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阅读智慧,提高表达品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so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表达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种能力,也是语文素养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但很长一个阶段以来,高中学生的阅读品质和表达能力都不尽如人意。如何改变这样一种语文教学现状呢?一年来,我们在高一年级开展的“语文主题读写”的实践研究表明:有序开展“以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经,以人文主题为纬”的“主题读写”实践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主题读写”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智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品位,从而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生命内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主题读写”的前提:选定读写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教什么学什么”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了“教什么学什么”,才能考虑“怎么教怎么学”“练什么怎么练”。同样,语文“阅读与表达”首先要确定“读什么写什么”,即选定读写的内容,然后考虑“怎么读怎么写”。
  1.选编“语文主题读写”校本教材,确定读写内容
  目前的教材存在两大不足:一是适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阅读篇目量不足,一是“主题式”选文难以进行系统的阅读与表达尤其是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选择、调整和补充读写内容。为此,我们组织高一全体语文老师与学校骨干教师并聘请语文教学专家一起研讨,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阅读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选编“读与写”校本教材,按照“以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经,以人文主题为纬”的原则每学年选编五个专题。如高一年级,按照“阅读经典”“阅读写景诗文”“阅读叙事诗文”“阅读文化诗文”“阅读科学诗文”等阅读能力以及“学会表达”“学会写景”“学会叙事”“学会描写”“学会思维(联想与想象)”等语文表达能力,选编五个专题:“永恒的眷恋”“诗意地栖居”、“昨夜星辰”、“慢慢走,欣赏啊”、“撩起神秘的面纱”。每个专题分“必读”“选读”“交流与表达”三大部分内容,同时附有荐读内容(图书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其他文艺作品推荐)。选文要求经典与时文结合,文与诗结合,现代文与文言文结合;讲究适宜性即适合专题阅读与表达目标,适合学生阶段需要,讲究可读性,即有趣味,语言生动。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阅读内容,充实了表达过程,为“语文主题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苏教版必修教材与主题读写教材有机结合
  正确处理“主题读写”校本教材与苏教版必修教材是我们实施“主题读写”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在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了“苏教版必修教材为主导,主题读写校本教材为拓展”的原则,按照“语文读写能力”把苏教版必修教材和主题读写校本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在同一语文能力和主题下,合理选用两本教材的篇目。一般先选用苏教版教材相关篇目作为先导进行“精读”教学,再以主题读写校本教材“必读”篇目为“精读”拓展,以其“选读”篇目为自主“泛读”。这样,既发挥教材的优势,又利用校本教材的丰富内容;既有效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又受到专题内容的熏陶。
  二、语文主题读写主要实践活动:设计并实施三种课型
  解决了“读什么写什么”的问题,就得研究“怎么读怎么写”的问题。实践表明,设计并有效实施三种课型是解决“怎么读怎么写”的重要措施。
  1.讲读课 以“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为重点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积极性,营造有效教学课堂,激发学生阅读智慧,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每个专题从苏教版必修教材和主题读写校本教材中选择3—4篇课文,精心设计“教学案”,精心上好每一课,并围绕重点目标进行适量的训练。
  2.泛读课 以“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涵、感受文本魅力、体会阅读快乐、享受阅读收获”为重点目标,充分发挥个体阅读、小组互动、班级交流的功能,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表达课 按照专题表达能力要求,以“运用阅读收获、熟悉表达要求、掌握表达方法、富有真情实感”为重点,发挥交流表达、书面表达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表达品位。根据每个专题的阅读要求,有意设计阅读过程中的“表达”训练;重视“泛读课”的交流过程,同时抓好书面稿与口头交流,课后做好交流书面稿的整理、修改和点评;根据专题“交流与表达”的要求,结合阅读篇目中的有关知识和语言,针对学生书面表达中的问题,精心选择或设计表达题目,设计好“表达课”的“教学案”,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效果和学生自我评改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语文主题读写的重要环节:拓展性语文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我们在整个年级开展与“主题读写教学”相应的语文活动,作为主题读写的重要环节。
  (1)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在主题读写中,学生仅仅通过阅读来积累生活、感悟生活、沉淀思想还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写作,写作能使阅读向纵深发展,能使学生个体进行更多的“悟”和“思”,用写来促进思考,用写来促进感悟,用写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这种与写作相伴随的阅读,才是深层次的阅读。
  泛读课上鼓励学生动笔写读书笔记,或写下课堂交流的内容,或在阅读文章旁边作批注,不作具体规定与要求,只是鼓励,最后通过展示、印发精彩批注等形式激励学生。
  充分用好“交流与表达”内容,进行规范的写作训练。例如第一学期,我们鼓励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及语言,或者是模仿文章结构,或者是模仿文章的语言写了以下内容:《收获》、《温暖》、《江南的冬景》、《最美是故园》等写景类散文和记叙类散文,并经过讲评、修改,将好文章编辑成集。
  (2)开展语文活动,提供展示舞台
  主题读写不能单纯停留在“读”和“写”两个方面,读写过程中,“听”和“说”也是很重要,“泛读课”的交流表达就是在“读”与“写”的基础上的“听”和“说”的展示。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我们在整个年级开展与“主题读写教学”相应的语文活动,作为主题读写的拓展。例如第一学期,举行了“青春颂歌——高一年级诗歌朗诵大赛”,学生参与的激情空前高涨,从班级选拔到年级比赛,学生的朗诵和欣赏诗词的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四、语文主题读写的体会与思考
