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如何教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b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由此可见,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技能的实践运用上,为实现学生独立阅读奠定基础。人教版教材自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略读课文的训练,那么,略读课文应该如何教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静思默想,批注导学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虽然不要求像精读课文那样精讲,但是,文章的精华部分,对学生来说还是需要像精读课文那样细细品味的。因此,教师要提倡学生批注阅读,静默思考,以使学生真正深入文本,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的精髓。
  如《我不能失信》一文主要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诚实守信的美好。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写下阅读感受。由于课文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把大致内容说出来。在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时,许多学生都在“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我不能失信啊!”旁边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说要像宋庆龄学习,有的学生说宋庆龄这种精神品质真令人敬佩……就这样,学生在静默批注的过程中,真正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在上述教学中,笔者主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此一来,学生才能真正潜心会文,静默思考,阅读批注,真正使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多篇略读,求同存异
  在教材中,几乎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略读课文的训练,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统整的策略,采取多篇略读课文同时进行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初步把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提升阅读品质。
  如《青山不老》一文作者主要以清新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老人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条件时,投身植树造林,用15年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拓展阅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与《大瀑布的葬礼》这两篇文章,以使学生在拓展阅读中进一步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中心的写作方法。这样教学,求同存异,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笔者主要从“对比”的角度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了拓展,使学生的阅读学习真正由一篇走向多篇,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精读有招,深层阅读
  对于略读课文来说,内容简单,通俗易懂,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讲,对于文中的重点部分以及含义深刻的地方还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悟的。因此,教师要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以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处。
  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课时,首先,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刻、也最生动的地方。经过默读,学生一致认为第6自然段写得最生动、最传神。其次,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托德的什么。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托德的笑属于哪种笑(皮笑肉不笑、虚情假意的笑……),如此教学,托德的见钱眼开、虚情假意、爱财如命的丑恶嘴脸就深深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由于托德的笑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从文本的重点处入手引导学生品读,就抓住了略读课文的本质,真正使学生略有所得。
  略读课文无须教师详细具体教学,只需要提纲挈领式的指导。因此,教师要真正把握住略读课文的本质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朝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感性的习作评价制度,随性的习作评价方式,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言,致使现行的习作评价难以更上一层楼,难以发挥在习作教学的重要地位,还引发了一些恶性的评改循环制度。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习作评改制度上做出一些新鲜的尝试,希望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此同时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直视习作评改问题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报告文学首要的条件必须真实。它肯定要以历史材料为基础塑造典型人物、记述典型事件、体现典型环境。也就是说,以真人真事作为创作的约束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与一般文学创作的区别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很看重这本《昆仑山的雪》,罕为珍惜。二三十年前甚至四十年前,青藏兵站部的作者们创作的《十万里路见忠心》《鹰》《梅花欢喜满天雪》《莽昆仑》等作品,所纪录下来的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汽车兵生活、兵站生活和白衣战士的生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统编本教材相较于以往版本的教材来说,文言文选入的篇目明显增多,这充分表现了编者对学生学习文言文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学文言文才更有效呢?  一、以读为本,加强朗读指导  教学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好。何谓读好呢?由于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以及许多语句顺
“资料袋”板块是人教版教材编排的一大特色,起到拓展视野、深化理解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能够真正洞察编者的用意,将“资料袋”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严重忽略了这一板块的教学价值。那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彰显“资料袋”的作用,为阅读教学增效呢?  一、聚焦信息形式,拓展感知路径  1.契合认知规律,借形象图片激趣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直观而可感的信息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资料袋”不仅有丰
“我的植物朋友”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这一单元的课文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的观察方法,如《燕子》一课中一连串的动词让动作更加细致,《荷花》一文通过排比与拟人的方法写出了美丽的荷花。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同时感悟作者描写观察对象的方法,并将其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一、阅读“记录卡”,写出观察对象  读写结合的材料应是多方面的,教材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中,教材为学生
支玉恒老师在《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一文中指出:“我们在课堂上的着力点,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到语言文字上。要用語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指导,我在教学《学与问》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多角度的品析,将说理文上足了语文味。  一、品析标点,体会哥白尼的善问  在教学文中第2自然段哥白尼的事例时我这样教学:  师:请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读出哥白尼的爱问、善问,
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两位教师都执教了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两位教师在教学中虽然都注重了引导学生“读好书和识好字”,但是两位教师对于某些问题抓的深度不一样,抓的方式不一样,目标达成度就截然不同了。  【片段一】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对于这个练习,两位教师采取了不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叙事性课文。一般情况下,许多教师对叙事性课文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大致内容是什么就算完事,而很少有教师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那么,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对叙事性课文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呢?  一、关注课文情节  叙事性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有的夸张,有的离奇,有的平淡……教学叙事性课文的时候,从故事情节入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厘清文章的脉络,还可以使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语文预习的实效性呢?笔者本着以课标为准绳,以减负提质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为目的,从预习作业到预习考试,从预习考试到“裸书”预习,几经实践,不断反馈修正,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借助卡片预习  卡片分A、B面,A面单元预习,B面课文预习。单元预习8条,遵循“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和“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的原则。B面课文预习12条,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
习作不是有些教师口中常说的“心中想什么就写什么”,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是心中之意向口中之言转换的过程。当下,很多学生之所以在习作时表达不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一直都是以教学写作、教学表达知识为目标,将原本充满思维挑战的习作过程,演变成为了简单的告知,学生更多的是以零散的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应有的结构化认知。在统编本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习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