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七十寿辰“词寿序”及祝寿礼单(上)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hu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癸卯年七月初二日,即公历1963年8月2日,为吴湖帆七十大寿的日子。这位久负盛名的一代书画大师七秩寿辰是怎么过的?本文作者在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一册抄本中,意外发现了长久隐藏的几页手抄资料——吴湖帆七十寿辰“词寿序”及祝寿礼单。
  吴湖帆先生为人豪爽,平生好交友,或词酒唱酬,或交流藏品,或切磋画艺。晚年由于两度中风,精力大减,加上许多日子又是在医院度过,故友朋往来大大减少。不过,在他七十大寿这个特殊的日子,还是有58人前来祝贺。远在海外的张大干也寄来了他特意为吴湖帆七十寿辰创作的《荷花图》。这个生日应该说办得很隆重、很热闹。从礼单分析,来祝寿的朋友中,书画家(包括吴门弟子在内)占了绝大多数。亦有收藏家、篆刻家、文人、医生、亲戚等。在那个国内经济并不宽裕的年代,亲朋好友所送的礼品包括有蛋糕、茶叶、火腿以及吴湖帆喜欢的雪茄等,此外当然少不了字画、印章、书籍、诗文等文人物品。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窥那个时代文化人之间的交往,和生活风貌。
  
  一代国画大师吴湖帆(1894-1968)早年即负盛誉,有“南吴北张(大干)”之称。吴湖帆在绘画上的杰出成就众人皆知,而他擅写诗词,并且还印行过几本词集,恐怕就知者不多了。
  去年,我审阅《清代诗文集汇编》(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所收《愙斋文集》。该稿为清代吴大激撰,抄本,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当翻到最后几页时,发现所抄内容与吴氏文集无关:前两页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编审、著名词人吕贞白先生所撰《重订佞宋词痕序言》,后三页为生日礼单。我早就知道“佞宋词痕”是画家吴湖帆先生词集的名称,而吴大澂是吴湖帆的祖父,于是,我马上就联想到,这本《意斋文集》抄本很有可能是吴湖帆生前旧藏,因为最后还有空白页,所以才拿来抄了别的东西。
  《重订佞宋词痕序言》为毛笔抄录,共2页(4面),字迹稚拙,自非吕贞白或吴湖帆手笔。而生日礼单共有两份,均用钢笔抄录。第一份礼单共2页(4面,最后一面空白),稿纸框栏同前《愙斋文集》及吕氏《序言》,观其字迹,应为湖帆亲笔。礼单第三面有“33、吕贞白词寿序”。单单看“词寿序”,你会弄不明白到底指的是什么。吕序尾署“癸卯七月初二日”,公历为1963年8月2日,恰好是湖帆先生七十大寿的日子,而礼单中吕贞白所送之礼恰好又是“词寿序”,由此可以互证“词寿序”即《重订佞宋词痕序言》,而此礼单即为吴湖帆七十寿辰礼单无疑。显然,这里“词寿”与“寿词”是两个概念,“寿词”仅仅是指别人写给寿者的祝寿之词,如礼单第一面“12、瞿兑之寿词一首”;而“词寿”,在此有着特定的含义。吕序末尾有“词序君词,并为君寿,曷为《词寿图》以纪之”一语,“词序君词”应理解为给《重订佞宋词痕》写序。综上分析可知,所谓“词寿”,意即以重订、出版本人词集的方式来为自己祝寿。以什么方式来祝贺自己的寿辰,这最能体现主人的喜好。以词来祝寿,可见湖帆先生对词的热爱以及对自己所创作之词的珍视程度。
  第二份礼单亦为钢笔抄录,为另一人笔迹(或许是湖帆家人),所用稿纸也不同,可能是前面装订成册的稿纸已用完,只能用别的零纸写好后插入。因为这份礼单序码是另外从“1”起,送礼人又少,所以我一开始就产生疑惑,这是否是吴湖帆后来过小生日时的礼单?但仔细对比,我发现:此份礼单记录所送礼物以蛋糕为主,而第一份礼单记录送礼人虽多,却只有两人送蛋糕;而一个大生日很少有人送蛋糕,另一个小生日大家都来送蛋糕,这显然不合情理;接着,我又将第一份礼单中的送礼人与第二份礼单中的送礼人作比对,发现仅沈希圣一人重复,但所送之礼并不重复。由上基本可以推断第二份礼单应该是第一份礼单的补充,也就是说,它们同属于吴湖帆七十寿辰礼单。之所以抄录时序码会另起,可能是因为换了纸、抄写人也换了的缘故。至于沈希圣重复出现,可能是第一份礼单中少记了他送的一份礼物,故而再补记一下。
