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它山之石 攻取德育之玉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谈起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总感叹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难;每说起写作文,很多学生面露怯色,学生的感受反映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语文 作文 德育教育
  
  每谈起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总感叹当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难;每说起写作文,很多学生面露怯色,学生的感受反映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总之,老师教育学生难,学生写作文难,而身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一直被这两个难题困扰着。
  探究学生怕作文的原因,一方面,多年来八股文似的作文模式已使作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也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就得这样写”;另一方面,铺天盖地而来的高考满分作文、新概念作文,又让学生耳目一新,神往于创新的文章。学生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又陷入旧作文模式不能自拔,对旧式作文不屑一顾,又觉得新式作文高不可攀。学生处于新旧作文样式中间,茫然不知所措,想抛弃定式思维的枷锁,加入创新的行列,可又不知从何着手,于是造成学生怕作文。
  同学们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交上来的作文当然多是些应付之作,或抄袭杜撰,或生编硬造,或无病呻吟,或千篇一律。如何帮助学生从模子里跳出来,让学生的作文有话说,说心里话,写出个性,写出精彩,写随笔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既可积累生活体验,课外练笔,提高写作能力,老师又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一举两得。并且它不似作文那般正式,学生写起来不会有压力。然而想法好,但做起来难,让高中生在日记中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谈何容易!这也难怪,高中生怎能像小孩子那样童言无忌,直露胸臆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尊重学生的思想言论;再者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消除学生后顾之忧,号召大家用随笔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和心路历程。
  万事俱备,接下来便是收获了。在同学们尽管还很稚嫩的随笔中,我感受到了青年人的可爱:那里有老师的画像,诙谐善意的描写中流露着对老师的爱和理解;有精彩的比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有春花秋月,有夏鱼冬虫;有对人生的深沉思索;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当然也有些给老师的悄悄话……小小随笔,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小小随笔,折射出学生内心大世界。学生的信任与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首先写随笔,读随笔,对话式的赏评随笔对激励每种类型的学生的写作热情都大有裨益。其次写随笔,读随笔,交谈式的赏评随笔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加强班级管理,进行德育教育大有裨益。随笔不仅是写写就罢了,学生写,老师还要评,要在课堂上口头发表,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或每周的阅读课朗读同学的随笔,让他们的文章在课堂上用口头发表,让学生在朗读随笔中感受写作的快乐。每月班级定期出版一期电子版的班报,发表同学佳作,奇文共赏析,让学生在文字变成铅字中享受写作的成就感。
  看着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越来越高,我沉浸在收获的喜悦当中,然而在随笔中我也注意到这些年轻人身上的不足:自私任性、骄傲浮躁、依赖性强、自控能力弱、独立能力差,叛逆心理严重、思想行为易偏激等等。学生的这一状况,让我意识到写随笔的意义仅仅满足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借助随笔借助对话式的评语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为文如何为人,因势利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向学生推荐名人传记,讲述德艺双馨的文坛佳话,告诉他们只有胸襟开阔的人才能写出气势恢宏的文章;只有治学严谨的人才能写出思维缜密的文章;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写出人文俱佳的文章。并且通过交谈式的随笔赏评与学生进行心理及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
  在随笔的赏评过程中,力争把握两个度:①为文方面,抓住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激发写作热情;中肯地指出不足,让学生在写法上学有所获。②为人方面,抓住现象,指出症结,分析心理,点以良药,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得。
  学生这样形容,每天读随笔的那一刻是我们的最爱,那里是我们一展文采的地方,那里有我们心灵沟通的桥梁。慢慢品味同学的随笔,就像在咀嚼品尝一种种可口的水果。我用心将它们统统抓来,细细琢磨,然后尝出哪一道才是今天的百果皇后。
  学生对作文的感受由“想说爱你不容易”到“爱你没商量”,这是多么可喜的事啊!学生与老师之间由隔了“厚障壁”到“桥梁”沟通,由隔膜到交流,这是多么可贺的事啊!小小的随笔,短短的赏评,既解决了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大问题,也解开了困扰我心头的两个难题,一举两得。
