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 言情 明法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v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出“奇”
  
  《麋鹿》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文字清新、温雅、感人。特别是作者对麋鹿传奇经历的描叙虽没有渲染性的文字,但悲悯,愤慨,怜爱,振奋等感触侵染心灵。对于教材,教师应具有把文本读厚、读薄的“底力”。笔者沿着文字的脉络走近麋鹿。从外形到生活习性再到传奇经历,潜心品味,慢慢咀嚼,凝心体味,尽心提炼,最后把全文读成一个“奇”字。
  首先是外形的奇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开宗明义,从整体入手:“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接着,补充说明它是我国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骑。短短一句话就赋予了麋鹿人性,灵性,神性的色彩,让人倍感神奇。
  其次是经历的“传奇”。麋鹿繁殖力很低,决定它抗“灾”能力弱。课文第五、六、七三个自然段具体描述麋鹿经历。麋鹿虽然经历了自然状态下优胜劣汰,到人祸。即使这样麋鹿仍然生存下来,并繁衍壮大,本身就是奇迹。“逐渐减少”“销声匿迹”“盗往欧洲”“惨遭杀戮”“几乎灭绝”“相继死去”“迅速繁殖”“茁壮成长”品味着这些词语,感叹,不可思议!
  
  二、落实到“奇”
  
