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开发潜能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ink_x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改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素质教育离不开一个公正准确的学生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就要重视学业又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和评价主体方法的多样化;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 评价观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如何使课程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焕发生命活力的手段,促进发展而不是阻碍发展?诠释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联系我国以往基础教育的评价实践,就必须构建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
  一、课改目的是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提上日程。那么,什么是素养?简单的说,也可以理解为“素质”。当然,二者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新课改强调素养其实是想说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影响。“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便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那么,“语文素养”指什么?应包含哪些要素?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融合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要求。“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则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之中,体现在必修,选修课程标准之中。而语文素养的核心已经包含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中。
  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评价既要重视学业又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要促进学生的水平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重视评价的甄别,筛选功能”。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变成了影响学生发展的一种导向。评价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单一的评价认为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差就是差学生。这种评价方法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它的负作用太多。正如某些人说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在这种评价下,学习好的学生则被认为是完美的。而学习差的则被认为是一无是处。如果任其发展,这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都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也不可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新课程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提出了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评价内容不仅要涉及文化知识的掌握,还应涉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做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尊重个性并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要求。
  2.注重过程评价和评价主体方法的多样化。
  应试教育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很不科学。由于个体的差异,因此同样的努力结果常常不一定得到相同的结果。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个体。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同时过程评价认为,没尽力应该自责或受到批评,如果已经尽力了,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无须自责更不应该批评。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更多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承担起一种责任。同时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
  3.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所谓评价主体指对评价客体进行判断的个体或团体。需要评价信息的各方面人员邀请到评价中来,让他们提出更多的建议。同时这种评价是在协商的基础上完成的。长期以来,我国学生评价的主体是以他评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新课程倡导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人价值,重视民主。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可由学生和教师协商制定,双方认同后方可实施;同时,注重多渠道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即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这样,将评价活动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共同承担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的职责。
  三、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世界优秀的教育家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发展能使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有效生活的特征。布鲁姆指出: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尊重个体差异,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与背景,正确认识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发展特点,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
  必须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以改进学习计划。同时,评价的结果以科学性的展示给学生使其对自身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评价往往让学生有不安。这时,就需要将其表现得到确认,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功能和新的评价技术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新课程蓝图下,我们也应该使课程评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开发生命潜能,成为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安徽来安县半塔中学。
其他文献
有一次,我们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文本选用了女作家筱敏的名作《山峦》。这篇文章2006年被重庆市高考语文试卷用过。散文的背景是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主要描写的是那些毅然抛却一切到西伯利亚追随身为囚徒的丈夫的年轻妻子们。阅读问题三为:“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做这道题时首先应看到这
【摘 要】毛泽东于1961年12月,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受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启发,“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了同题材同词调而立意却相反的词作。他以陆游所不具备的昂扬格调和时代精神,诉诸优美的“梅花”物象以新意——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开放,迎春而不争春,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自强自豪的革命家形象,表现了崇高的领袖风范、坚强的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 奇
《归去来兮辞》是“隐逸诗人之宗”陶潜的传世名篇,不少人在解读诗人归隐心境时,走入了仰视文本的误区,肆意拔高、神化,作了“表现了陶潜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豪迈气概”,“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欣然归隐的主题”的解读。在这种盲目的跪拜式解读中,人物戴着“伟大”“崇高”的光环飘渺起来,幻化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遥不可及的圣人影像。如此解读势必影响读者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汇聚和融合,也终将让阅读课堂迷失为空中
【摘要】要想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充分开掘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体验生活、用心读书、训练思维即是这样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写作水平 体验生活 用心读书 训练思维    一、生活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力求写出富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
一、就地取材 多思善取  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多小说确实很少看到所谓的“高级词汇”。余华写作昭示中学生写作困境,我们可以理解,中学写作的
【摘要】立论是指在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观点,提出主张。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困境,笔者从阅读鲁迅的《立论》一文,引发了对该问题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关键词】鲁迅 立论 感受    所谓“立论”,就是确立论点,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
写作文应该真诚,这谁也不会否认。但是真诚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情,因为考试作文有个起码的要求——“思想健康”,否则就可能“很傻很天真”。那么,高中生的作文在“写真情”和“思想健康”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协调点呢?我以为,写真情时注意表达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清明节之前,我布置了个作文题“清明不休息”。题目刚介绍完,学生就一片嘘声,甚至有人起哄。我一看,就心里暗喜,题
【摘要】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要使学习跨越单纯学校教育的阶段,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习从单纯的求知谋生手段,发展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使“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成为每个人坚定不移的追求和信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时代发展及课程发展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终身学习时代要求    新课程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般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已经真真切切走到我们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
[摘要]本文以后人对苏轼《东栏梨花》一诗的争论为缘起,引发了对宋代诗词结构方式的深入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详细论述了事理在诗歌创作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诗 事理 理解    苏轼有一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诗是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四月到徐州任知州时写给孙宗翰的。《宋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