其他文献
不久,在我年过八旬之后获得了第26届小泉文夫音乐奖,这是在我学术生涯上从未预料到的一件事,因此感到特别的荣幸。  这次小泉文夫音乐奖运営委员会向我颁发本届小泉文夫音乐奖,是为了表彰我在中国乐律学研究和琵琶古谱中敦煌琵琶谱解译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但是我要说明,如果说我在上述这两项的研究中作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应该归功于促使我进入这两个研究领域的两位引领人:一位是引领我进入琴律研究的沈知白先生,另一位
《学生眼中的肖邦》  继《如何演奏肖邦——回答问题的尝试》系列之后,中国文联出版社近日继续推出了肖邦音乐研究系列:《肖邦书信集》和《学生眼中的肖邦》。  这两本图书的出版,将引领肖邦音乐理论研究向纵深探讨。  《肖邦书信集》由波兰作曲家、音乐学家亨里克·欧皮埃斯基经多年的搜集编辑而成,自1931年起,已在世界范围内由多种语言出版,此后的80年,不断重版。书信集的最大特点是出人意料地只字不谈音乐,而
虽然同事多年,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但是与声乐歌剧系彭康亮教授却几乎是“零”接触,直到接受此次采访任务才有机会与他进行了一次深谈。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到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的心得体会,短短两个多小时,彭教授娓娓道来,许多看法和感受都在彼此间产生共鸣,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那种拘谨与客套。  无心插柳学习声乐一路艰辛执着追求  彭康亮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虽然那里也是著名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
“香港中乐界痛失良才!!邱少彬(邱岩生)已于  2016年7月8日零晨零时零一分因病在屯门医院与世长辞!”邱老师众多学生,和音乐界的朋友在当日深夜收到此一短讯,确如晴天霹雳!  在香港中乐团业余时期已加盟,职业化后初期用兼职方式演奏,其后成为全职乐师的邱少彬,在音乐方面堪称是位全才人物。他除擅长演奏三弦、柳琴(首位在香港举行公开柳琴音乐会的演奏家)、古筝、阮、琵琶、胡琴等各种拉弦、弹弦乐器外,还从
2005年8月,笔者得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家汪毓和先生用三年时间完成的力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将其中的文字及音响内容作了认真的研读,感触颇深。  汪毓和从上个世纪40年代后半期就开始从事群众歌咏活动,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参与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创建。他从50年代末至今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主
2013年10月的马来西亚,阳光璀璨、万木葱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生一行8人应当地艺术机构邀请于25—27日赴登嘉楼市参加佳美兰的演出活动。其间,中国音乐学子独具特色的表演,获得了当地政府、业界人士和普通民众的赞许。笔者作为演出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留下了许多难忘记忆。  一、活动缘由及排练准备  此行,我们参与演出的活动是“2013年世界佳美兰艺术节”,其为“2013年马来西亚加
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①是近年音乐学界饱含学术温度的一部力作。《访谈录》的受访对象虽是我国知名音乐学家冯文慈个人,但其学术意涵实则指向了所有“冯文慈们”——共和国成立前后所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音乐家。这一代音乐家不仅是新中国音乐史的亲历者,也是新中国音乐艺术体系的建构者。如今,他们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对这些音乐家的艺术历程进行及时搜集、记录、整理与研究,保存这批“
摘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情感因素相应地包含于各要素之中。情感因素是影响英语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感;运用;英语教学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在理论和实践中探寻了影响英语的教学因素,发现最主要的因素是情感。由于“情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因素,其自身具有复杂性,因此,“情感”被列为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  一、英语教学中的情感  1.情
15年11月16—17日晚,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连续上演了两场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演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音乐会后,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其后的专题研讨会上,许多观众以及音乐界人士在评价这场音乐会时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震撼”。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情景音乐会的创作特色。  一、一部具有“中国文化面孔”的  现代“乐剧”  中国音画乐舞《清明
一  水孕万物之灵,“水”似乎在中国国民心中一直有着特别的情感投射。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哲学、绘画、音乐、文学中,水都是最重要的命题之一。而与西方同类命题的磅礴气势相比,中国的“水”有更多的人文涵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在这无数的骚人墨客的作品中,汉民族特有的“低调”、“圆融”、“中庸”以及“至善”等的道德诉求与人生旨趣似乎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