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三味”品人生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ha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典的研习更加重视,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文言文课堂不能停留在“知道意义”的层面,以断字断句零碎解构教考的老套路更不宜提倡,我们应该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方向,积极引导学生透过“文言”载体,把握“精义”,即理解和把握传统经典文本的义理和精髓。我们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应以此为核心展开。笔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论之。
  《旧唐书》记载:“元和四年……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因为政治上失势,柳宗元遭遇了“一贬再贬”的命运,“窜逐”到了“蛮瘴”“崎岖”之地——永州,其内心“郁悼”可想而知。然而,就在这样崎岖的命运中,他写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讲述自己从“恒惴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悠然境界,是什么让柳宗元暂时忘却烦忧?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以“字词句”为通道,走进柳宗元的心灵里去,聆听他的心声,引导学生感受把握蕴含在文本中的人生况味,从而增强阅读经验,培养审美趣味。
  一、入音寻义,品味贬居永州的忧惧之味
  读准重要字词的语音,断准句子诵读之节奏,传递文辞之韵味。读,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应用,是把握其文本基调的重要方式。文本开篇第一句“自余为僇人”,“ 僇人”及后文的 “恒惴栗”奠定了全文的“郁悼”之情,有了这一把握,后文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引导出的游历宴饮等句,在诵读吟咏中便能让学生理解蕴含其间的沉重味道。音韵体验是感性的,往往给学生一种很直观的认识,品读文本中“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里大量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格,同字相互联缀,提示我们朗读时要注意连贯和加速。从意义上说,这里的“连贯”指向的是,柳宗元在西山之前的游历中是不放松的,“到”“坐”“醉”“卧”“梦”“觉”“起”“归”,这几个动作迅速连贯一气呵成,将他内心的紧张感表现出来,贬居永州的忧惧之味也在音节的快速转换中传达而出。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和节奏停连,也就把握了一条通往柳宗元内心的途径。
  二、入文解情,品放浪形骸的无奈滋味
  传统经典文本需要反复研读文章字句,才能使学生理解并用生命阅历去感知把握它,由此丰富自己的内心。理解文中重要字词的意思,这是通常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把握文章精要的基础。如前文所述,柳宗元游历在“有异态”的山水之中,却全无半点赏玩之意我们不妨让学生将他到达所谓“异态山水之地”的每一句都改为三字:“到则坐,倾而醉,醉而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归而游。”不难发现,在这些地方,他的举动与大家所认为的“游山玩水”毫不相符。为何他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好不容易到达,却只是坐下来喝喝酒睡睡觉,觉起即返?柳宗元的内心显然是无心赏景,他的游历,仅仅是要寻得一个幽僻之所躲起来,借以浇愁解闷。这与他的政治生涯的波折有很大关系,唐宪宗与王叔文集团的敌我矛盾,注定了柳宗元被贬谪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政治生命从他被放逐那一刻起就宣告了死亡,他内心的绝望之深可想而知。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他为何“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一定要到孤僻怪絕的地方,内心才有忘却烦忧、稍稍平静的可能性。
  三、入神思辨,品心凝形释的神游趣味
  如何入神,便要善于从文章看似矛盾处入手,可以说,“游”是柳宗元贬居生活里的日常活动,前文已经承认自己“游”,结尾为何又称“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合前文分析,不难看出作者之前所谓“游”,都是为了寻求内心安宁和精神解脱的“形游”,而在西山之上,在“不与培塿为类”的西山之上,极目远望,他忽然有了一种遨游太虚的感受,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超脱之感,便有了后文的“始得”之感慨,意识到真正的游览应该是获得心灵的解放,真正感受到内心释然的“神游”趣味。体会到这一点,便不难理解在西山之上,为何作者要说自己的内心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只有真正与天地融为一体,他因政治生命死亡而引发的无尽的绝望才有了解脱的可能,在这种境界之中,他与凡尘俗世隔得远远,摆脱了内心的种种困扰,身体和心灵都得以释放,获得短暂的突围。基于这种理解,学生们就不难体会:一个人在面对人生困境的时候,只有让内心强大,才能突围。
  入音寻义、入文解情、入神思辨,好的文言文教学,音韵、文字、情思的把握都离不开对优秀作品主题的理解,离不开我们对作品及作者发自内心的评价与体认;这样的教学,也必将丰富学生的阅读和审美的经验,真正靠近作品义理与精髓。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近几年,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伴随的是各个学科的调整。英语作为高中重点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着更高的要求,无论是英语的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目标都需要做出改变。当下,对于高中英语教师来说,要全面审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的现状,并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本篇文章以高中英语为对象,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高中英语教学能够有所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英
【内容摘要】新课改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方针和教学理念也进行了完善和改动。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很多学生都会感觉知识晦涩难懂,教师们更应该改进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本文主要讲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应当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问题设计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公,教师只是负责传授知识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为了践
【内容摘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科学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文章主要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促进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
【内容摘要】福建同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人才辈出。古同安人民在这一片沃土中创造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犹如一座百花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中学德育宝贵的资源库,本文总结了同安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德育资源,提出在开发和应用同安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同安传统文化 德育资源 开发与应用  古同安地处福建东面,三面罗山,南襟大海,抚有金厦两岛,毗邻漳泉二郡,包括
【内容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英语课堂是传授英语语言的主要阵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这就离不开课堂提问。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艺术和技巧。  【关键词】英语 课堂提问 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功底、学习心态、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内容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旨在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认识一些抽象的化学现象。因此,实验学习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培养其化学素养与化学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激趣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以期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激趣法 化学素养  新时期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在化学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为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育课堂,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本文立足于游戏教学法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结合为探究过程,希望借此进一步为初中体育教学研究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初中体育结合  前言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游戏教学法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是每一名初中体育教育者工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好地认知,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进行理解,从文章当中寻找思想和文化的精粹。从而对文章的思想以及情感进行更好地理解。本文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渗透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从深入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已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生本”理念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开展教学中应用“生本”理念进行分析,以此使学生能够在和谐与公平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理念 教学 实施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而言,其更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虽然初中语文的教学属于语言学习,主要是教师将自身的经验传输以及分
【内容摘要】历史是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并能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和各种现象,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也比较枯燥无趣,很多的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而通过微课可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还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