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德育渗透的心理时机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n_830511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对德育的渗透不是全方位的过程,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要进行这一渗透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善于掌握时机、创造时机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诸多方面的时机中,心理时机显得尤为重要。
  
  一、需要的心理时机
  
  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需要,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学生更愿意阅读,更愿意接受小说、戏剧,因此,在教小说戏剧时是一个较好的德育渗透的心理时机,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样是表现屈原的理想追求和“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情操,《离骚》和《屈原列传》比起来,后者更能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德育渗透的效果也更好。
  善于创造学生的心理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依据文本,精彩地设计问题,是创造学生心理需要的最佳方法。问题能生产好奇心,而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的敏感性,还能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在《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可以抓住结尾一句“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产发问题: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删去行不行?学生通过提问产生兴趣和需要,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理出头绪、悟出原因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在教《陈奂生上城》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陈奂生身上看,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这是一个既贴近文本,又联系时代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讨论中不难明确,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是帮助农民从落后狭隘走向现代文明。
  
  二、经历的心理时机
  
  语文课的德育渗透应该为学生提供自我经历和体验的时空,让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充分感受生命的涌动,成为既具有知识、理性,又充盈着灵性、感性的整体人。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作品中那些符合自己心境且与自己经历和文化水平的相通相似之处进行细心感悟,并进一步发挥才能,对作品作出独创性的阐释,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产生美的升华。
  创设情境是生活经历的回放。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学生的接受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逼真的体验环境,让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国外有这样一个经典教学案例:有一位教历史的美国教师,上课前,他准备了盾牌、喷水枪等防御器具,上课时带着这些防御器具走进教室,说道:这次历史考试有多数人不及格,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及格,只要同学们肯花钱买分数,我就给谁及格,但条件是:白人学生买及格是5美元,黑人学生买及格是10美元。黑人学生听后大为不满,群情激愤,为什么有两个标准?为什么歧视我们黑人学生?这时,教室里乱成一团,书籍、笔尺等一齐向老师投去,老师只好用事先准备好的盾牌和喷水枪防御学生的攻击。相互攻击到最激烈的时候,这位老师大喊:“不要打了,这就是六十年代黑人为争取人权情景的再现。今天,我就给同学们讲黑人人民领袖马丁·路德·金是怎样争取黑人权利的。”多么精彩的生活经历再现和回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本、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联系现实热点是生活经历的调动。学生往往会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不仅仅是感兴趣,还会进行探索。因此,要善于把社会生活的问题和文本相结合,制造学生的关心点和兴奋点。2009年2月期间,法国不同意将圆明园被掠夺的兔首和鼠首归还中国,而是进行拍卖,这一新闻引起了全国上下不少的议论。如果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同讲《道士塔》结合起来,学生的感悟会更自然,也会更多。对道士的愚昧,对政府的腐败,对作者的痛心疾首就会有更真实、更强烈的感慨。再如,2008年我国举办了残奥会,在这期间我们讲《我与地坛》,回忆性散文《金岳霖先生》,小学、初中、高中都可以教,但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就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应该突出一个“趣”字,文章不避其繁地表现金先生的好玩、有趣,这些都和小学生的童心童趣相吻合。初中教学则突出一个“真”字,金先生趣闻趣事的核心是“真”,从他身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精神魅力。高中教学,应该突出一个“苦”字,了解作者浅白的文字背后隐含的一种淡淡的“苦味”,“这种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感伤,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的虔诚而殷切的期待。”(吕冀平《负暄锁话·序》
  这样的例子还有,苏轼《赤壁赋》在高中课文中是名篇,在处理其主旨时有两种说法,一是苏轼的思想“宏博通达”,复杂多变,儒、道、释三家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产生过影响,他进则孔孟之道,退则老庄佛禅,二者时有交织,难以明辨。二是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之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我认为,后者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状态,因此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语文的德育渗透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只要我们把握住恰当的心理时机,必然会取得好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河中学)
  □责任编辑:王 江
其他文献
现实教学中,教师感叹作文难教,学生感叹作文难写。这似乎成了一个共识。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做?我认为关键在于方法。教师的方法掌握好了,作文教学就有了方向。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让学生由怕到有兴趣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避免灾祸的最好办法,莫如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人的心灵财富愈多,厌倦所占的地位就越小。”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首先要加强与
一、情商对教学及学生将来成功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效果是智商与情商协作的产物,情商制约着智商发挥的程度和限度,很难想象只有天赋却厌恶语文学习的学生会语文素养优异。而老师总是对那些虽不聪明却乐此不疲学习的学生怀有期望。可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从而收到“亲其师,信其道”之功效。  情商不仅对教学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将来的成功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据心理
虽然目前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教学改革,但不得不正视的是,现行的考核体制仍然让广大语文教师陷于应试教育中无法自拔。语文教师总是不得不以《考试说明》为准,排斥《考试说明》以外的内容。他们若不如此将无法向学生家长交待,无法让学生交出一份高分数的答卷。于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缩小了,资材库、题海战扩大了,学生苦不堪言,教师有苦难言,语文课又成了应考训练课。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