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出“奇”
《麋鹿》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文字清新、温雅、感人。特别是作者对麋鹿传奇经历的描叙虽没有渲染性的文字,但悲悯,愤慨,怜爱,振奋等感触侵染心灵。对于教材,教师应具有把文本读厚、读薄的“底力”。笔者沿着文字的脉络走近麋鹿。从外形到生活习性再到传奇经历,潜心品味,慢慢咀嚼,凝心体味,尽心提炼,最后把全文读成一个“奇”字。
首先是外形的奇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开宗明义,从整体入手:“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接着,补充说明它是我国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骑。短短一句话就赋予了麋鹿人性,灵性,神性的色彩,让人倍感神奇。
其次是经历的“传奇”。麋鹿繁殖力很低,决定它抗“灾”能力弱。课文第五、六、七三个自然段具体描述麋鹿经历。麋鹿虽然经历了自然状态下优胜劣汰,到人祸。即使这样麋鹿仍然生存下来,并繁衍壮大,本身就是奇迹。“逐渐减少”“销声匿迹”“盗往欧洲”“惨遭杀戮”“几乎灭绝”“相继死去”“迅速繁殖”“茁壮成长”品味着这些词语,感叹,不可思议!
二、落实到“奇”
(一)扣“奇”激情
在“厚”“薄”中感悟“颠沛流离”的激情。
(1)自由读5~7自然段,作者重点描写麋鹿哪一段经历。
(惨遭厄运流落他乡)
(2)默读描写麋鹿惨遭厄运、流落他乡的部分,如果让你把它读成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四个字:颠沛流离。词句:盗往欧洲装上西去轮船 流落各国,向各国输出等)
(3)把这些词语带到文中去,默读相关的语句,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批注你的所思所感。
(4)交流
①装上西去的轮船。
生1:麋鹿挣扎着,嘶叫着。它们仿佛在哭诉,强盗!你们践踏我们的家园,杀害我的亲人。
生2:轮船缓缓移动,麋鹿的眼里满是泪水。它想故乡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来。
师:同学们,麋鹿这一别,是和家园和祖国的(生:永别、诀别)。这是一群对故园深深眷恋,对侵略者无比痛恨的麋鹿呀。
出示(读):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②流落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
生1:天下雪了,好冷!一只老麋鹿蜷缩在墙角。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可怜、无助。它伤痕累累,骨瘦如柴。它凝望东方,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再看祖国一眼。
生2:有一只麋鹿走了,但眼睛睁得大大的,悲凉得让我痛心。
师:是呀!怎能不凄凉?又怎能不渴望?这是一只只渴望魂归故里的麋鹿呀。(再读):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师:大家想说的话太多了,因为“颠沛流离”让你我感受到刻骨的酸楚,流落异乡那份孑然和悲凉,更读出了我国近代史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5)展示:鸦片战争有关影像。看了这些你有何思,何感?
生谈感受(略)
师:把这些情感都融进我们的呼唤声中去,读: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反思
学生对麋鹿认识是陌生的,情感是淡薄的。没有情感的参与,麋鹿在学生的心目中只是没有血肉、灵性的躯体。“见文者披文以入情。”怎样让学生见文生情呢?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联系语境想象批注,关键处点拨,循环诵读麋鹿外形的句子,引导学生一次次与麋鹿对话,在一次次对话中生情,蓄情。学生对麋鹿由简单形象认知到情感参与,麋鹿在学生情感世界中站立、鲜活起来,为下文感悟情及经历的传奇做好铺垫。“如果让你把它读成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什么?”“把这些词语带到文中去,默读相关的语句,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批注你的所思所感。”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把书读厚、读薄的意识,形成把书读厚、读薄的能力。
(二)扣“奇”言情
在“厚”“薄”中品味经历的传奇。
(1)默读课文的5~7自然段,谁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麋鹿的经历?师板书提示:逐渐减少——生默读圈画,小组讨论。
(2)交流: 销声匿迹 盗往欧洲 惨遭厄运 几乎绝迹 相继死去 迅速繁殖 茁壮成长
(3)自由读这些词语,你读出怎样的感受?
(生:很不寻常。不可思议。)
(4)读这组词语,读出感受。
(5)谁能试着用上面这些词语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要有条理,有感情。
反思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呈现麋鹿的经历,这其实是把书读“薄”,而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利用提炼出的词语讲述麋鹿传奇的经历,这其实是把书读“厚”。本环节能紧扣高段阅读教学的目标组织教学,在“厚薄”之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对麋鹿传奇般的经历有深刻的认识。
(三)扣“奇”明法
1.从文字中感受奇特
(1)麋鹿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的2、3自然段。你从哪里读出麋鹿外形的独一无二?
(3)交流。
2.在比较中感受奇特
(1)出示:一幅驯鹿图
(2)看一看这是麋鹿吗?为什么?
