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持续移动性的城市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公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城市交通系统评估侧重道路网评价、人行可达性考虑不足等问题,基于可持续移动性城市发展理念,利用德尔菲法、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建立由可达性、高效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友好性等5个一级指标及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可持续移动性城市交通运行指标体系,基于最大化效用函数,利用AHP-变异系数双层集成赋权模型确定各级指标权重,以重庆、成都、北京等大型城市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1)基于AHP-变异系数双层模型相对误差仅3.1%,较单一AHP、变异系数法有较大提升,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2)重庆市在安全性和高效性方面与国内集合体城市基本持平,但受山地城市影响,在可达性、舒适性及友好性等3个方面得分较低,其中可达性、舒适性与成都、北京等非山地城市差距较大.
其他文献
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一座3联(12跨)不等墩高连续梁桥,对比了高性能板式减震橡胶支座隔震体系和传统板式橡胶支座隔震体系下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墩底弯矩、支座位移、支座竖向承载性能和支座复位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板式橡胶支座,高性能板式减震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稍有延长、墩底弯矩能需比更大、支座位移响应相差不大,高性能板式减震橡胶支座更能满足抗震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3S技术、移动数据终端等前沿科学技术在风景园林行业中应用逐渐广泛,构建城市智慧绿道系统已成为趋势.分析了城市绿道人工化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城市数字化应用体系发展的需要,并总结了智慧绿道系统的运行流程、技术框架和应用范围;再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分析了智慧系统在绿道中的具体应用,进而探讨了该智慧绿道系统运行的可行性.旨在通过研究智慧绿道系统的技术框架来推动武汉市绿道网络体系的智慧化发展,同时对其他城市绿道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全域全要素空间治理要求,普通国省道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中比例较大且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其线性空间特征与其他空间存在复杂交互关系.传统普通国省道规划面临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的空间治理挑战,需要反思规划设计阶段的路径和技术要求,摆脱传统发展思路的“惯性”,强调空间的协调.通过对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要求的解析,归纳传统普通公路规划的不足,以南部县普通国省道国土空间控制规划为例,从建立符合功能需求的区域交通体系、空间集约利用及“一张图”管控、“三区三线”协调机制和构建技术管控平台等4个方面,探讨了普
智能网联车辆(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Vehicle,ICV)跟驰模型是研究ICV交通流特性的基础模型,针对ICV跟驰模型的建模及交通流特性开展研究.分析现有ICV跟驰模型存在的缺陷,考虑模型结构简洁且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的特性,提出新的ICV跟驰模型.理论推导本文ICV跟驰模型以及原跟驰模型的基本图函数关系式,对比分析通行能力的影响,考虑周期性边界条件,设计数值仿真实验,仿真分析ICV的混入对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ICV跟驰模型能够克服原模型通行能力受恒定
运营中的公铁两用桥梁由于受到交通振动荷载的影响,极易产生疲劳失稳,故有效的桥梁健康状态力学评估模型的确定至关重要.以结构固有频率和动力响应作为目标函数,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优化设计模块,通过最优效率算法反复迭代,确定实际结构与模型动力特性差异最小时对应参数.结果 表明:修正后的板桁结合连续梁桥有限元计算模型,可用于桥梁健康状态力学评估检算,该模型可有效模拟结构扰度响应量,其最大误差仅为8%.研究成果可为依托工程和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针对公路枢纽城市载体竞争力评价过程存在依赖反馈性和模糊随机性等问题,以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工程建设条件、可持续发展条件和运营条件等4个角度建立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ANP--可拓云综合模型进行公路枢纽城市载体竞争力评价.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各项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可拓云模型计算待评价物元与标准正态云模型之间的云关联度,根据指标权重和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竞争力评价等级,应用置信度因子检验结果的可信程度.以新疆重要公路枢纽县市为例进行模型的应用,根据模型竞争力评价等级结果给出改善竞争力等级水平的
G242公路黔东南段为贵州省典型的山区国省干线公路,开展绿色公路创建工作对普通国省道绿色公路理念的贯彻和绿色技术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按照绿色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在研究分析改扩建项目的 突出特点与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的 建设思路和目标,然后梳理了绿色公路的建设实践与成效.最后总结归纳了G242改扩建工程黔东南段的建设经验,可以为行业其他国省道绿色公路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碳排放,对高速公路与铁路适运货物进行研究.基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调查数据和主动调查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与改进的K-prototypes聚类算法(DAC KP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收集到的高速公路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得到相应的基于指标权重的聚类模型,得出聚类结果分为3种Cluster.对于部分货物由高速公路改为铁路运输更加适合,减少碳排放29.871%,为下一步运输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在解析上海市现状干线公路网与城市发展融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网融合发展普遍存在的差异,结合城镇一体化发展需求,对路网规划、道路分级、设计方法、建设管理、养护管理等5个领域进行融合方法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与建议,对推动上海市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与交通一体化,为类似城市两网融合系统规划、道路设计及管养工作者提供参考.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栅格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在运用通达性、可达性等指标对长江经济带交通改善状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交通发展变化热点空间特征进行识别和探讨.结果 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的通达性与可达性均获得明显提升,但上下游仍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通达性与可达性除呈现从下游向上游逐层递减的扇形层次空间格局外,还呈现以中心省会城市向四周递减的圈层空间结构;交通干线沿线的通达性和可达性较优,平原通达性和可达性明显优于盆地、山地;在高速公路引导下,交通变化下的新交通核心城市涌现,云南、四川出现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