  吴湖帆七十寿辰词寿序(即吕贞白《重订佞宋词痕序言》)和两份祝寿礼单长久隐藏于抄本《愙斋文集》内,连专门研究吴湖帆的学者也无缘见到;因系首次披露于世,故有必要分别予以较周详的解说和考查。
  
  词寿序——吕贞白的《重订佞宋词痕序言》
  
  这里首先将该序言标点整理如下:
  重订佞宋词痕序言
  甲子岁,余年十八,在张季直师(按:即张謇)座上,见吴君翼燕(按:吴湖帆原名翼燕)家画幅。师曰:“君吴中少年,为愙斋公之孙,能传祖笔,今之王廉州也。”因默识之。越三年丁卯,余居上海,从夏吷庵(按:即夏敬观)丈游。时吷丈方鬻画,于当代画人极推崇君。始知翼燕为君之原名(原作“启”,笔误)。及再读君画,造诣之深,远过曩日所见者,钦服不已。庚午夏,与陈文仁先[——]、黄君公诸等过君嵩山寓居,纵观所藏弃法帖名画,始识面,遂订交。壬申、癸酉之间,朱丈疆村重举漚社词会,余与君均预焉。月集两次,君或至或不至,课题必应。余则偶作偶不作,无君之勤也。丁丑,日寇来侵,人事乖变。君闭门不出,鬻画自给。余奔走异地,不遑宁处。迨辛卯、壬辰之际,重返上海,汪翁旭初亦来相聚,与余论词为乐。君亦旭翁老友,遂时过从。(?)间不相往来者,盖十四五年矣。癸巳,君以新椠本《佞宋词痕》见贻。展卷读之,益佩才力之富。取法周柳,旁及苏辛,深入宋人堂庑。自此以后,往还无虚日。见必论词,一字不稍贷,四声不稍宽。虽严冬酷暑,未之或辍。或争论不相下,或苦思而后得,或偶得佳句,相与抚掌,极人生朋友遇合之至乐。经旬不见,必邮筒往来,不厌其烦,而所作日益富,宋人词调殆遍和之矣。今年君政七十,删定旧稿,并整饬十年来新作,重订《佞宋词痕》,厘为六集,嘱为弁言。余顾而笑曰:“自来词人画人例享大年。张子野、黄大痴皆寿登大耋。词人得词最多者辛稼轩,七百余阕;陈迦陵,一千七百余阕。以君之冲和素抱,是寿者徵,当年逾大耋,笑傲子野、大痴,得词之富,亦应远胜稼轩、迦陵,可操左券;吾侪论词之乐正无穷期。词序君词,并为君寿,曷为《词寿图》以纪之?君其欣然进一觞而命笔也。癸卯七月初二日弟吕贞白谨序。
  1932年,吴湖帆夫人潘静淑跟随著名词学家、词人吴梅学词,吴湖帆亦时向吴氏请益,遂渐渐对词发生了浓厚兴趣。据叶恭绰回忆,吴湖帆开始大量写词是在抗战时期(见叶恭绰《佞宋词痕》序),他“一生填过千余首词”(见吴元京《佞宋词痕》后记)。《佞宋词痕》是吴湖帆的词集名。“佞宋”,本为清乾隆时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的号,表示他偏爱宋版书,这里吴湖帆借用来表示自己对宋词的尊崇。早在1939年,吴湖帆四十六岁时,出版了《梅景书屋词集》,收录吴湖帆《佞宋集》二十八首、潘静淑《绿草集》一十三首,附集句三首。1948年,吴湖帆把自己集宋、金、元词而写成的集句词60首 编成《联珠集》出版。1953年,也就是吴湖帆六十岁那年,他请汪东(字旭初)从自己所写词稿中删选出约270首词,编为五卷,命名为《佞宋词痕》,以小楷工录,于1954年自费石印出版,印数大约不过百本,仅用来赠送亲友和同好。到了1963年,吴湖帆在七十岁时,又“删定旧稿,并整饬十年来新作,重订《佞宋词痕》,厘为六集”(见吕序),显然他已经完成了重订任务,然后才请吕贞白写序言。然而,《重订佞宋词痕》原稿却不知去向。上海书店于2002年出版了《佞宋词痕》(见附图),号称“全集”。前半部分五卷乃据原1954年印本影印,后半部分主要根据吴氏家藏遗稿影印。据吴湖帆之孙吴元京在《后记》中说:“根据爷爷遗留的稿件分析,全册应有九卷(按,此处作‘九卷’,与下文所述自相矛盾,应作“十卷”为宜),分成两本,第一本为一至五卷,此本词稿曾于1954年印制过;第二本应有六至十卷,并且目录也已基本编好,但是由于‘文革’,爷爷没能编完十卷(总共汇编了429篇词)[本文作者按:应为480余首],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其实,所谓的“应有六至十卷”,也只是推测而已。