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内容以一种新的语文课程“秩序”——任务群呈现,要求我们从“整合”“实践”两个基本点把握“任务群”。“群”的大小是相对的,“项目”的多少是相对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意味着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发生不少变化。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设计意图;设计种类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正是以核心素养为纲,将语文活动、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语文课程内容体系。
一、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意图
课程内容以一种新的语文课程“秩序”——18个任务群呈现,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整合多种要素设计出语文活动的“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意图在于:第一,涵盖高中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所需要的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活动类型。第二,覆盖了历来语文课程通常所包含的口头和书面、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第三,着眼于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第四,任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在教科书和教师引领下自主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第五,任务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第六,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设计,组合成“群”,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种类
从“整合”“实践”两个基本点把握“任务群”,“群”的大小是相对的,“项目”的多少是相对的。可见,与可预见的“群”的类型如下:
1.課标确定的18个“学习任务群”
每个任务群都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个领域,有多少不一的项目构成,呈现格局不完全一样:整本书阅读;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为例,现实生活需要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需要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梳理脉络、撰写摘要,调派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深入文本,理解主题,追问人性。现以《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为例。
(1)第一周
第一,课下阅读。首先,整体阅读第1遍,弄清人物关系,理清脉络。接着,阅读一至二部相关图书,完成第一层级任务,题目任选其一,300-500字。题目如下:一是梳理三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写出《平凡世界》的故事梗概;二是你喜欢这部小说吗?请结合内容谈谈自己的初读印象。最后,画出人物关系简图,在班级微信平台展示,选取其他同学的作品写200字点评。助读文章: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第二,课堂支持。基于学生的初读印象进行导读课的教学设计。反馈学生初读印象,理清人物关系,进一步介绍作者、背景及小说的社会影响。第三,设计意图。从某种程度上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以及觉得路遥缺少才气而在情感上产生的疏离感,让学生从心理上走近作者、时代、农村、作品。
(2)第二周
第一,课下阅读。首先,整体阅读第1遍,选取喜欢的人物,梳理相关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接着,阅读二至三部相关图书,完成第二层级任务。两题任选其一,500-800字。题目如下:一是以书中的某一人物的身份,给另一人物写封短信;二是选取书中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写篇人物采访。最后,在微信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字,选取其他同学的作品写200字点评。助读文章:厚夫《路遥传》。第二,课堂支持。基于学生第二层级的作业反馈情况,就书中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你最喜欢、最不喜欢小说中的哪个形象?结合作品中该人物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谈谈理由。第三,设计意图。为后面深入地把握和分析形象做铺垫。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的基本方法。
(3)第三周
第一,课下阅读。首先,局部细读第2遍,能够评价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接着,细读相关章节,完成第三层级任务。两题任选其一,1000-1200字。题目如下:一是选取书中某个触动你的人物,以“我和某某做朋友”为题,写段文字;二是选取作品中的一个或一类形象,谈谈这类形象的特点及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最后,在微信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字,选取其他同学的作品写200字点评。第二,课堂支持。基于学生第三任务层级的作业反馈,引导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反映出的社会意义:任选一组形象、一个角度比较阅读,找出他们身上的异同点。第三,设计意图。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对不同人物态度,以及塑造这类形象的社会意义,同时,在讨论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4)第四周
