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的ICON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89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受青睐的Kelly包
  想必爱马仕这个名字无人不知吧,但奇怪的法国读音,也算是个品牌特色。1837年老店的地位和他代表的品质等级,可是政客们最为看重的。由Thierry HERM?S(1801年—1878年)在巴黎创立的马具工作坊开始,爱马仕就备受瞩目。在当时巴黎城里最漂亮的四轮马车上,都可以看到爱马仕的踪影。后来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和俄国皇帝都成为他们的顾客。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作为对经济大衰退的回应,爱马仕偏偏在30年代推出多个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系列。当时,一张摩纳哥新皇妃格丽斯·凯莉提着一只源自马鞍袋设计的爱马仕手提包的照片引起轰动。这款包立即被命名为“Kelly”(凯莉包),并且迅速流行起来。自从那时起,定名为“凯莉”的皮包、皮质笔记本、公事包、船锚手链及骑马装束被列入爱马仕传奇的名单上。当然,也成了名人秀品味的第一目标。比如温莎公爵伉俪、小森美戴维斯、英格丽褒曼、罗兰巴高、亨弗列鲍嘉、肯尼迪夫妇。或许这些大老爷想要表现的刚好契合了爱马仕的理念吧——“我们没有故事,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故事。”
  哈特马克斯逆流而上
  当类似萨科齐这样的时髦政界领导人也热衷选择Givency、Lanvin、PRADA 的时候,奥巴马却选了哈特马克斯这个美国男装老牌子。这些西装不过500美金到1500美金不等,对比奥巴马的政治形象价值,实在算是很廉价。然而,他就是热衷这个品牌,多个场合穿着,并最终以时髦形象赢得了“形象”高分。到底哈特马克斯魅力何在?
  从芝加哥大火后(1881年),全城覆没。废墟里的一家小小男装店,甚至并无大名,哈特兄弟慢慢靠着精湛的手艺、公道的价格,让这里门庭若市,当时就已经有一些有名望的人物特意来这里定制衣服,好口碑慢慢传播开来,与重建的芝加哥共同成长的小店,也成为男人们感情寄托的一部分。谁说一件西装只是一件西装呢?哈特兄弟也不仅仅是一对裁缝,他们嗅到了金钱的气息。于是,在营销天才Schaffner和投资人马克思加入后,“Hart Schaffner Marx”很快成为美国男装界的一名“奇兵”。
  现在,你该知道奥巴马为什么选择这个老牌子美国男装了?稳健、老资格、又很聪慧(smart),同时来自美国本土,价格上也不高不低——符合主流人群对于既要形象好又不应炫富的观念。当然,除了这件西服,奥巴马还有一些列生活习惯。他有四双一模一样的美国11码黑皮鞋;每周去芝加哥理发师扎里夫那里去理发,费用21美元;带着一个属于一名阵亡驻伊美军士兵的手链;有一块特勤处特工送给他的表(中国制造);收集漫画蜘蛛侠、野蛮人、柯南等漫画;不喜欢吃冰淇淋;每隔几秒就要查看一下黑莓手机,自己曾表示这是最坏的习惯;穿爱世克斯 运动鞋慢跑……
  那些拼了的“女魔头”
  当过模特的布吕尼在众多大牌服饰里最钟爱迪奥,常见的是她选择的剪裁优雅的连身裙,充满着60年代的复古优雅调。前不久在世博露面时,布吕尼依然是用一袭经典的小黑裙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而在近日为到访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国宴时,布吕尼没有再以迪奥出场,选择了法国新锐设计师罗兰穆雷打造的松石绿及地长裙惊艳亮相,还罕见地挑选了一双法国顶级鞋履品牌克里斯提鲁布托的蓝色中跟鞋。在这位高品位模特老婆的熏陶下,萨科齐也学会了将自己的劳力士换成了百达翡丽。
  如果说杰奎琳奠定了优雅的形象风格,那么如今的米歇尔·奥巴马在诸多方面都对传统进行了突破。一直以来,高端如瓦伦蒂诺、艾莉·萨博与往日的法国设计大家伊夫·圣·洛朗(YSL)都是众多第一夫人的挚爱。“中东最美丽” 的约旦皇后拉尼亚·阿卜杜与卡塔尔的莫扎王妃都是他们的大客户。以往,美国的众多第一夫人也是这些品牌的常客,而米歇尔着装选择尤为平易近人。在那些街拍杂志上出现的大多是 Thakoon、 NaeemKhan,甚至还有有很少多是半红不黑的设计师品牌IsabelToledo、MariaPinto。当然,J.Crew绝对是荣升为“国服”。设计师吴季刚JasonWu对她的贡献自然不小,两次就职典礼上她都选择了打造的服装,这也是为了避免别人对她品牌化的策略吧,当然,也让这位设计师成了当红炸子鸡。而Vera Wang蓝色晚礼服和粉色Tracy Reese更是最完美的米歇尔style,从发型、高跟鞋,甚至到指甲的精心配合,礼服与米歇尔本身自信与激情相得益彰。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米歇尔·奥巴马的影响,英国第一夫人萨曼莎·卡梅伦也偏爱新锐设计师的服装,身兼英国奢侈品皮具品牌Smythson创意总监一职的萨曼莎绝对称得上是“内心中的嬉皮士”。她善于高低搭配并勇于穿新设计师的作品。比如西装、大衣这样压场的单品提升整体的品质感,内搭的衬衣则选择俏皮一些的大众品牌款式,像是印花、荷叶边这些小细节最是出彩。她既会穿传统前卫品牌如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也会穿Erdem、 RoksandaIlincic这种新秀,甚至使用Topshop、Marks
其他文献
在文明社会,影院也是公共空间的一种,就像公共场合不能随地吐痰一样,在影院不能大声打电话、大声交头接耳、不能拿手机对着银幕开启闪光灯拍照,这是基本礼仪。你在看电影的时候,能不能接受身边坐着一个“评论音轨”?如今国内部分片方为宣传影片,推出的“弹幕电影”这个小众观影方式似乎想自立门派,登堂入室,在大银幕上开耍,欲引导观影新潮流。  “四排的Bruce是个帅哥哦,欢迎组团来围观”、“空调太冷,求美女抱抱