明确标有卷数的是六、七、八3卷,最后两卷只有集名,且这五卷有多处圈划修改,第七卷还有4首词只抄词牌和题目,后面空缺,可见是未完稿。在这吴氏家藏的“第二本”五卷词稿里,有明确纪年以及可考出年份的词有10余首,写作时间最晚的是1960年。最后一卷倒数第三篇《浣溪纱·庚子上巳用蜕园前韵》,庚子年即1960年。另外,第九卷第一首《沁园春·珠穆拉玛峰》也可以确定写于1960年,理由是:中国登山队于1960年5月成功登上珠穆拉玛峰,而吴湖帆此词正是为赞颂登山健儿而写。由上大致可以推断,这所谓十卷本“《佞宋词痕》全集”收录词作的时间下限为1960年,而吴湖帆于1968年去世,这最后八年不可能一首词都没有写。我推测,吴湖帆在1954年《佞宋词痕》出版后,原计划想要把此书继续编下去,所以才有这未完成的后五卷;由于种种原因,当他编到1960年时,又放弃了这种编法,不再继续编下去。吕《序》言吴湖帆七十岁时(1963)“删定旧稿,并整饬十年来新作,重订《佞宋词痕》,厘为六集”,这里“十年”指的是1954年至1963年,这个时段也已经超出吴氏家藏后五卷的时间范围(止于1960年)。再看“厘为六集”,“六集”恐非六卷。很有可能吴湖帆已另行选录、另予分类,归作六个小集,这就意味着吴湖帆在作重订时,1954年出版的前五卷《佞宋词痕》里的词也应被打乱而重新编选过,不可能完全照旧。吴湖帆七十岁时的重订本《佞宋词痕》不同于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之十卷本《佞宋词痕》的更为确凿的理由是:吕贞白撰《重订佞宋词痕序言》不见于十卷本。可见整理者也未见到吴湖帆重订本。综上所述,我确信一定另有吴湖帆已编选好的《重订佞宋词痕》存在。吴湖帆在七十寿辰到来时,原想和他六十寿辰时一样,以印行本人词集的方式来为自己祝贺生日。然而,当时的政治气候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样子。据戴小京著《吴湖帆传略》记载:早在1957年“反右”时期,有关领导找吴湖帆谈话,要求他把自己写的词作拿出来接受审查。吴湖帆一气之下,把近年来写的词稿等统统付之一炬(实际上烧掉的只是一部分)。在愈来愈严峻的形势下,吴湖帆出版词集的愿望自然再也无法实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假如《重订佞宋词痕》原稿尚留存于天壤间,那么,它终有一天会重现于世。《重订佞宋词痕》收词也只可能收到1963年为止,那么,从次年至1968年,也即吴湖帆71岁至辞世这五年内,也应有词作留下,只是目前我们也没能见到。上海图书馆藏有一封1964年友人从北京寄给吴湖帆的信,内容为:“秭园甲辰吟集冬季课题。词题: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颂词。调寄东风第一枝,一百字。调寄赞成功,六十二字。二,边和大捷。调寄摊破丑奴儿,六十字。诗题:一,赋得十月先开岭上梅。得先字,限五言八韵。二,西山探梅。不限体。三,北海菊花展览。不限体。秭园甲辰吟集启。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一日。通信处:北京市东城区煤渣胡同甲九号江宅。”写信人江氏是谁,不可考。当年,吴湖帆听到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心情十分激动和喜悦,还曾专门构思创作了一幅画(见附图)。有人约写颂词,想来他会积极响应,可惜也没见到他的这两首词。总之,吴湖帆先生1961年至1968年共八年间所创作的词均阙如,等待有心人去搜寻和发现。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重订佞宋词痕序言》的作者吕贞白先生。吕贞白(1907-1984),原名吕传元,字贞白,江西九江人。其父为清代进士。14岁随父寓居南通,拜末代状元张謇为师,学习诗词古文。成年后就职于上海税务署、上海交通银行。四十年代,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曾在华东文化部文物处、上海人民图书馆工作。