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情感 想象词境 升华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chu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 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 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解题
  1. 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了解词牌,了解作者
  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
  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
  3.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
  (一)行走词间,品味情感
  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1.上片:伤离别——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
  (1)我们先看词人送别友人的这段路程。大胆想象一下,一路上他们都可能看到什么风光?
  (2)是的,沿途一定会有很多的景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取了山和水来写呢?除了山、水,还写到了什么?
  (3)你发现作者又是怎么写这山、水的呢?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呢?
  (4)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5)仔细想一想这句:“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里的两个动词“横”和“聚”的用法有什么精妙之处?
  (6)原本呢,水也好,山也好,都是没有感情的一种存在。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都变成了一种有情之物。这山水就是那个美人,她不仅眼睛含情脉脉、柔情似水,而且还眉头紧锁。为什么会眉头紧锁,而不是眉开眼笑呢?
  (7)你觉得这个美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美人吗?为什么?
  (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9) 这里的“眉眼盈盈”与前面写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联系吗?
  (10)结合前面的“眉”、“眼”两句,想一想:这个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 在朗读中体会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2. 祝友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转折的直接抒发。
  (1)我们来读一读下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依然这么的愁苦、伤感吗?
  (2)你从“才始送春归”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3)春天的归去给人一种光阴流逝不再来的伤感,而偏偏这时“又送君归去”。这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
  (4)你觉得作者用两个“送”字有什么好处呢?
  (5)除了这两个“送”字,还有两个……
  (6)两个“归”,分别是谁归呢?
  (7) 这份离愁,因伤春再加离别而更加让人“销魂”。那么,接下来作者是描写他的痛苦离情吗,还是别的什么呢?既然阻挡不住友人离去的脚步,既然离别已是改变不了的现实,词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8)从这两句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体会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9) 这里“千万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10)想象一下,鲍浩然回到家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评析:上片,作者的情感是隐藏的,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下片,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抒发心中的感情。伤春却逢伤别,愁苦压在作者的心头。但作者却祝福友人、祝愿友人与春住!让学生从一些重点词语中去体悟这种不吐不快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在朗读中抒发这种情感。】
  (二)走近作者,想象词镜
  1. 有时,我们形容一件美术作品,或者一个优美的风景胜地,会用“如诗如画”、“如临其境”来形容。那么,我们现在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随着作者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看看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卷,什么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有一种“如诗如画”、“如临其境”的感觉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在脑海中勾勒这幅图画吧。在前两句中,你要随着作者去送友人了,你这时就是作者,这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默读:“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你想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3. 我们再来描绘下片的场景和画面。听完刚刚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还原情境,两人配合,一人读,一人回答;然后,两人交换角色。
  4.春去时分,偏逢与友人离别,这真是愁煞人呀!无论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伤感与惆怅,友人都是要走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离别,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别呢?是泪流满面呢,还是痛苦万分?还是其他的什么样呢? 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别吧,把你的话说给你的朋友听。
  然后互换角色说一说。
  【评析: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作者与友人的道别场面与情感。】
  (三)走出文字,升华感悟
  1. 体会词的情感。
  (1)友人要离别,已是事实。不舍、难过、伤感、愁苦,都是正常的情感流露。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朋友还是得走。假如你的朋友也要离开你,你会怎么办?只是啼哭吗?还是……
  学生自由说。
  (2)是的,是朋友,就祝福他吧,无论他将要去哪里。祝福他拥有美好的生活、幸福快乐!现在,如果你的朋友去国外读书了,你们会用哪些方式交流呢?
  (3)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离别,而是失败、挫折呢,你会怎么办?
  【评析:学生联系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现,感悟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学会面对现实,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达地对待失败与挫折,要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体会词的艺术特色。
  送别,如爱情一样,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的送别诗词有很多,如我们开课之初回忆的那样,写法各异。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豪放,有的忧愁,有的豁达。
  (1)今天学的这首送别词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与独到之处呢?
  (2)刚才我们说了那些送别诗的风格、特点,也归纳了这首送别词的特色。虽然手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词以及所有作品,能够打动人之所在。你们发现是什么了吗?
  (3)从送别诗、送别词特色的品味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评析:将原来所学的诗歌和这首词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借景抒情、构思精巧、比喻别致、语言风趣俏皮的特点。】
  三、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绘制一幅或多幅图画,描绘你脑海中的送别图。
  3. 推荐阅读。
  老师推荐几首相同词牌的词,同学们课下阅读。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表达的内容、方法一样吗,然后总结一下。(课件出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 ·咏梅》;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借 景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抒 情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词语的体悟与品析必须紧扣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具象思维,明晰核心词语的内在质感;进行想象拓展,体验核心词语的独特美感;进行多维揣摩,开掘核心词语的丰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词语教学 词语内蕴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是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展示教材的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其领略文学作品的精妙,获得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进入情境,展现美  课前,我播放有关夕阳的课件,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了解细节描写,知道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感知“爱如茉莉”  1.(幻灯出示图片)还记得星期天布置大家的作业吗?通过观察、品尝,你能描述一下茉莉花给你的感受吗?(小、白、纯、香、甜)至
写作是最具有个性,也最富有情感的行为。作文的个性化保证了作文得以充分展现个性,尽显生命的风采,使习作者因此体会到自身的透明度,从而获得自我尊严,感受到成长的愉悦和尽兴的快慰。《语文课程标准》无论从第一学段的“写话”,还是第二、第三学段的“习作”的论述中,都透射出以写作活动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发展的要求。但是现阶段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最广阔的天地,最能体现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作文教学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翻阅
生活味,顾名思义,以生活为轴心而孕育出的品位和感悟。生活味母语教学便是营造母语运用氛围,在课堂中引进生活元素,激发符合学生童心的最真切、最强烈的生活感知能动性,取知识于生活,用知识于社会生活的一种童心教学模式。  一、 生活味——母语的生命之源  母语因生活需要而生,也因生活得到延续和发展。在发展中,祖先们通过对生活中实物的描绘,实现了传达信息的生活目的。在执教苏教版第三册语文《荷叶圆圆》时,我引
[摘 要]叙事性说理文的突出特点是在完整、感性的叙事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发人深省的哲理。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推敲;要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体验课堂情趣。这样使学生既明理又得言,实现叙事说理文本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教学策略 说理文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处于重要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先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完整的一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完整性和美感。在此情况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所以,阅读教学应把关注点从阅读客体(文章)向阅读主体(学生)转移,重视阅读主体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致,让他们独立
[摘 要]地方元素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元素独特的历史、地理、语言、饮食、建筑等文化,合理开发、运用,为学生提供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删繁就简,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充分挖掘语文元素;拓展延伸,形成系列课程资源。  [关键词]地方元素 语文课程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必须革新观念,转变思想,改进教法,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结合学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的措施,实现高效教学。  一、结合学情,丰富写作素材  小学生思想单纯,生活简单,作文靠的是参考、模仿和想象。脱离了这些,他们就没什么可写了。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转变思想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教学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