第一,课下阅读。首先,局部细读第3遍,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接着,细读相关章节,自由结组完成第四层级任务:读书报告。题目任选其一,1500—2000字。题目如下:一是人物形象分析;二是主题分析;三是精彩章节赏析;四是艺术特色分析。最后,在微信平台展示本组的读书报告,选取其他小组的作品写200字的点评。助读作品: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二,课堂支持。基于学生在前三个任务层级的问题、收获和兴趣倾向,分四个小组展示读书报告。通过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形成评价结果。第三,设计意图。学生对作品的的关注点、兴趣点各不同,在交流中展示各自深入研读的一面,同时通过全班的交流,对小说各个方面的特点和价值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2.为落实18个“学习任务群”而建立的混合式项目群(单元群) 混合式项目群有明确的主题,有多个学习子项目,有选择呼应不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这个群旨在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呼应“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关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第一单元《学习与修身》为例。
(1)劝学/《荀子》师说/韩愈
(2)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拿来主义/鲁迅
(3)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王佐良
(4)古诗词诵读:鹤鸣/《诗经小雅》书院/刘过
3.为落实混合式项目群(单元群)而建立的组合群
组合群旨在落实单元群学习目标,是若干小项目中的一个,突出语文实践行为。以第一单元劝学/《荀子》师说/韩愈为例。
思考与探究:第一,画出《劝学》《师说》中直接论述“君子”“圣人”学习之道的语句,联系学过的《论语》内容,说说文中描述的善学者具备哪些特征。第二,“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术,细读《劝学》思考:一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多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其原句在《劝学》中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否再举出一个古今含义差别较大的成语?二是分析论述类文本中的比喻句,可从贴切性、新颖性、对观点支持的力度性等方面思考。从文章中选择一两组比喻句,理解其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三是先秦时的文章善用比喻。从你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印证这点。第三,论述类文本有比较明确的针对性,阅读《师说》,说说你的理解和判断。一是画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区分哪些观点是针对教师、哪些是针对学生说的;二是文中用了二十多个“师”字,有哪几种含义?说说你对本文题目《师说》的理解;三是《师说》在结尾点明“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参阅下面文字,分析韩愈写此文的意图。第四,韩愈主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朗读《师说》,完成下列任务。一是以第一段为例,分析句与句间的关系,感受文字的严谨与气势;二是以第二段为例,圈画语气词,体会韩愈作此文的心情;三是结合学过的《马说》等,说说你对“气盛”则“言宜”的理解。第五,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韩愈强调“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千多年以后,“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被大众接受。查阅相关资料,从时代特点、学习目的、学习途径等角度分析异同,写段200字左右的文字。第六,文言积累。一是文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如《劝学》中“劝”“绝”“徦”,《师说》中“说”“相”“传”等。结合这两篇文章和你的积累,整理这些词语的意思;二是背诵这两篇文章。
4.基于单个学习载体(文本)建立的拓展群
拓展群旨在落实单元群学习目标,是若干小项目中的一个,突出语文实践行为。以小说《祝福》为例,安排拓展式学习任务群。
探究活动一:鲁迅小说我来评
我们现在读鲁迅小说,一定有我们现在的体验,有我们现在的发现,我们可以就鲁迅小说进行一番我们的评说。请同学们按下面“活动建议”要求,完成“鲁迅小说我来评”学习活动。第一,尽量多阅读鲁迅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药》《示众》《在酒楼上》等。第二,确定自己的某个“研究点”。第三,围绕“研究点”再读若干小说,找出与“研究点”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通过不同途径查阅资料,看看别人怎么说。第四,“研究点”相同或同类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丰富自己的想法形成结论。第五,写篇短评全班交流。班级办一期专栏或编辑一本专集,展示成果。
探究活动二:研读“看客”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在咸亨酒店围观孔已己,在魯镇围观祥林嫂……他们身份各异,但都表现出“国民性”。看客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看客?作者塑造看客的目的是什么?请阅读鲁迅相关小说,围绕上述问题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第一,重点阅读《孔乙已》《祝福》《药》《示众》看看是如何描写看客的。第二,阅读鲁迅的《<呐喊>自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文章;网上输入关键词“看客形象分析”搜索查阅资料,看看别人如何分析看客。第三,确定一个研究点,或分析看客形象,或分析看客产生的原因,或分析塑造看客形象的意义……整理自己获得的资料,形成自己的判断。第四,写篇小论文全班交流。
5.教师自主构建的学习任务群
自主构建群,有明确的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突出语文实践行为。以“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之“战国四公子”专题教学设计(基于教材开发学习群)为例。
第一,学习目标。读懂文章,筛选整合信息,对四公子能有较清晰的了解,能概括出《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摸索出阅读长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有一个初步认识。第二,学习方式: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课时:8课时。第三,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学生阅读《孟尝君列传》(原文和注释共约8400字)完成任务如下:一是对照注释阅读,请画出读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二是请为孟尝君编制大事年表;三是冯驩是一个怎样的人?四是请为孟尝君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五是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答疑,教师就共同问题点拨。