1957年,调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后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古籍编辑室副主任、编审。晚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为青年教师讲课,并任研究生导师。他对古典诗词创作、版本目录均有精深的造诣。撰有《吕伯子词集》、《吕伯子诗集》等。我生也晚,1985年始入上海古籍出版社,故已来不及见到吕先生,因一位老编辑时常提及吕先生,我才了解到吕先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擅长写词;当时社里的几个年轻人还聆听过他讲授如何填词。
  画家吴湖帆与吕贞白的交往即缘于词。词在晚清民初呈再兴之势。结社填词始于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已蔚成风气,如北方有北京的聊园词社、趣园词社,天津的须社;南方有上海的沤社、午社、声社,南京的如社等等。每逢春秋佳日,或访胜寻幽,或听琴品茗,拈题限调,互为唱酬。吕氏序文云:“壬申、癸酉之间,朱丈疆村重举沤社词会,余与君均预焉。”可知,1932-1933年间,吴湖帆和吕贞白都参加过朱祖谋(号疆村)发起的沤社词会。当时社员还有冒广生(鹤亭)、夏敬观(剑丞)、林铁尊、潘飞声(兰史)、袁思亮(伯夔)、叶恭绰等。沤社每月集会两次,吴湖帆有时间就参加,即使有事不能到场,会上布置的词题他也一定会在家中完成。另据资料得知,1939-1942年,吴湖帆还参加过由夏敬观发起成立的专门研究词学的午社,冒广生、龙榆生、吕贞白、夏承焘等人都为社员,他们经常一起活动。吴湖帆对词的热情相当高。他有时还抄录自己的词作送人。据我所知,吴湖帆就曾把自己亲笔抄录的本人词作分别赠送给好友吕贞白和钱镜塘。吴湖帆还曾为词社成员作填词图等画作,由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上就刊登有吴湖帆的画作。吴湖帆虽然主业是绘画,却一辈子与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下期续刊祝寿礼单)
其他文献
嘉庆道光之际,是开启广东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大批收藏家的出现。一个地区出现拥有雄厚实力的收藏家,说明该地区的文化底蕴开始丰厚。这批收藏家中大部分为行商,而吴荣光则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人,他的出身是正途的科举而官至封疆大吏,所以在当时的收藏家中地位最高。有关吴荣光的研究,至今缺少专门的著述,其丰富的收藏也转瞬间风流一云散,以下仅记几则所见的文物,以供后之研究者略作谈助。    筠清馆
期刊
《五月江深图》文徵明 明代    (著录于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第八卷)  此图为纸本淡墨,通高255厘米,宽65厘米。为文徵明“嘉靖丙申”年(1536)所画,时年67岁。文徵明(1470-1559),字徵明,号衡山居士。苏州人,曾任翰林院待诏,故有称文待诏。习诗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画则师从沈周。画史尊为吴派宗师,为明四家、四才子之一。此画为文徵明少见的纯用淡墨细笔干皴之作,乃其细笔中的精品。
期刊
吴荣光(1773-1843)书法以对联居多,屏条次之,偶有作画,不甚精工,其于万机之暇,贬官之时,以消永日。  嘉庆九年岁次甲子三十二岁,“从大兴翁覃溪(方纲)先生讲金石考据之学”(语出自吴荣光手订年谱),即入翰林后从翁方纲研习吉金考据。2010年五月,北京泰和春拍有四屏书写吉金大篆者,题款年为戊辰(嘉庆十三年,36岁),落款小字草率,笔力稚嫩,像没有在书法方面下过苦功的人所为,此本应为后人临本,
期刊
顾麟士(1865-1930),字鹤逸、号西津、西津散人、西津渔父、鹤庐主人,室名鹤庐、海野堂、甄印阁。顾麟士为顾文彬之孙、顾承之子,著名书画家和藏书家,著有《过云楼续书画记》等。作为新一代的过云楼主人,其家收藏古今书画精品真迹甲于吴中,顾麟士继承祖业,家学精湛,山水画尤以临古为擅长,宗法清初四王(王时敏烟客、王鉴圆照、王翠石谷、王原祁麓台),故气韵深厚,笔致沈雄。顾麟士生于清末民国军阀混战之际,社
