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童趣 缘自童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_gz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短小简约,文笔清新,情感率真,堪为白话美文的典范。细读之下,便感觉到另一种浓浓的味道,那就是儿童的趣味。无论是思维方式和情韵,还是结构和语言,都透出浓浓的儿童趣味。
  一、以儿童之眼观荷
  1.简单本真的思维方式
  文章一开头就说“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儿童那种急切的心情浓缩在“赶紧”和“跑”两个词上,孩子的那种活泼、兴奋的神态如在眼前。这样的表达突显出儿童简单而率真的思维方式。“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这就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儿童总是把周围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思想感情的活物。
  2.一派天籁的语言趣味
  第二段写荷叶,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说实在的,这个比喻除了“像”之外,谈不上什么美感,甚至“俗”得像大白话,但这样的比喻就是儿童喜欢用的。“小时不识月,呼作大圆盘”,自古如此,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如果是成人写作,可能会下意识地避免用这样浅显而缺乏美感的比喻。“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有的才展开两三片儿。有的花瓣儿开全都展开了”这样简单朴实的语言,没有任何的雕饰,纯粹的白描写法,一派天籁的儿童语言趣味。同样是写荷花,如果是成人写作,我们读到的是“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虽然也是白话美文,但其语言趣味是迥异的。
  3.充满童趣的情感想象
  第四段“我”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这样的想象有别于杨朔散文“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的伪抒情,它没有任何滑稽可笑的嫌疑;相反,这样的想象透出一种纯真的气息,有着庄周梦蝶般的天真的旨趣。这种旨趣跟全文的儿童趣味是完全相一致的。
  二、适合儿童习作的“范本”
  简洁的构思、白描的语言,浓浓的儿童情趣,作者以儿童之眼观“荷”,笔下之“荷”即染上了浓浓的儿童情趣和色彩。正因如此,这还是一个非常适合儿童学习写作的“范本”。
  从结构来看,文章开头要言不烦,闻香而寻池,直接入题;写荷叶、荷花先叙其多,后述其态,语言简单朴素;最后写因观荷而引发的美好想象,由实而虚,虚实相得益彰,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由起因到所见,由所见到所思,流线型的构思,干净而简洁,没有任何枝蔓,十分适合小学生学习和模仿。小学生的游记,往往存在入题太慢,只写所见不写所思所感,写所见如同记流水账等问题。而叶老的这篇文章,可以说就是针对这些“病症”的特效药。
  三、一点斟酌与思考
  仔细品读,发现文中亦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如第一段里“我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跑去”,窃以为“清香”后面可能用逗号更合适。笔者找出叶老的原文,发现原文中“清香”后面用的就是逗号。因为这两个小句子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闻到一阵清香”直接引出“往荷花池边跑去”。第二段里连续出现了三个“有的”开头的句子,这三个句子是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分述,是铺排荷花盛开的状态。因此,“冒出来”之后改为冒号,后面的两个句号改为分号,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个句群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文在选入教材时作了较大的删改。原文736字,删改后351字,整整少了385字,也就是说删掉了差不多一半。原文中言及“齐白石老先生画中的荷花”部分删去了,由观荷时的“物我合一”而联想到观“牵牛花”“金鱼”时的“物我合一”则整段删去了。两相比较,叶老的原文更像小品文,自然而随性,天马行空,来去飘忽。作者以绝对自由的心性去体悟人间万象、自然物性,并由此体察自我的生命存在,呈现出一种自由言说的广阔心灵空间。但这样的文章并不适合小学生读,而经编者删改后的构思更加简洁,不枝不蔓,语言也更加简约,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荷花”上,而且更富有童趣。
  鉴于以上解读,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指导学生体验语言的儿童情趣;三是学习文章的写法,特别是“有的……有的……有的”的描写手法,由“所见”而至“所感”的简洁而丰富的构思布局。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鉴于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  那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经验并利用学生的经验,为课堂的教与学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呢?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面对不同文本时
目前,作文教学遭遇边缘化危机,考试作文、模式作文、网络作文等一直占据主流的位置。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没有隐退,表现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习作成绩,强行剥离小学习作,一味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要求和方式进行训练,致使小学生习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用我手写别人的话”、“儿童八股文”等现象。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是坚持应试的习作教学,追求成绩,无视孩子的天性,还是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
《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对作文感兴趣。兴趣需要用心培养,培养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确定好内容。我有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试行了两轮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所教学生已有二十多篇习作在多种刊物发表。我对写作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即化繁为简,合理运用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抓住时机合理地模仿、迁移、创新,使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读说结合,模仿——铺好写作的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果学生的
苏教版国标本《掌声》一课,有着丰富的表达资源,情感浓厚,以主人公小英的感情从自卑到感激到最终鼓起生活的勇气的变化为主线贯穿文本。而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随着小英的情感变化,学生也必然生出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深刻地领悟到“掌声”的内涵。此时,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以此来反馈学生对“掌声”的领悟情况。 笔者以为,在文本研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借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论何种体裁的课文,都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说明文语用目标的实现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初读课文,感知表达方法;细读课文,品味运用语言;总结文本,学习语言运用。  [关键词]说明文 课堂教学 语用目标 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74  《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面对新课程,我们应如何在阅读课堂中彰显阅读指导的活性呢?下面我以《第一朵杏花》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教学过程]  一、名言激趣,确立目标  1.背名言。  2.补充名言,引导质疑。  师:大家知道的名言真多,今天我再送大家一句名言: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
最近,我应邀参加市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本课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笔者从关注阅读教学的对话主体这一角度入手,研究课文。初次备课,研读教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基于此,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自主朗读、推敲语言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  这一次的教学
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几乎都在国家层面,从时代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美国的“阅读优先运动”,芬兰的“学生阅读工程建设”以及日本“儿童阅读日”等。同样,我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学者,都为此不懈努力。如朱永新教授倡导的“书香校园”构建等。但小学低段儿童还处于思维发展和阅读能力建构的起步阶段,缺乏自身独立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的能力。因此,对这个特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