成为脑力劳动者,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比,劳动量轻,收入高,且脸面光鲜。能谋到这份工作,在当时自然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羡慕、向往的事情。
  增补耕读教师的消息,是生产队长从大队开会回来后告诉我的。他说,会上大队书记要各个生产队推荐,10个生产队一下子提名三十多人,经过层层筛选,剩下两名,我是其中一个。又经过口头表决,六个生产队同意选我,只因另一个是学校校长的舅兄,与大队民兵营长是表兄弟,不好当场表态,大队书记宣布待党支部研究后再定。
  看来我有希望了,可情况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我的竞争对手是土生土长,在当地又是大姓,他父亲是土改时的老党员,大哥是兽医,二哥在部队是连长,三哥在中心粮站任会计,家庭实力位列当地人号称的“四大家族”第三位,沾亲带故的多,讲话硬朗得很。
  一天吃过早饭,大队通知我到队部去。去了后,才知道是对我俩进行测试,由当时大队支委一班人、县驻大队“学大寨”宣传队的老汪以及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等进行测试。测试不要求动笔,内容是先背诵10条毛主席语录,后回答文体的写法。经过抓阄,竞争对手先背,我后背;他回答议论文的写法,我回答记叙文的写法。背语录要求后背的不能重复已背过的。这样,背诵时,他把诸如“要斗私批修”等简单的都背完了,轮到我,只能背长段的了。庆幸的是,我数次参加公社、大队组织的大批判小分队,常写大批判稿,对毛主席语录还是挺熟的。在背完10条语录后,我又多背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两首诗词,这明显是为了超过对方而作的一番炫耀。
  测试后第二天,大队书记便通知我去学校报到。后来才知道,是“学大寨”宣传队的老汪在会上亮出鲜明态度:“你们本乡本土的扯不开面子,我从城里来的不怕”,为我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其他文献
广东顺德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美食———炒牛奶,即用牛奶调以鸡蛋清、淀粉,加入鲜虾仁、蟹肉、火腿等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美味。  炒牛奶是典型的软炒菜式,所以制作过程中特别讲究技法。炒牛奶时,需先往鲜牛奶中加入适量的淀粉、蛋清以及盐和鸡精,用打蛋器按顺时针方向快速搅拌,直至牛奶和淀粉、蛋清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将虾仁、蟹肉和火腿切丁拌入奶蛋液中,再次搅拌均匀。烧热油锅,把搅匀了的牛奶倒入锅中,转小火快速翻炒,至
1980年,按照当时的晚婚政策,男女双方年龄加一块满50岁,单位才给出具结婚证明。我那年26岁,爱人25,总算达到了要求。  领导早早谈了话:“你们俩都是党员,又都在机关,要带头勤俭办婚事,不许大操大办!”那时条件差,所谓大操大办也就是大家你五毛、他一块的凑个份子,如果三人合伙买个五六块钱的暖壶,那绝对是铁哥们!主家请三桌饭,一桌带西凤酒也就15元钱,相当于我半月工资。这种形势倒逼得我们时髦了一把
下放到安徽定远已快两年了,前途尚在渺茫之中,清汤寡水的伙食让我难以忍受。十里外定滁交界处的岱山脚下,那儿是坦克部队驻地,有个同学在此当炊事员,想到他,就仿佛嗅到香喷喷的红烧肉。我费劲地咽下口水,提着看青用的小竹竿开溜了。  天如人愿,晚餐时我撑下一大碗红烧肉,灌了两瓶啤酒,已有几分飘飘欲仙的感觉,但不影响赶路。临走时,炊事员找来个没盖的破书包,塞入四瓶捆好的啤酒。破包沉甸甸的背在肩上,一手还须揽着
我成家的时候,“文革”结束,国家已恢复了经济建设。那时百废待兴,市场上很难买到打家具的木料,我只好求助家里。家里东拼西凑,给我做了一个立柜、一个橱柜。家具运来后,我很高兴。可当我看到家具,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且不论家具样式和手艺平平,单说上面的毛病:立柜正面不是一整块板,是由两块五合板拼接而成,接缝清晰。橱柜门是用一块残破的五合板做的,留着残破的痕迹。这些毛病都在明面上,就像人脸上的疤痕,挡不住,
我17岁就上山下乡,去了江西鄱阳湖畔的鲤鱼洲,那时叫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一个在湖边围垦出来的荒洲。上海静安区、黄浦区的69届知青中,有2800人去了鲤鱼洲,1400名男生,1400名女生,仿佛配好对似的。这一大批上海女知青的到来,像是荒洲上飞来一大群花蝴蝶。  上海女知青爱干净到了极致。每天收工回来,一身泥一身臭汗,又累又饿,我们男知青的顺序是吃饭、洗脸洗脚、休息。上海女知青的顺序是:清洗自己,
偏方治病,民间最流行。偏方所用药材,油盐酱醋茶,童尿蛋壳豆腐渣,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话说,我有一位乡祖,年轻时随父亲远赴口外(现在的张家口靠近内蒙一带)学做皮毛生意。乡祖性子野,又是初次远行,不愿受约束,问明前途路径,撇下大队人马,一骑先行而去。刚至晋北大同,身体便不适起来。先是额头冒虚汗,继而又浑身打寒战,接着肚腹一阵绞痛,一阵内急……如是一而再、再而三站起蹲下。  乡祖挣扎着赶到父亲指定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父亲在呼和浩特市制药厂设备科工作,由于工作需要经常要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工业发达的城市出差。父亲每次从外地回家,我们兄妹几个都要去接站。每每看到身体健壮的父亲所带的行李是下车人流中最多的,我们都十分自豪。  当时还没有带轮子的行李箱,车站也没有电梯,行李全凭手提肩扛,因此出门行李多是很受累的事。父亲的行李中有一部分是公家的东西。由于当时还没有快递,铁路托运时间长,厂里的制药设备
问起儿  问起儿这个规矩,古已有之,古人叫“问寝”。寝,就是睡觉的意思;起儿,是早晨起来的意思。两者音近义同,即晚辈早晨起来,向长辈问安。  老北京人一般都是长辈和晚辈住在一起,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但长辈和晚辈是分着住的。  由于长辈上了年纪,特别是身子骨儿有毛病的,夜里睡觉容易发生意外。所以,当晚辈的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长辈住的屋里问起儿。  问起儿有两层意思:一是晚辈对长辈的敬重,早起问安
山东济南地处南北中枢,舟车便利,四方辐辏。过去,慕名而来的外埠艺人,在街头打个场子,抱拳肃立,喊上一句“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之类的江湖术语,好客的济南人总是报以掌声,围上前来欣赏一番。老济南时常见耍猴的,打把式卖艺的,拉洋片的,卖布头儿的,砸牛骨头数来宝的等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大观园、西市场、洪家楼附近,曾出现过河南江湖艺人的《老来难》唱摊儿。摊前悬挂一块白布,密密麻麻地写着《老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