馆员得疟疾伤寒是家常便饭,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一般谁有个头疼脑热,不用查都可以确定是疟疾。  静静坐着的时候,会回忆起独自上路时的忐忑、挥洒在碎石球场上的汗水、亲人逝去而不得归的痛苦、解救人质时无眠的日日夜夜、加班熬夜时的哈欠连天、枪声大作时的坚守、孤单寂寞时的忍耐、每位馆员离任时的拥抱与祝福……我把青春年华中最美好的日子挥洒在了非洲大陆最不发达的国家,这一幅幅画面就如同发生在昨天,交织成独属于自己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桌子上的全部食物,但是从现在的画面上来看,没有逾越节的羊肉也没有面包,这些很多人都认为的最后的晚餐上的食物。    食物有时候是一件艺术作品的唯一焦点,有时候则提供为以人为中心的场景提供背景和线索。无论是哪种方式,艺术中的食物往往透露出了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信息。有关食物最著名的一幅画是《最后的晚餐》。  食物越来越丰富  耶稣在受难之前的逾越节前夕,与他的弟子分享的最后一餐,激
导语:2010年春节期间,使馆外枪战正酣,我给母亲打电话报平安。她好奇地问:“你们使馆过年也放鞭炮吗?”你幸福吗?这个看似简单而又内涵丰富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随机采访和新闻报道,不仅为街头巷尾的百姓所热议,也引发了各行各业对职业幸福观的共同关注。我来晒晒外交官的幸福。“被理解”的幸福2006年,我开始外交官职业的第一站:外交部内一个24小时值班部门。经常经过北京二环朝阳门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在朝阳
麦肯锡公司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消费者仍然满怀信心。他们在飞快地变得成熟和现代,身上涌现三大特点:  健康意识。今天的中国人吃得更健康。50%以上的受访者更爱喝新鲜果汁而不是碳酸饮料。中国人锻炼得更多了,73%的中国人会进行体育活动。对健康的重视也让预防性医疗保健越来越流行,如个人保险等。  家庭观念。更多中国人认同成功意味着家庭幸福。得益于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逛商场变成家
1986年8月8日《变形金刚:大电影》首登北美大银幕之际,那些“脑洞大开”的主创成员绝不会想到,这部动画电影将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更令他们万万不会想到的是,在太平洋彼岸,这部作品成为了困扰一代中国观众多年的心病。直到30年后的今天,在不少70后80后的尘封记忆深处,《变形金刚》动画大电影依然是童年最纠结的一个神秘印记。孩之宝的成功或许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未雨绸缪的前瞻眼光在那个年代显得相当难能可
导语:给自己选一个根本不想去的养老地,这是你们期待和想象中的移民生活吗?  特约记者:  2012年11月11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的LA CAIXA银行收回了一套贷款房,无力还贷的房主跳楼自杀。此事震惊西班牙全国上下,西班牙首相不得不出台新政策,安抚民众,避免越来越多因经济危机而自杀的事件发生。  11月19日早晨,西班牙商业秘书Jaime Garcia-Legaz提出了新的移民政策,即购买价值16
随着天气日渐变暖,也就意味着野餐的时刻又到来了。或携友结伴、或举家出行,走进郊野海滨、乡村麦田、林间湖畔、公园山谷。野餐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找个自然环境大吃一顿这么简单,它还是一个与家人、朋友交流感情的机会。  野餐史  不论是牧羊人,探险家还是猎人,人类从一开始就在野外吃饭了。据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李炳海教授考证,《诗经》中多次出现野外聚餐的画面,其中使用的依字,表示野外聚餐的专用名词,历代注疏均未
新型旅游方式为国人自由行提供便捷。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随着中国人变为游客,一些人开始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他们自己的国家。  在大理的人民路,几乎天天人头攒动。高静(音)和家人决心寻求更真实的体验。她与丈夫和5岁的儿子想要看秀丽风景、了解当地少数民族,并品尝特色美食。高在上海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她说:“我们不想天天去餐馆吃饭。我们想要不一样的东西。”  以前,中国最常见的是有组织的大巴旅
西媒称,大众旅游给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带来了不文明行为和城市环境的恶化。本周,在威尼斯出现了大量海报,要求游客离开,甚至将他们比作把城市弄脏的猪。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报道,越来越气愤的威尼斯市民在其张贴的海报上用英语写着“游客们,请你们离开”或“你们不受欢迎”,其目的明显是对每天涌入威尼斯的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做出挑衅。其中一张海报甚至将游客比作一头穿着短裤、上身赤裸并满城扔垃圾的猪。  发生这场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