(在第三至第六课时,用类似的方式自主学习《平原君列传》《春申君列传》《信陵君列传》)周末完成任务如下:一是比较四公子,若你是当时的一名士,更愿意到谁的门下生活?申明理由;二是从“战国四公子列传”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政治、文化、社会等)信息?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三是请说说《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四是从“战国四公子列传”的自主阅读中积累了哪些语言现象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有什么体会?五是就这四篇列传中你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第七、八课时:讨论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6.综合性的“评价群”(考查群)
评价群旨在指向核心素养,搭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平台,多要素的综合考查。如阅读文言文片段,回答下列问題:
(1)归去來兮,請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假輿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5)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
(6)天宝中,益州士曹栁某妻李氏,容色绝代。
问题如下:第一,你是否还能写出其中含有“绝”这个词的文言句子?说明出处。第二,上面6个文言文片段中,都有“绝”这个单音词,这6个意义可以归纳成几个义项,你怎样归纳出来的?第三,这些义项间有关系吗?如果有,说明它们的相关处在什么地方。第四,“断绝”“继续”“缠绕”“缔结”这些动词,“纲纪”“经纬”“纤维”这些名词,“红”“紫”“绿”这些颜色词,都在“糸”部,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來。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意味着三大变化: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必然发生变化,需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必然发生变化。“语文学习任务群”既是内容呈现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思考教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群”是一种理念,一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倒逼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旭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8.
[2]袁兴霞.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7.
[3]徐鹏.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载体——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J].中学语文教学,2017.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设计意图;设计种类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正是以核心素养为纲,将语文活动、言语文本、语言运用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语文课程内容体系。
一、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意图
课程内容以一种新的语文课程“秩序”——18个任务群呈现,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整合多种要素设计出语文活动的“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意图在于:第一,涵盖高中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所需要的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活动类型。第二,覆盖了历来语文课程通常所包含的口头和书面、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第三,着眼于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第四,任务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在教科书和教师引领下自主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第五,任务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第六,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设计,组合成“群”,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种类
从“整合”“实践”两个基本点把握“任务群”,“群”的大小是相对的,“项目”的多少是相对的。可见,与可预见的“群”的类型如下:
1.課标确定的18个“学习任务群”
每个任务群都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个领域,有多少不一的项目构成,呈现格局不完全一样:整本书阅读;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为例,现实生活需要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需要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梳理脉络、撰写摘要,调派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深入文本,理解主题,追问人性。现以《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为例。
(1)第一周