期刊
吴荣光既为书画鉴藏大家,又为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者,往往于拍卖场辄得善值。康有为曾评吴荣光书法云:“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又说“吾粤书家,吴(荣光)为深美,抗衡中原,实无多让”。能让自负的康有为予以如此高的评价,吴荣光书法水平到底如何呢?对于吴荣光书法的取法,当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其曾取法北碑。但是,通过详细考证研究,吴荣光似乎只把北碑当作赏玩及收藏的对象,而并没有籽其当
期刊
元代《花本选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记载:“内有九尾狐狸二头,日久年深,皆能变化,时常化作美妇人。”这种性别的定为,可能是因为狐狸的皮毛美丽,而且经常是穿戴在妇女身上的缘故。这种“狐狸化作美妇人”在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也重复提到:“内有九尾狐狸二头,日久年深,皆能变化,时常化作美妇人,遇着男子往来,诱之。”这里的狐狸,除了性别是女的外,还有一点是好色之意。  用狐狸表示好色是在明代以后盛行的。如明代
期刊
吴荣光依仗着雄厚的家族经济实力以及与文人官僚间鉴藏往来的便利渠道,积累起筠清馆丰富而高端的收藏,在岭南乃至全国的收藏界树立起一代书画鉴藏大家的位置。  吴荣光的鉴藏眼力,曾令刘墉、翁方纲等前辈大家为之“虚心下访”,他于古物聚散,信缘随缘,而绝不夺人所爱;作为一个正统文人,吴荣光的收藏取合紧守“正遭”,以文人书画谱系为主脉收藏,对“狂怪”风格的书画作品几乎不屑一顾,可谓清代中期古书画鉴藏界的典型人物
期刊
傅抱石的绘画自1949年之后在表现内容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变化之一就是以毛泽东诗意和毛泽东故乡作为绘画题材。其中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创作从195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而韶山题材则始于1959年6月,其时他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赴长沙,到韶山毛泽东故乡参观并以毛泽东故乡为题材进行山水画写生创作,从那时起一直到1965年,他创作了多幅韶山题材的作品,构成了建国之后他的山水画作品中“红色题材”的重要组成部份
期刊
时光荏苒,穿梭千年。2011年5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广州分部联袂《收藏·拍卖》杂志举办的“雕刻时光续写传奇——欧洲古董自鸣钟艺术赏鉴会”在私人银行所在的国际金融广场举行。工行私人银行被《欧洲货币》杂志授予2010年度“中国最佳私人银行”,而《收藏·拍卖》杂志亦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高端艺术生活杂志,此次活动可谓财富和艺术的融汇。活动当天,来自工行私人银行的贵宾们在青葱郁郁的午后时分,汇聚一堂
期刊
中国的儒家是轻视艺术的,孔子说:“吾不试,故艺。”意思是我不是被国家所重用,故学一点技艺,聊以糊口。他们又承认艺术是“小道”,而且说“虽小道必有可观”。但一见到技艺精湛的作品,又惊呼:“神乎技哉”,“技进乎道”。技艺精到一定程度,则近乎道,通乎神,那就不可小视了。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王公贵族们更是十分轻视画家的,但他们见到一些杰出的画家创作出“神乎技哉”的作品后,也不得不赞叹和推崇。但“神平技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