  主题读写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与阅读智慧,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既包括对某篇经典文章的细致深入地分析(内容、语言、艺术手法),又包括对整个主题的所有文章相似主题的深入理解,以及在文章的思路、语言、手法上的不同的比较。系统有序的阅读,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与智慧,而且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主题读写提高了学生文化修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主题读写内容整合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多的是对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思想的内化和传承。正如德国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谈到阅读经典的意义时说的:“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在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经典使阅读者把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延续下去,使一个人文化修养得以提升。比如“昨夜星辰”这一专题,我们精读《药》、《这是你的战争》、《六国论》,泛读了《田单列传》、《西安这座城》、《甲申三百年祭》、《怀古诗二首》一组文章,学生体会到了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阶段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给学生思想上的震撼、思考是无限的。
  主题读写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无论平时课堂发言,还是活动中发言,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普遍显得规范、流畅,高中生发言与作文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逐步得到克服,作文优良率在逐步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智慧、阅读品质和表达能力表达品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语言能力逐渐提升的过程,是一个思想积累深化的过程,是一个精神长跑的过程。只要语文老师立足学情,明确目标,坚持研究,勇于实践,学生就能在有序有效的阅读与表达中厚积而薄发,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摘要】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要使学习跨越单纯学校教育的阶段,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习从单纯的求知谋生手段,发展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使“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成为每个人坚定不移的追求和信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时代发展及课程发展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终身学习时代要求    新课程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般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已经真真切切走到我们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
[摘要]本文以后人对苏轼《东栏梨花》一诗的争论为缘起,引发了对宋代诗词结构方式的深入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详细论述了事理在诗歌创作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诗 事理 理解    苏轼有一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徐州任知州时写给孙宗翰的。《宋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
【摘 要】课改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离不开一个公正准确的学生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就要重视学业又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和评价主体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 评价观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范文”就是典范的文本,即就是在同一类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如果我们举“其一”而能使学生“反三”,让学生“触”此“类”而能够“旁通”,那么,我们对“范文”的教学就达到了高效率,说明我们真正领悟了专家编辑“范文”的意图,实现了“范文”的价值。下面就《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为《杜甫诗三首》,第一首诗为
作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按实践论的观点,任何认识都来自实践。作文的材料,也就是对“生活的认识”,也必须来自实践,因此积累素材、扩大视野成为首要任务。在有效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做到扩大视野、做到有话可说呢?  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手勤  生活的宝藏是丰厚的,从生活中截取的材料是鲜活的,是富有蓬勃的生命力的,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自觉认真的观察,同时自身又由于年龄的问题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
语文教学向来是大家争论的问题,虽然根据以前存在的缺陷,实行了课程改革,这固然好,但为此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却也是事实。在不利因素存在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行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重之又重的问题。  一、教什么的问题  一般来说,不管什么科目都有其相应的教材,为此,习惯性的做法是依照教材指示去讲授课文,直到上完为止,这也是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行之有效且较普遍的做法。但假如课文太多,则不免有
黛玉是一个孤标傲世、任情任性、有着诗人灵魂的纯情少女,心幽而意雅,气高而才博。与群钗相比,宝钗有其姿而不得其幽,湘云有其俊而不得其韵,凤姐有其丽而不得其雅,探春有其香而不得其清,可卿有其媚而不得其娇,可谓“洵仙草以为前身,群芳所低首也。”她的这种风姿韵致,宛若清水芙蓉,卓立于百花丛中,蕴含着作者曹雪芹特有的审美意蕴——对性灵的尊崇。  明清时代,思想界和文坛兴起了性灵之风,性灵之人极力张扬个性,反
【摘 要】学生在学习鉴赏诗歌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无法体会诗歌的美妙。其实,诗歌的学习鉴赏,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定会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髓,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同时,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就诗歌学习鉴赏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进行简述。  【关键词】诗歌 鉴赏 方法 技巧  诗歌的鉴赏,应该是极具情味和趣味的,同学们可以听一听巴山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其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学生课外的独立阅读和模块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无法对接,引入“生本教育”这一理念,利用前置性作业,依靠合作性学习,引领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师积极引导,有效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生本教育 独立阅读能力 前置性作业 合作性学习 点拨提升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因此,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