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词语樊篱,直砥词语内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l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语的体悟与品析必须紧扣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具象思维,明晰核心词语的内在质感;进行想象拓展,体验核心词语的独特美感;进行多维揣摩,开掘核心词语的丰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词语教学 词语内蕴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这不仅仅是因为词语是基本的语言单位,更因为其是链接汉字与句段篇章的媒介。很多词语看似貌不惊人,但如果放置在相应的情境之中,就会闪耀出动人的情韵与光辉。因此,词语的体悟与品析必须紧扣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
  一、具象思维,明晰核心词语的内在质感
  词语的感知需要建立在情境唤醒的基础上,教师要借助自身教学语言、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综合手段,将文本中所蕴含的情境开掘出来,引领学生将身心意识全部浸润其中,主动去体悟意境所呈现的效果,借此深入、立体化地感知词语的内在意蕴。
  如在经典童诗《秋天》一文中,诗人王宜振运用了“井井有条”这个成语来表达秋天庄稼成熟之际的田野状态。运用这个词语以形容秋天庄稼的错落有致,对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秋天庄稼绚丽多彩、整齐有致的画面。学生豁然开朗,纷纷意识到诗歌中的“井井有条”一词展现了一幅层次清晰分明、色彩绚丽明艳的画面,就好像是被柔美的秋天梳理过一般。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死扣字面含义感知词语的大意,而是引领学生将自身的原始经验与多媒体课件的整体画面整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形象化地感知了画面,更将词语所承载的价值意蕴展现出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想象拓展,体验核心词语的独特美感
  文本语言原本就是一组僵硬枯燥的文字符号,如果缺失了读者的联想,这些承载价值意蕴的文本语言就失去了其可感的生命活力。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生硬枯燥的符号转化为可感的画面。这样,展现在学生思维意识中的就不再是孤零零词语符号,而是一幅幅亲切可感的鲜活图片,更是令所有读者都神往的内在意境了。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描写《草原》一文中的景色时,连续运用了“翠色欲流”“流入云际”两个动态感十足的词语。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提出了这样的疑惑:“绿色为什么能够移动呢?而且还能流动到天的尽头?”显然,要解决学生这一困惑,仅仅进行词语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联想拓展:我们眼中所看到的草原整个都被绿色所覆盖。忽然,一阵风儿吹来,所有绿色的植物都随风摇摆。这样的景象就如同一阵波涛,不断地涌向远方,一直延伸到天空交接之处。
  正是在这种主体性联想过程中,学生所感知的已不仅仅是词语的表面大意,词语中的“欲流”“流入”等动态感也逐渐展现了出来,词语所表达的意境之美也就完全镌刻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了。
  三、多维揣摩,开掘核心词语的丰富内涵
  很多经典文本中的词语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奇崛无比。学生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往往无法感知这些词语所承载的价值意蕴以及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此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学价值,引领学生尝试着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对这些词语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从而形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教学效果。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其经典文本《珍珠鸟》一文中,着一“探”字来展现小珍珠鸟天真可爱的个性,展现了冯骥才作为一名大家在遣词造句中的深厚功底。教师引领学生以想象的方式揣摩小珍珠鸟在“探”时的具体状态,然后适时引领学生对小珍珠鸟的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进行补充,最后引导学生在角色互换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全方位地感知与揣摩,从而丰富了学生对“探”字的内在体悟。有的学生从动作入手,认为“探”的过程是缓慢的,小珍珠鸟的头在伸出来之后,还东张西望,窥探着这个对于它而言非常陌生的世界;有的学生从小珍珠鸟的神态入手,想象它的眼睛微闭,黑黑的眼眸转来转去;有的学生从内心活动入手,以小珍珠鸟的视角展开想象:“原来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好神奇啊!”……
  纵观整个过程,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对文本中的核心词语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与体验,开掘出丰富的价值意蕴,有效拓展与补充了词语的内涵,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应紧扣词语展开教学,引领学生在细心品味、深入感知的过程中,探寻、开掘出词语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表达效益的真实体悟,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对作文感兴趣。兴趣需要用心培养,培养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确定好内容。我有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试行了两轮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所教学生已有二十多篇习作在多种刊物发表。我对写作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即化繁为简,合理运用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抓住时机合理地模仿、迁移、创新,使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读说结合,模仿——铺好写作的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果学生的
苏教版国标本《掌声》一课,有着丰富的表达资源,情感浓厚,以主人公小英的感情从自卑到感激到最终鼓起生活的勇气的变化为主线贯穿文本。而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随着小英的情感变化,学生也必然生出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深刻地领悟到“掌声”的内涵。此时,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以此来反馈学生对“掌声”的领悟情况。 笔者以为,在文本研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借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论何种体裁的课文,都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说明文语用目标的实现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初读课文,感知表达方法;细读课文,品味运用语言;总结文本,学习语言运用。  [关键词]说明文 课堂教学 语用目标 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74  《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面对新课程,我们应如何在阅读课堂中彰显阅读指导的活性呢?下面我以《第一朵杏花》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教学过程]  一、名言激趣,确立目标  1.背名言。  2.补充名言,引导质疑。  师:大家知道的名言真多,今天我再送大家一句名言: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
最近,我应邀参加市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本课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笔者从关注阅读教学的对话主体这一角度入手,研究课文。初次备课,研读教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基于此,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自主朗读、推敲语言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  这一次的教学
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几乎都在国家层面,从时代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美国的“阅读优先运动”,芬兰的“学生阅读工程建设”以及日本“儿童阅读日”等。同样,我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学者,都为此不懈努力。如朱永新教授倡导的“书香校园”构建等。但小学低段儿童还处于思维发展和阅读能力建构的起步阶段,缺乏自身独立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的能力。因此,对这个特殊群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短小简约,文笔清新,情感率真,堪为白话美文的典范。细读之下,便感觉到另一种浓浓的味道,那就是儿童的趣味。无论是思维方式和情韵,还是结构和语言,都透出浓浓的儿童趣味。  一、以儿童之眼观荷  1.简单本真的思维方式  文章一开头就说“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儿童那种急切的心情浓缩在“赶紧”和“跑”两个词上,孩子的那种活泼、兴奋的神态如在眼前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他们不容易理解文本的意涵,这是客观原因;教师的引导不到位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障碍,体验到古典诗词当中的悠远神韵,走进诗情画意之中呢?笔者现根据《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氛围,定下感情基调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一节课的开始就好比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