  (一)扣“奇”激情
  在“厚”“薄”中感悟“颠沛流离”的激情。
  (1)自由读5~7自然段,作者重点描写麋鹿哪一段经历。
  (惨遭厄运流落他乡)
  (2)默读描写麋鹿惨遭厄运、流落他乡的部分,如果让你把它读成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四个字:颠沛流离。词句:盗往欧洲装上西去轮船 流落各国,向各国输出等)
  (3)把这些词语带到文中去,默读相关的语句,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批注你的所思所感。
  (4)交流
  ①装上西去的轮船。
  生1:麋鹿挣扎着,嘶叫着。它们仿佛在哭诉,强盗!你们践踏我们的家园,杀害我的亲人。
  生2:轮船缓缓移动,麋鹿的眼里满是泪水。它想故乡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回来。
  师:同学们,麋鹿这一别,是和家园和祖国的(生:永别、诀别)。这是一群对故园深深眷恋,对侵略者无比痛恨的麋鹿呀。
  出示(读):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②流落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
  生1:天下雪了,好冷!一只老麋鹿蜷缩在墙角。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可怜、无助。它伤痕累累,骨瘦如柴。它凝望东方,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再看祖国一眼。
  生2:有一只麋鹿走了,但眼睛睁得大大的,悲凉得让我痛心。
  师:是呀!怎能不凄凉?又怎能不渴望?这是一只只渴望魂归故里的麋鹿呀。(再读):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师:大家想说的话太多了,因为“颠沛流离”让你我感受到刻骨的酸楚,流落异乡那份孑然和悲凉,更读出了我国近代史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5)展示:鸦片战争有关影像。看了这些你有何思,何感?
  生谈感受(略)
  师:把这些情感都融进我们的呼唤声中去,读: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反思
  学生对麋鹿认识是陌生的,情感是淡薄的。没有情感的参与,麋鹿在学生的心目中只是没有血肉、灵性的躯体。“见文者披文以入情。”怎样让学生见文生情呢?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联系语境想象批注,关键处点拨,循环诵读麋鹿外形的句子,引导学生一次次与麋鹿对话,在一次次对话中生情,蓄情。学生对麋鹿由简单形象认知到情感参与,麋鹿在学生情感世界中站立、鲜活起来,为下文感悟情及经历的传奇做好铺垫。“如果让你把它读成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什么?”“把这些词语带到文中去,默读相关的语句,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批注你的所思所感。”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把书读厚、读薄的意识,形成把书读厚、读薄的能力。
  (二)扣“奇”言情
  在“厚”“薄”中品味经历的传奇。
  (1)默读课文的5~7自然段,谁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麋鹿的经历?师板书提示:逐渐减少——生默读圈画,小组讨论。
  (2)交流: 销声匿迹 盗往欧洲 惨遭厄运 几乎绝迹 相继死去 迅速繁殖 茁壮成长
  (3)自由读这些词语,你读出怎样的感受?
  (生:很不寻常。不可思议。)
  (4)读这组词语,读出感受。
  (5)谁能试着用上面这些词语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要有条理,有感情。
  反思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呈现麋鹿的经历,这其实是把书读“薄”,而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利用提炼出的词语讲述麋鹿传奇的经历,这其实是把书读“厚”。本环节能紧扣高段阅读教学的目标组织教学,在“厚薄”之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对麋鹿传奇般的经历有深刻的认识。
  (三)扣“奇”明法
  1.从文字中感受奇特
  (1)麋鹿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的2、3自然段。你从哪里读出麋鹿外形的独一无二?
  (3)交流。
  2.在比较中感受奇特
  (1)出示:一幅驯鹿图
  (2)看一看这是麋鹿吗?为什么?
  (3)探究写作特色,读写迁移。
  ①寥寥数语就把麋鹿生动而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由整体到部分。
  利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②下面请大家运用这种方法写自己喜爱的一个动物。
  片段展示:(略)
  反思
  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培养语言能力,习得语言方法的载体。文体各异,教法不同。阅读教学要紧扣文体特点。课标指出说明文教学要抓住事物的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接着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对麋鹿的特点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再从探究作者怎么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归纳,了解作者描写麋鹿外形所采用的方法。最后以小练笔的形式迁移习得的方法,为我所用。
  (责任编辑:梁媛)
其他文献
试卷评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是分析得失,纠正错误,巩固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试卷评讲,不仅要让学生对学习状况有理性的自我认识,而且要以学生为本,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教师要开拓进取,不断尝试,在试卷评讲中渗入新理念,采取新方法,以发挥试卷评讲的最佳功能。    一、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整合    例:国家统计局指出,200
叶圣陶老先生要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然而,不少学生一听作文就头疼、心烦,小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为了应付,他们就随意地东拼西凑、东挪西借、胡编滥造,有个别敢于写真人真事的,至多也就是流水账似地记录下来,说大话,说空话,无病呻吟。因此,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已迫在眉睫。从教多年,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方面重视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如何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案例背景分析    1.分层教学实施的背景  分层教学作为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一种模式,许多学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走班教学。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基础差距大的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目前我们的“分
摘 要:“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大胆尝试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尽力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开放语文;生本理念;主动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教材第三册第15课的教学内容,是继第二册《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内容之后的线条系列课,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种线条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学情分析  版画既是美术课程的内容,也是我校校本课程的内容。笔者利用“中国版画之乡——建瓯”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让学生结合生活用单色版画把变化的线条给表现出来。由于平时的普及,学生们学习基础好,积极性很高,创作欲极强,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此,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理论,改革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觉追求。教师“一言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以对话为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实质的教学方式被广泛运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无效对话,形似对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剖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人教版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正体现这一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排上的一次突破,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一个亮点。但是,在教学中能否切实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编排的意图,对于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成效至关重要。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上册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进发火花的过程,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闪耀着创造的光辉,教学成了一种教师艺术创造的历程,学生则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毋庸讳言,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是新课标下
最近上了一堂研究课,课题为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领导们给予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回顾这节课的预设和生成过程,课堂中出乎意料的点滴片段,感触颇深。现择其一二,与大家交流。  一、静态预设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旨在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最终归纳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大量的课堂活动探究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从课堂的完整性考虑,我计划一课时完成。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几年,济宁市技师学院积极与济宁市科技局、济宁市知识产权局、济宁市中小企业管理局等部门合作,运用政、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有效利用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释放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探索出了政、校、企协同创新发展之路,改变了技师学院只谈“工学结合”,不提应用研究、不搞技术输出的局面。笔者以济宁市科技局、济宁市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