第一,课下阅读。首先,整体阅读第1遍,弄清人物关系,理清脉络。接着,阅读一至二部相关图书,完成第一层级任务,题目任选其一,300-500字。题目如下:一是梳理三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写出《平凡世界》的故事梗概;二是你喜欢这部小说吗?请结合内容谈谈自己的初读印象。最后,画出人物关系简图,在班级微信平台展示,选取其他同学的作品写200字点评。助读文章: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第二,课堂支持。基于学生的初读印象进行导读课的教学设计。反馈学生初读印象,理清人物关系,进一步介绍作者、背景及小说的社会影响。第三,设计意图。从某种程度上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以及觉得路遥缺少才气而在情感上产生的疏离感,让学生从心理上走近作者、时代、农村、作品。
(2)第二周
第一,课下阅读。首先,整体阅读第1遍,选取喜欢的人物,梳理相关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接着,阅读二至三部相关图书,完成第二层级任务。两题任选其一,500-800字。题目如下:一是以书中的某一人物的身份,给另一人物写封短信;二是选取书中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写篇人物采访。最后,在微信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字,选取其他同学的作品写200字点评。助读文章:厚夫《路遥传》。第二,课堂支持。基于学生第二层级的作业反馈情况,就书中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你最喜欢、最不喜欢小说中的哪个形象?结合作品中该人物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谈谈理由。第三,设计意图。为后面深入地把握和分析形象做铺垫。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的基本方法。
(3)第三周
第一,课下阅读。首先,局部细读第2遍,能够评价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接着,细读相关章节,完成第三层级任务。两题任选其一,1000-1200字。题目如下:一是选取书中某个触动你的人物,以“我和某某做朋友”为题,写段文字;二是选取作品中的一个或一类形象,谈谈这类形象的特点及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最后,在微信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字,选取其他同学的作品写200字点评。第二,课堂支持。基于学生第三任务层级的作业反馈,引导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反映出的社会意义:任选一组形象、一个角度比较阅读,找出他们身上的异同点。第三,设计意图。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对不同人物态度,以及塑造这类形象的社会意义,同时,在讨论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4)第四周
第一,课下阅读。首先,局部细读第3遍,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接着,细读相关章节,自由结组完成第四层级任务:读书报告。题目任选其一,1500—2000字。题目如下:一是人物形象分析;二是主题分析;三是精彩章节赏析;四是艺术特色分析。最后,在微信平台展示本组的读书报告,选取其他小组的作品写200字的点评。助读作品: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二,课堂支持。基于学生在前三个任务层级的问题、收获和兴趣倾向,分四个小组展示读书报告。通过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形成评价结果。第三,设计意图。学生对作品的的关注点、兴趣点各不同,在交流中展示各自深入研读的一面,同时通过全班的交流,对小说各个方面的特点和价值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2.为落实18个“学习任务群”而建立的混合式项目群(单元群) 混合式项目群有明确的主题,有多个学习子项目,有选择呼应不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这个群旨在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呼应“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关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第一单元《学习与修身》为例。
(1)劝学/《荀子》师说/韩愈
(2)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拿来主义/鲁迅
(3)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王佐良
(4)古诗词诵读:鹤鸣/《诗经小雅》书院/刘过
3.为落实混合式项目群(单元群)而建立的组合群
组合群旨在落实单元群学习目标,是若干小项目中的一个,突出语文实践行为。以第一单元劝学/《荀子》师说/韩愈为例。
思考与探究:第一,画出《劝学》《师说》中直接论述“君子”“圣人”学习之道的语句,联系学过的《论语》内容,说说文中描述的善学者具备哪些特征。第二,“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术,细读《劝学》思考:一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多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其原句在《劝学》中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否再举出一个古今含义差别较大的成语?二是分析论述类文本中的比喻句,可从贴切性、新颖性、对观点支持的力度性等方面思考。从文章中选择一两组比喻句,理解其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三是先秦时的文章善用比喻。从你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印证这点。第三,论述类文本有比较明确的针对性,阅读《师说》,说说你的理解和判断。一是画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区分哪些观点是针对教师、哪些是针对学生说的;二是文中用了二十多个“师”字,有哪几种含义?说说你对本文题目《师说》的理解;三是《师说》在结尾点明“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参阅下面文字,分析韩愈写此文的意图。第四,韩愈主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朗读《师说》,完成下列任务。一是以第一段为例,分析句与句间的关系,感受文字的严谨与气势;二是以第二段为例,圈画语气词,体会韩愈作此文的心情;三是结合学过的《马说》等,说说你对“气盛”则“言宜”的理解。第五,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韩愈强调“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千多年以后,“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被大众接受。查阅相关资料,从时代特点、学习目的、学习途径等角度分析异同,写段200字左右的文字。第六,文言积累。一是文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如《劝学》中“劝”“绝”“徦”,《师说》中“说”“相”“传”等。结合这两篇文章和你的积累,整理这些词语的意思;二是背诵这两篇文章。
