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e8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大胆尝试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尽力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开放语文;生本理念;主动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也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起开放的语文课堂,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的教育环境下,弘扬个性,创新实践,共同发展。
  一、让古典文本更“时尚”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肖家芸曾说: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
  高一语文教材必修二节选了屈原的《离骚》,据课前学情调查,学生熟悉屈原,不熟悉屈原的作品。更因为年代的久远,语句的艰深,再加上他们对当时社会风情的隔膜及屈原文中语句的晦涩难懂,足以使学生对屈原的作品望而却步。但屈原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是他进步的政治思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悲壮的献身精神,是当代青年学生必须了解和知晓的,因为那是他们一生的精神滋养,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愿意走入作品。
  所以,笔者经过反复思索,终于“心生一计”——发动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屈原“名人档案”,鼓励学生将文句落到“档案”的各个方面,力争给读者展示一个全面而又特色鲜明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学生这样归纳:
  《名人档案》
  姓名:屈原
  性别:男
  国籍:楚国
  生活时代:战国时期
  职业:杰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习惯动作: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外部形象:高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性格: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被贬经过:謇朝谇而夕替
  被贬原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被贬感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对世俗看法:固世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心情: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对世俗心态: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后悔的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转变: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之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忧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具体措施:高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若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爱好: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信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试想,这样整理“时尚”档案的学习形式一改以往的“逐句翻译”,学生是否更有兴趣?
  二、让长篇散文更“精当”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这样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是一篇能充分展示郁达夫独特艺术风格和个人才情的佳作。每次的欣赏与教学过程,那种洗尽铅华之余的清丽、清水芙蓉般的自然、闲笔背后的真情,总让我们叹为观止。“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评价。生逢乱世,先生辗转千里,遍尝人生愁苦哀痛,因此,“悲凉”一词不仅是他赏景的心态,更是其整个人生的感受。全文选取了5个较为集中的画面,1934年8月写于北平,距今也近80年之久。为了让学生将看似散乱的思绪连缀起来,既掌握“形散神凝”的文体特点,又能由外及内触摸到“看似病态”的作者的心灵世界,笔者首先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写作特点,它与本文虽然文体不同,字数迥异,但都是通过“堆砌在一起的意象”,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笔者把学生先带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意境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内部结构,前三句不仅是名词性短语,而且是偏正结构;四五句是主谓结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抒情。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之后,要求学生将《故都的秋》主要画面和作者心境凝练而精当地“压缩”在28字的小令内,并且还要讲究押韵。学生这样写道:“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另一学生写道:“破屋浓茶残朵,碧天弱蝉驯鸽。秋雨衰草槐落。凉风拂过,落寞人在北国。”可以看出,学生已从宏观上把握了全文抒情的景物和情感。
  之后,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带入细致揣摩郁达夫语言特色及其细致生动的景色描述与情感的吻合上。笔者试着将课文第三段的部分内容作了窜改:“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异彩纷呈的菊花,想起钓鱼台袅娜修长的柳条,想起西山漫山遍野的红叶,想起玉泉万道金光的日出,想起潭柘寺来来往往的香客。”(原文: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文评语是语文教师评论学生作文优劣得失的批语,写好作文评语是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评语的实施必须讲究一个“巧”字,应凸显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充分体现习作评价的实效化。对“拙作”评语,要突出一个“趣”字;对“中作”评语,要落实一个“能”字;对“佳作”评语,要彰显一个“赏”字。真正使作文评语既发挥其评价功能,又体现其导向作用,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乐趣,积累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体验夏日的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荷叶的可爱,感悟夏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激情导入  1.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荷叶小水珠 摇篮 亮晶晶 停机坪透明 翅膀 蹲下笑嘻嘻  2.读歌谣:生字宝宝搬家了,你还认识
摘要:运用大量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通过师生双边互动,实现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发展,是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深入和有效的重要保证。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基础,更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策略和手段。本文以《原子结构的模型》为例,浅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经验和认识。   关键词:提问方式;学生思维;课堂教学    通过大量科学探究活动
“整合”意即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教材整合”是指以选定的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序的整合手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本质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序的归纳、概括和综合。本文试以《秦王扫六合》一课为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进行相关的阐析。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炼教学主线  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一条清晰而明确的教学主线,缺少了教学主线的课堂必然是杂乱无章的。“教学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离不开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获得的。南通市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他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活
摘要: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设计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通过对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引导和审美,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在不断挖掘儿童创造潜力的同时,使儿童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冬是儿童名画欣赏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名画欣赏    欣赏教学是儿童美术教育
摘 要: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如何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在加强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最优化的课程设置,培养出具有市场学理论知识与服装专业技能的新型服装专业人才,这是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本文以德清职业中专服装专业建设实践为例,主要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对中职服装专业的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 校企结合 探索改革  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快
试卷评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是分析得失,纠正错误,巩固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试卷评讲,不仅要让学生对学习状况有理性的自我认识,而且要以学生为本,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教师要开拓进取,不断尝试,在试卷评讲中渗入新理念,采取新方法,以发挥试卷评讲的最佳功能。    一、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整合    例:国家统计局指出,200
叶圣陶老先生要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然而,不少学生一听作文就头疼、心烦,小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为了应付,他们就随意地东拼西凑、东挪西借、胡编滥造,有个别敢于写真人真事的,至多也就是流水账似地记录下来,说大话,说空话,无病呻吟。因此,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已迫在眉睫。从教多年,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方面重视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如何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案例背景分析    1.分层教学实施的背景  分层教学作为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一种模式,许多学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走班教学。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基础差距大的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目前我们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