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berg4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补齐城市健身休闲空间不足的短板,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基于浙江省11个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耦合格局的分析,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探讨了适应浙江城市发展需要的健身休闲空间与蓝绿空间融合发展路径.提出以下观点:1)以现实基础和发展格局为依据明确发展定位;2)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为宗旨优化空间布局;3)以人的需求和行为规律为导向提升服务功能;4)以物质资源和人文环境为依托创新融合方式;5)以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谋划发展策略.以期为推进城市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为了解从江苏某活禽市场分离鉴定出的一株鸽源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A/pigeon/Jiangsu/JYP090602/2019株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该分离株进行空斑纯化和全基因组测序,并以106EID50病毒感染BALB/c小鼠进行致病性研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HA基因的裂解位点为334PEIMQGR ↓ GLF343,只含有一个碱性氨基酸,为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其HA基因与A/chicken/Zhejiang/102622/2016(H10N8)株HA基因的同源性达98.7%
为了研究横向穿孔厚电极换能器的振动特性,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穿孔位置、孔形、孔数和孔径等对换能器共振与反共振频率及其有效机电耦合系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换能器穿孔前后轴向位移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换能器有效机电耦合系数随电极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换能器节面处、前盖板-压电陶瓷交界和前盖板中部不同位置穿孔,换能器共振频率及有效机电耦合系数皆随孔数、孔深和孔径的增加而降低;而节面处穿孔可使换能器获得较大的输出位移振幅;方孔对换能器共振频率的影响大于圆孔.该结果可为相关换能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为了解上海地区猪群中猪星状病毒(PAstV)的流行现状及其遗传特性,本研究于2016年~2020年间在上海不同地区10个猪场共采集了1416份仔猪腹泻粪便样品,利用RT-PCR方法及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显示,PAstV的总阳性率为26.2%,PAstV与其他腹泻病病原的混合感染情况较复杂,二重感染率占比达56.93%,主要以PAstV/猪嵴病毒(PKoV)为主(20.07%);三重感染率占比29.41%,以PAstV/PKo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10.09%)感染模式为主;四重
为研究催化剂对巴豆醛液相选择性加氢的作用,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金属负载量的Ir/WO3催化剂.利用XRD,TEM,H2-TPR,XPS等手段表征了上述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化学特性.结果表明:Ir/WO3催化剂表面较高的表面酸量和较强的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力是催化剂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不同Ir含量的Ir/WO3催化剂的转化频率相同,表明在所考察的Ir颗粒范围内(2~3 nm),该反应为非结构敏感型反应.研究为理解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及颗粒尺寸效应对反应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实验证据.
为建立一种快速、简便检测猫细小病毒(FPV)的聚合酶螺旋反应(PSR)恒温扩增方法,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登录的FPV基因序列(MG924893.1),以其保守基因NS1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分别用于普通PCR和PSR方法的2对特异性引物,以及一对加速引物,经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FPV的PSR方法.优化结果显示,体系内包含6 mmol/L MgSO4、0.8 mol/L甜菜碱,67℃恒温反应45min结束反应,然后加入终浓度为20×SYBR GreenI染料,肉眼在可见光下观察颜色变化即可判定检测结果
近年来,亚砜作为反应物参与的[3,3]-重排反应,逐渐受到合成化学家的关注.通过查阅芳基、烯基亚砜与苯酚、苯胺反应的文献资料,并且分析、归纳后,进一步对亚砜与苯酚、苯胺的[3,3]-重排反应进行了总结和探讨.详细阐述了该类反应与传统重排反应不同的独特机制,以及反应产物的重要衍生化.随着亚砜化学的发展,亚砜介入的[3,3]-重排反应模型对[3,3]-重排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然界广泛利用能量耗散自组装过程来构筑处于非平衡态的有序组装结构,并实现与组装状态相关的特定功能.受此启发,通过小分子构筑基元在外部输入能量的驱动下进行耗散自组装可以获得具有自适应性、自复制等独特性能的超分子组装智能材料.综述了近年来发展的3类以化学燃料驱动的耗散超分子自组装体系的构筑策略,并展示了所获得的瞬时超分子组装材料的应用,最后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作一总结.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是世界性的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常见于南方稻区,发病严重时会导致水稻整株枯死,严重威胁了水稻的高产稳产.在鉴于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鉴定、病原菌致病机理及病害防治、而对其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尚不深入的前提下,介绍了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研究的新进展,通过查阅国内外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并分析、归纳后,综述了病原菌的特性及发病机理、病害侵染循环和农业、化学、生物方面的防治措施等,以期更好地为农业防治褐条病提供参考.
为了连续测定乙酰辅酶A合成酶(acetyl-CoA synthetase,ACS)催化的乙酰辅酶A(acetyl coenzyme A,Ac-CoA)合成,探讨以醛醇脱氢酶(aldehyde/alcohol dehydrogenase,AdhE)为偶联酶检测ACS活性的可行性.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克隆AdhE基因,通过原核表达、纯化获得AdhE,对其进行了酶学动力学分析,并进一步以AdhE为偶联酶对ACS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AdhE的kcat为13
食源性人畜共患病细菌引起的感染与世界范围内人畜细菌性疾病的高发病率直接相关.许多国家每年报告数百万例食源性疾病和/或慢性并发症.据估计,食源性细菌性疾病影响全球2-6亿人,每年有42万人死于食源性胃肠道疾病.食源性人畜共患细菌被认为是人类肠道的主要病原体,也是畜禽及其加工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畜禽是这些肠道病原体的主要携带者,在疾病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这些肠道病原体在全球造成人畜共患细菌的持续流行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类细菌含有多种革兰氏阴性菌,通常来源于食用动物,能够进入食物供应链,导致食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