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化学是初中毕业班开设的最后一门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建立高效的化学课堂。本文着重分析培养兴趣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 激发兴趣 兴趣培养
一、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情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在情感的伴随下才起作用的。初中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他们随时随刻都在模仿老师、依赖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上了老师,学生才会对这个老师的课程感兴趣,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程。爱是相互的,要让学生喜欢老师,作为老师则必须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懂得表达和传递爱,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敬师、爱师之情。教师需走进学生的心里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爱做之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尊重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拉近学生与化学老师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在课堂上,老师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讲一些学生知道的化学事件和能看到的化学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轻松接受。另外还要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语调,活泼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亲近化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随时给学生补给兴趣的血液。
二、结合教材、激发兴趣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这么一段内容:
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制取的生石灰再反应成熟石灰:CaO+H2O=Ca(OH)2
熟石灰和空气中CO2反应:CO2+Ca(OH)2=CaCO3+H2O
讲完这部分,再结合明朝于谦的名句《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开采石料-->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CaCO3CaO+CO2-->化学变化
粉身碎骨浑不怕——CaO+H2O=Ca(OH)2-->化学变化
要留清白在人间-——CO2+Ca(OH)2=CaCO3+H2O-->化学变化
从中可以教育学生: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留取清白的美名在人间。而我们每位学生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社会的关爱下,在教师的辛勤培育下,每个学生都应该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处处闪光的道路来。不努力就连一块石头都不如,从而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赏识教育、提高兴趣
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中有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差生”是很正常的。
由于人的天性所在,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公平的对待自己,都盼望能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认可,他们都愿意在人前展示自己。
在学习上,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多激励,少指责、少批评,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坚定一个信念:我行,我一定行!对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的爱,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新课导入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新课的导课至关重要,它往往决定这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的走进教学,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人的情感和智慧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导课导入兴趣,可使学生形成激昂的情绪,去主动体验和探索情景中蕴含的道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下面是几个常用的导入法:
1、衔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法。它主要是根据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复习导入、联系导入是常用之法。
2、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大。
3、趣味轶事导入法
用一些趣闻轶事引出新课,并激发学生兴趣。如导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以先讲世界四大“死谷”的故事;
4、激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常用导入法。
5、实验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进行总结归纳,推导出结论,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广泛,因为在化学科目中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如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物质的组合和分解等,不通过形象的实验和演示,一般很难理解。而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不光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分析问题,探索规律,产生兴趣。
讲新课,导入兴趣,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亢奋、愉悦的心情,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乐在其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五、启发教学,调动兴趣
“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策略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策略。启发同注入根本对立。启发教学策略其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为其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把教与学的过程解释为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教师启而得法。
六、趣味实验、引发兴趣
在进行《燃烧的条件》的教学时,教师不先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取出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然后起火燃烧。不用火点,滤纸为什么会自己燃烧起来呢?这个实验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此时水到渠成,需解开这个迷,答案就在课本的125页里面。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打开课本,比平时认真百倍地看着,之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最终学生自己找出完满的答案。通过设置这样的趣味实验,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一辈子也无法忘怀。这样比起老师硬性要求学生枯燥的死记硬背概念要好的多。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化学教学活动是在学习化学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适时巧妙的运用化学情境素材,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既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又能使他们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中接受知识和学会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地主动学习和探索,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激发兴趣 兴趣培养
一、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情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在情感的伴随下才起作用的。初中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他们随时随刻都在模仿老师、依赖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上了老师,学生才会对这个老师的课程感兴趣,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程。爱是相互的,要让学生喜欢老师,作为老师则必须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懂得表达和传递爱,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敬师、爱师之情。教师需走进学生的心里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爱做之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尊重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拉近学生与化学老师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在课堂上,老师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讲一些学生知道的化学事件和能看到的化学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轻松接受。另外还要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语调,活泼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亲近化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随时给学生补给兴趣的血液。
二、结合教材、激发兴趣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这么一段内容:
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制取的生石灰再反应成熟石灰:CaO+H2O=Ca(OH)2
熟石灰和空气中CO2反应:CO2+Ca(OH)2=CaCO3+H2O
讲完这部分,再结合明朝于谦的名句《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开采石料-->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CaCO3CaO+CO2-->化学变化
粉身碎骨浑不怕——CaO+H2O=Ca(OH)2-->化学变化
要留清白在人间-——CO2+Ca(OH)2=CaCO3+H2O-->化学变化
从中可以教育学生: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留取清白的美名在人间。而我们每位学生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社会的关爱下,在教师的辛勤培育下,每个学生都应该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处处闪光的道路来。不努力就连一块石头都不如,从而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赏识教育、提高兴趣
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中有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差生”是很正常的。
由于人的天性所在,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公平的对待自己,都盼望能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认可,他们都愿意在人前展示自己。
在学习上,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多激励,少指责、少批评,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坚定一个信念:我行,我一定行!对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的爱,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新课导入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新课的导课至关重要,它往往决定这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的走进教学,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人的情感和智慧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导课导入兴趣,可使学生形成激昂的情绪,去主动体验和探索情景中蕴含的道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下面是几个常用的导入法:
1、衔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法。它主要是根据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复习导入、联系导入是常用之法。
2、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大。
3、趣味轶事导入法
用一些趣闻轶事引出新课,并激发学生兴趣。如导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以先讲世界四大“死谷”的故事;
4、激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常用导入法。
5、实验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进行总结归纳,推导出结论,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广泛,因为在化学科目中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如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物质的组合和分解等,不通过形象的实验和演示,一般很难理解。而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不光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分析问题,探索规律,产生兴趣。
讲新课,导入兴趣,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亢奋、愉悦的心情,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乐在其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五、启发教学,调动兴趣
“启发”一词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策略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发展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策略。启发同注入根本对立。启发教学策略其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为其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它把教与学的过程解释为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教师启而得法。
六、趣味实验、引发兴趣
在进行《燃烧的条件》的教学时,教师不先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取出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然后起火燃烧。不用火点,滤纸为什么会自己燃烧起来呢?这个实验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此时水到渠成,需解开这个迷,答案就在课本的125页里面。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打开课本,比平时认真百倍地看着,之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最终学生自己找出完满的答案。通过设置这样的趣味实验,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一辈子也无法忘怀。这样比起老师硬性要求学生枯燥的死记硬背概念要好的多。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化学教学活动是在学习化学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适时巧妙的运用化学情境素材,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气氛,既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又能使他们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中接受知识和学会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不断地主动学习和探索,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