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悲剧 千古绝唱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eidafeife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和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4.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第四折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教师点拨: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生字词和有关元杂剧的知识
  三、朗读比赛,熟悉课文(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表演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戏,开展分角色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依据戏剧的易于朗诵与表演的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比赛,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并且加深对元杂剧特点的了解。
  四、品味鉴赏
  1.窦娥之美——赏析悲剧形象,感受悲剧魅力
  问题:你发现窦娥有哪些美的地方?她的哪些地方震撼你的心灵?(要求结合剧情圈点勾画,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了解其悲惨遭遇。)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1)正直善良,义重情深。对自己的亲人,窦娥异常温存,关心备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婆婆病了,她熬药送汤;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就赶紧阻拦衙役,情愿屈招药死“公公”;被押赴刑场时,她央求刽子手绕到后街去走,怕婆婆见了伤心;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
  (2)刚强自守,决不妥协。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的淫威欲招其父子入门时,窦娥坚决不从,毫不退让,反复劝告婆婆。说明窦娥有主见有立场,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倔强刚烈,顽强反抗。前往法场受刑时,她指斥天地鬼神,实际上是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责,对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来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临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说自己的冤屈。她至死也不放过张驴儿,变成鬼也要为自己鸣冤昭雪。
  (4)悲惨不幸。窦娥三岁失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十九岁丧夫,二十岁冤死刑场。窦娥的遭遇让人怜悯同情,唏嘘落泪。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个遭遇不幸但灵魂美好,心地高尚,令人敬佩的封建社会的下层妇女。这样一个可爱生命的毁灭实在可悲,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窦娥的悲剧引发人们深思,当时善恶、清浊与社会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了什么程度!
  2.窦娥之冤——探讨悲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
  问题: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明确:
  (1)高利贷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剧中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高利贷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泛滥和社会管理的失序。
  (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
  (3)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窦娥。
  (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高利贷、流氓地痞和贪官污吏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3.《窦娥冤》之美——赏析悲剧艺术,体会悲剧特色
  (1)理解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问题: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学生朗读“三桩誓愿”部分,讨论明确:
  ①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
  ③使作品既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教师总结:作者不甘心善良美好、正义合理的东西被无辜蹂躏,他要使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到昭雪,因此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吸取前代流传的有关传说加以改造创新,创造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浪漫主义情节,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众的意愿,使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2)品味本色自然的语言
  问题: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又具有艺术韵味。读第三折,选出你喜爱的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全班交流。
  (3)比较阅读
  问题: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变。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关汉卿原作是怎样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剧气氛的,并加深对原作中窦娥强烈斗争精神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黄克先生称道它“笔力苍劲,故事本色,鞭笞得力,悲愤酣畅,堪称元杂剧之极致”,所言极是。从窦娥的悲惨遭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丑恶,感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到了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六、布置作业
  上网搜集有关《窦娥冤》研究和演出的情况,以加深对这部戏剧的理解和体会。
  作者单位:甘肃靖远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先秦历史散文中,“武”是一个常用字,但好多注本对它的含义解释不确。“武”字的本义,首先是舞蹈的形象.以后才引申出军武、征伐之义,武德之义,“不武”即不合武德。  【关键词】先秦 武 武德     《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篇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人教必修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劝说,与晋文公共同围攻郑国的秦穆公毅然单方面与郑国私下讲和,撤兵回国。晋文
【摘 要】对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解读,在文学史界一直存在着许多分歧。本文借助细致的文本分析,对作品的深层内蕴作了深入的挖掘,从而认定该诗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赞歌。  【关键词】《长恨歌》 主题 爱情    自古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就一直存在着颇多的争议:有人认为,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有人认为,此诗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
有一次,我们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文本选用了女作家筱敏的名作《山峦》。这篇文章2006年被重庆市高考语文试卷用过。散文的背景是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主要描写的是那些毅然抛却一切到西伯利亚追随身为囚徒的丈夫的年轻妻子们。阅读问题三为:“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做这道题时首先应看到这
【摘 要】毛泽东于1961年12月,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受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启发,“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了同题材同词调而立意却相反的词作。他以陆游所不具备的昂扬格调和时代精神,诉诸优美的“梅花”物象以新意——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开放,迎春而不争春,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自强自豪的革命家形象,表现了崇高的领袖风范、坚强的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 奇
《归去来兮辞》是“隐逸诗人之宗”陶潜的传世名篇,不少人在解读诗人归隐心境时,走入了仰视文本的误区,肆意拔高、神化,作了“表现了陶潜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豪迈气概”,“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欣然归隐的主题”的解读。在这种盲目的跪拜式解读中,人物戴着“伟大”“崇高”的光环飘渺起来,幻化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遥不可及的圣人影像。如此解读势必影响读者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汇聚和融合,也终将让阅读课堂迷失为空中
【摘要】要想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充分开掘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体验生活、用心读书、训练思维即是这样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写作水平 体验生活 用心读书 训练思维    一、生活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力求写出富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
一、就地取材 多思善取  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多小说确实很少看到所谓的“高级词汇”。余华写作昭示中学生写作困境,我们可以理解,中学写作的
【摘要】立论是指在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观点,提出主张。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困境,笔者从阅读鲁迅的《立论》一文,引发了对该问题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关键词】鲁迅 立论 感受    所谓“立论”,就是确立论点,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
写作文应该真诚,这谁也不会否认。但是真诚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情,因为考试作文有个起码的要求——“思想健康”,否则就可能“很傻很天真”。那么,高中生的作文在“写真情”和“思想健康”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协调点呢?我以为,写真情时注意表达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清明节之前,我布置了个作文题“清明不休息”。题目刚介绍完,学生就一片嘘声,甚至有人起哄。我一看,就心里暗喜,题
【摘要】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要使学习跨越单纯学校教育的阶段,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习从单纯的求知谋生手段,发展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使“活到老,学到老”真正成为每个人坚定不移的追求和信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时代发展及课程发展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终身学习时代要求    新课程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般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已经真真切切走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