4.基于单个学习载体(文本)建立的拓展群
拓展群旨在落实单元群学习目标,是若干小项目中的一个,突出语文实践行为。以小说《祝福》为例,安排拓展式学习任务群。
探究活动一:鲁迅小说我来评
我们现在读鲁迅小说,一定有我们现在的体验,有我们现在的发现,我们可以就鲁迅小说进行一番我们的评说。请同学们按下面“活动建议”要求,完成“鲁迅小说我来评”学习活动。第一,尽量多阅读鲁迅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药》《示众》《在酒楼上》等。第二,确定自己的某个“研究点”。第三,围绕“研究点”再读若干小说,找出与“研究点”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通过不同途径查阅资料,看看别人怎么说。第四,“研究点”相同或同类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丰富自己的想法形成结论。第五,写篇短评全班交流。班级办一期专栏或编辑一本专集,展示成果。
探究活动二:研读“看客”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在咸亨酒店围观孔已己,在魯镇围观祥林嫂……他们身份各异,但都表现出“国民性”。看客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看客?作者塑造看客的目的是什么?请阅读鲁迅相关小说,围绕上述问题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第一,重点阅读《孔乙已》《祝福》《药》《示众》看看是如何描写看客的。第二,阅读鲁迅的《<呐喊>自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文章;网上输入关键词“看客形象分析”搜索查阅资料,看看别人如何分析看客。第三,确定一个研究点,或分析看客形象,或分析看客产生的原因,或分析塑造看客形象的意义……整理自己获得的资料,形成自己的判断。第四,写篇小论文全班交流。
5.教师自主构建的学习任务群
自主构建群,有明确的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突出语文实践行为。以“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之“战国四公子”专题教学设计(基于教材开发学习群)为例。
第一,学习目标。读懂文章,筛选整合信息,对四公子能有较清晰的了解,能概括出《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摸索出阅读长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有一个初步认识。第二,学习方式: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课时:8课时。第三,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学生阅读《孟尝君列传》(原文和注释共约8400字)完成任务如下:一是对照注释阅读,请画出读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二是请为孟尝君编制大事年表;三是冯驩是一个怎样的人?四是请为孟尝君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五是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答疑,教师就共同问题点拨。
(在第三至第六课时,用类似的方式自主学习《平原君列传》《春申君列传》《信陵君列传》)周末完成任务如下:一是比较四公子,若你是当时的一名士,更愿意到谁的门下生活?申明理由;二是从“战国四公子列传”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政治、文化、社会等)信息?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三是请说说《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四是从“战国四公子列传”的自主阅读中积累了哪些语言现象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有什么体会?五是就这四篇列传中你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探究。第七、八课时:讨论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6.综合性的“评价群”(考查群)
评价群旨在指向核心素养,搭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平台,多要素的综合考查。如阅读文言文片段,回答下列问題:
(1)归去來兮,請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假輿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5)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
(6)天宝中,益州士曹栁某妻李氏,容色绝代。
问题如下:第一,你是否还能写出其中含有“绝”这个词的文言句子?说明出处。第二,上面6个文言文片段中,都有“绝”这个单音词,这6个意义可以归纳成几个义项,你怎样归纳出来的?第三,这些义项间有关系吗?如果有,说明它们的相关处在什么地方。第四,“断绝”“继续”“缠绕”“缔结”这些动词,“纲纪”“经纬”“纤维”这些名词,“红”“紫”“绿”这些颜色词,都在“糸”部,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來。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意味着三大变化: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必然发生变化,需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必然发生变化。“语文学习任务群”既是内容呈现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思考教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群”是一种理念,一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倒逼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旭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8.
[2]袁兴霞.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7.
[3]徐鹏.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载体——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J].中学语文教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