(3)探究写作特色,读写迁移。
①寥寥数语就把麋鹿生动而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由整体到部分。
利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②下面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写自己喜爱的一个动物。
片段展示:(略)
反思
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培养语言能力,习得语言方法的载体。文体各异,教法不同。阅读教学要紧扣文体特点。课标指出说明文教学要抓住事物的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接着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麋鹿的特点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再从探究作者怎么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归纳,了解作者描写麋鹿外形所采用的方法。最后以小练笔的形式迁移习得的方法,为我所用。
(责任编辑:梁媛)
《麋鹿》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文字清新、温雅、感人。特别是作者对麋鹿传奇经历的描叙虽没有渲染性的文字,但悲悯,愤慨,怜爱,振奋等感触侵染心灵。对于教材,教师应具有把文本读厚、读薄的“底力”。笔者沿着文字的脉络走近麋鹿。从外形到生活习性再到传奇经历,潜心品味,慢慢咀嚼,凝心体味,尽心提炼,最后把全文读成一个“奇”字。
首先是外形的奇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开宗明义,从整体入手:“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接着,补充说明它是我国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骑。短短一句话就赋予了麋鹿人性,灵性,神性的色彩,让人倍感神奇。
其次是经历的“传奇”。麋鹿繁殖力很低,决定它抗“灾”能力弱。课文第五、六、七三个自然段具体描述麋鹿经历。麋鹿虽然经历了自然状态下优胜劣汰,到人祸。即使这样麋鹿仍然生存下来,并繁衍壮大,本身就是奇迹。“逐渐减少”“销声匿迹”“盗往欧洲”“惨遭杀戮”“几乎灭绝”“相继死去”“迅速繁殖”“茁壮成长”品味着这些词语,感叹,不可思议!
二、落实到“奇”
(一)扣“奇”激情
在“厚”“薄”中感悟“颠沛流离”的激情。
(1)自由读5~7自然段,作者重点描写麋鹿哪一段经历。
(惨遭厄运流落他乡)
(2)默读描写麋鹿惨遭厄运、流落他乡的部分,如果让你把它读成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四个字:颠沛流离。词句:盗往欧洲装上西去轮船 流落各国,向各国输出等)
(3)把这些词语带到文中去,默读相关的语句,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批注你的所思所感。
(4)交流
①装上西去的轮船。
生1:麋鹿挣扎着,嘶叫着。它们仿佛在哭诉,强盗!你们践踏我们的家园,杀害我的亲人。
生2:轮船缓缓移动,麋鹿的眼里满是泪水。它想故乡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来。
师:同学们,麋鹿这一别,是和家园和祖国的(生:永别、诀别)。这是一群对故园深深眷恋,对侵略者无比痛恨的麋鹿呀。
出示(读):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②流落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
生1:天下雪了,好冷!一只老麋鹿蜷缩在墙角。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可怜、无助。它伤痕累累,骨瘦如柴。它凝望东方,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再看祖国一眼。
生2:有一只麋鹿走了,但眼睛睁得大大的,悲凉得让我痛心。
师:是呀!怎能不凄凉?又怎能不渴望?这是一只只渴望魂归故里的麋鹿呀。(再读):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师:大家想说的话太多了,因为“颠沛流离”让你我感受到刻骨的酸楚,流落异乡那份孑然和悲凉,更读出了我国近代史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5)展示:鸦片战争有关影像。看了这些你有何思,何感?
生谈感受(略)
师:把这些情感都融进我们的呼唤声中去,读: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反思
学生对麋鹿认识是陌生的,情感是淡薄的。没有情感的参与,麋鹿在学生的心目中只是没有血肉、灵性的躯体。“见文者披文以入情。”怎样让学生见文生情呢?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联系语境想象批注,关键处点拨,循环诵读麋鹿外形的句子,引导学生一次次与麋鹿对话,在一次次对话中生情,蓄情。学生对麋鹿由简单形象认知到情感参与,麋鹿在学生情感世界中站立、鲜活起来,为下文感悟情及经历的传奇做好铺垫。“如果让你把它读成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什么?”“把这些词语带到文中去,默读相关的语句,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批注你的所思所感。”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把书读厚、读薄的意识,形成把书读厚、读薄的能力。
(二)扣“奇”言情
在“厚”“薄”中品味经历的传奇。
(1)默读课文的5~7自然段,谁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麋鹿的经历?师板书提示:逐渐减少——生默读圈画,小组讨论。
(2)交流: 销声匿迹 盗往欧洲 惨遭厄运 几乎绝迹 相继死去 迅速繁殖 茁壮成长
(3)自由读这些词语,你读出怎样的感受?
(生:很不寻常。不可思议。)
(4)读这组词语,读出感受。
(5)谁能试着用上面这些词语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要有条理,有感情。
反思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呈现麋鹿的经历,这其实是把书读“薄”,而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利用提炼出的词语讲述麋鹿传奇的经历,这其实是把书读“厚”。本环节能紧扣高段阅读教学的目标组织教学,在“厚薄”之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对麋鹿传奇般的经历有深刻的认识。
(三)扣“奇”明法
1.从文字中感受奇特
(1)麋鹿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的2、3自然段。你从哪里读出麋鹿外形的独一无二?
(3)交流。
2.在比较中感受奇特
(1)出示:一幅驯鹿图
(2)看一看这是麋鹿吗?为什么?
(3)探究写作特色,读写迁移。
①寥寥数语就把麋鹿生动而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由整体到部分。
利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②下面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写自己喜爱的一个动物。
片段展示:(略)
反思
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培养语言能力,习得语言方法的载体。文体各异,教法不同。阅读教学要紧扣文体特点。课标指出说明文教学要抓住事物的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接着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麋鹿的特点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再从探究作者怎么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归纳,了解作者描写麋鹿外形所采用的方法。最后以小练笔的形式迁移习得的方法,为我所用。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