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uif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过程,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样,教师就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向“课程研究者”。但课程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做研究,课程研究不过是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以发表的方式公开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首先意味着教师发现并提出了某个“教育问题”。在教学研究中,提问者必须讲述自己遭遇了一个什么“教育事件”,这个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如何被处理的,处理之后遇到了什么困惑。處理某个教育事件之后残留、剩余下来的困惑才成为“提问”。
  比如,我们曾与东莞市M学校组成合作教学研究小组。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曾有一个老师问:“怎样处理学生自由发言与课堂纪律的矛盾?”作为合作教学研究小组的成员,我们针对这类提问往往会建议:“您能不能说得具体一些呢?在您的课堂教学中您是否采用了自由发言这种方式呢?”这实际上是考察这位提问的教师是否参与、介入这个问题。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这位教师的提问是假设式的,他只是听说有人使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这条教学策略,然后自己想象这种方式会导致课堂纪律混乱。或者这位教师只是简单地、浅尝辄止、先入为主式地尝试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这条策略,然后“果然”不出所料,出现了课堂纪律混乱的问题。如此,当这位教师提出“怎样处理学生自由发言与课堂纪律的矛盾”时,只说明这位教师看到了一个现象,或者说,这是一个普遍的、他人的现象,这位教师只是就这个普遍的、他人的现象“发牢骚”,却没有真实地“提出问题”。
  另一种是,这位教师参与、介入了这件事,自己已经“想办法解决”相关的教育问题,而想办法解决这个相关的问题之后,遇到了新的障碍或困惑。这样,他提出的问题就不再是一般的、普遍的、他人的教育现象,而是具体的、独特的、个人化的教育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这种提问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提问”。它是一种参与、介入的态度,提问者已经把自己摆进去。这种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提问者已经成为此问题的参与者,而不是此问题的袖手的旁观者;也意味着提问者已经成为此问题的当事人,而不是随意地提出一个问题,甩手等待“专家”来解决。
  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提问,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色提问,将直接影响着提问者参与教学研究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改进程度。
  二、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主要是指校外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组成合作研究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某些特定的教育现象。其目的在于唤醒教师的提问意识和解题意识,由此捕捉那些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研究主题),并以合理的方式解决相关的教育问题。
  合作研究(或合作教学研究)大量地采用了类似于人类学研究中的访谈法,但合作教学研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访谈,访谈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访问、采访的光临态度。合作教学研究在使用访谈时更重视中小学教师与校外研究者之间相互提问、相互交流。因此,与其说是访谈,不如准确地称之为一种对话、一种交谈。而且,这种对话、交谈又不限于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它同时针对对话、交谈中涌现出来的问题,谨慎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此而言,合作教学研究不限于“谈”,还蕴涵了“帮”、“改”等参与、介入的态度。它追求对教育实践的改进。这正是教学研究意义上的现场研究不同于一般人类学意义上的现场研究的地方。
  交谈在合作研究中意味着校外研究者与教师之间相互倾听。对那种以专家、权威为中心的“话语霸权”而言,交谈规则重新将言说的权利还给教师,让教师拥有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间和场域。这些规则也促使教师的“日常教学转向反思性教学”。教师通过言说、发表意见而促成“内隐理论外化”,使日常教学进入反思的状况。
  在校外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之间,校外研究者在叙说之前须充分地倾听教师的声音,并为他们提供叙说的机会和场域。当然,这种倾听也不限于中小学教师的叙述。
  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和校外研究者在合作研究中,必须能够在观察和交谈中敏感地发现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并以此作为后续的教学研究的研究主题。
  在教育问题大致被解决之后,教师可以根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积累的资料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在教师那里,以叙事的方式公开写作并不意味着在查阅大量的文献或引章据典的基础上发表宏篇巨著,更多
  的是公开提交自己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过程的某些故事情节(这种情节构成“个案”)。这种“研究故事”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所以,有人称之为叙事研究(narrative inquiry)。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改变教师的写作,因而有人将改变教师的写作方式与改变教师的提问方式并列为教学研究过程的另一条基本策略。
  总之,教师面对新教材就应该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去改进自己,去引导学生,从而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变自己的工作角色。
其他文献
一、新  1、教师教学观念要新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建立一种现代教育观,用教育思想感召人、启发人、激励人、引导人、升华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
【摘 要】初中化学是初中毕业班开设的最后一门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建立高效的化学课堂。本文着重分析培养兴趣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 激发兴趣 兴趣培养    一、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情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在情感的伴随下才起作用的。初中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他们
文学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因此越来越成为中考宠儿。随着古诗词鉴赏难度的加深,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鉴赏中做到游刃有余,不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是很难领会其中的情趣与妙处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入手,对鉴赏过程中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储备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常识    1、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是承载作者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客体和媒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是师生凭借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最初的信息交流。教师利用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是,有些教师偏爱在课堂上“做秀”却不知是为哪般?本文就谈谈课堂上教师“作秀”和对策。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语 作秀 对策    课堂作秀主要有以下几点: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有效性是较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有的教师教学活动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的教师是事倍功半,有效性相差甚远。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强化教学创新,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素质化程度,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来自于教学氛围情感方面的因素,也和教学方法手段密切相关。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教学时人类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学过程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从中,教师必须要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达到学习的目的。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一下学生应掌握哪些学习方法。  一.在教学环节方面  1.如何预习  我们知道,人对自己懂得一点但还不完全知道的知识最感兴趣,也最愿学习。预习可使
【摘 要】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是让学生以自己从小学会的语言为母体再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一门课程,因此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才更加容易让学生融入到课堂里来。  【关键词】英语 老师 学生 课堂    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以往将他们牢牢地束缚在认真听老师讲、注意看老师做这些
每当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观课后与语文老师交流,总是感觉到有不断的变化:学生有“活动”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尤其是语文老师口头的有关课改的“新概念”增多了。每每翻阅语文教学杂志和语文案例分析类图书,也强烈地感受着一波又一波生猛“新词”的冲击。  新课改之后,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变。以或合或分的形式出现,其频率尤高。于此,我一方面惊喜于语文课改这一“变革的力量”给老师的观念和教学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品味
【摘要】幼教是我国教学工作的第一步,相关教师要加强幼教物理课程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我国教学事业不断进步与完善。  【关键词】幼教 物理课程 创新    目前我国正逐步向着复合型人才的建设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树立人才为上的观念,从小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力、分析力、自主性、探索精神等等,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是人生正规教育的起点,幼儿教师肩负着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
【摘 要】高中生数学思维的开发研究一直是高中数学老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学者们正在致力研究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从高中生的思维特征出发,提出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的思路,与大家一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 数学思维 思维障碍 培养  思维很抽象,但是又可以很具体。思维是一种技术,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而思维又是一种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是潜移默化,不可能做到立竿见影。对于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