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评改新尝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udboy_linux_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性的习作评价制度,随性的习作评价方式,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言,致使现行的习作评价难以更上一层楼,难以发挥在习作教学的重要地位,还引发了一些恶性的评改循环制度。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习作评改制度上做出一些新鲜的尝试,希望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此同时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直视习作评改问题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在具体的习作教学中要做到以上几点,先要改变习作评改的教学思路,前提就是要直面现行的习作评价中的问题。
  1.习作评价制度问题突出
  习作评价制度随着课改的改进,呼声高出,但是仍然出现了一系列的评价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教师独揽评价“大权”,评价主体单一;依据考场评分标准评定,评价内容单一;用简单的分数加等级评定习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概括性语言评价代替具体的内容分析,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评价的语言单一。
  如此,现行的习作评价制度过分注重甄别与选拔,轻视激励性语言的作用与学法的改进,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以至于在课改的光环下,习作教学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难以跟上现代化教育的步伐。
  2.评价方式机械化
  “一言堂”的评改习作方式,随着众多课改精神实践者的践行而渐渐失去了棱角,转而存在的是师生评价方式与生生评价方式的涌现。师生评价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都作为评价主体而共同存在,但是由于学生缺少具体的评价练习,往往只会模仿教师的评价方式对习作本身进行评价,缺少了习作评价中的童声。相对于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出同伴学习的榜样作用,但由于学生阅历浅、评价时间过短,难以有习作评价上的实质性突破。
  3.过分的习作讲究
  传统的习作教学讲究一定的习作技巧,最常见的就是首尾呼应、渲染铺垫、“总分总”结构等。事实上,这种习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增加考场优秀之篇,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过分强调习作技巧的运用,在习作评改上有“揠苗助长”的嫌疑,远远超出了学生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不能让他们更好地进行真正的习作学习。
  二、习作评改新尝试
  学生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前提是学生要有心灵上的真实感悟,有思维上的火花触碰。笔者以自己的班级做了一些习作评改的新尝试,并以此来启发自己的教育感悟。
  1.观察顺序,开启之路
  笔者结合乡土教育资源,在硕果累累的秋季,安排学生对家乡的芦柑进行观察,并让学生回家后参观自家的芦柑园,或者是采访芦柑的种植人员,从实地观察到自我感知,开启学生的观察之旅。
  2.观察异同,初出茅庐
  课前给学生一周的观察、调查时间,让学生以“芦柑节”为写作契机,通过不同程度的观察,并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让学生带着芦柑实物、调查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通过自我调查、班级分享,对家乡的芦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习作。
  3.观察细节,呈现佳作
  待学生完成习作后,运用课堂时间,先让学生随机从班级习作中抽取一本习作本,并对他人的习作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做出几点要求:对芦柑的特点、习性、描写芦柑的语言进行提示,不对习作的具体写作技巧进行要求,力求学生能够大胆地写作、勇敢地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家乡的芦柑》并自我评价,以下附上班级学生的习作以及对此篇习作的点评。
  《家乡的芦柑》(原稿)
  我的家乡在福建,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其中芦柑这种水果远近闻名,所以我的家乡被叫成“芦柑之乡”。(自我评价:写出了芦柑之乡的称号)
  芦柑有的像鸡蛋一样大,有的比枣还小,有的像……它们有的穿着黄绿相间的衣裳,有的穿着绿色的衣服,有的穿着黄色的连体裙,正在叶丛间玩捉迷藏。
  芦柑树一次可以结十多个芦柑。芦柑有的比草莓还甜,有的比橄榄(青果)还酸。有一次,我吃芦柑吃得很多很多,吃完后觉得牙齿就像火焚五脏,油煎六腑,酸得说不出话了。我这才知道,芦柑虽然已经熟透了,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还是有的。如果你咬下一口,就可以看见黄色的汁水从你的嘴角、舌尖上流了出来。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的芦柑。(结尾点题)
  生评:
  我的家乡位于福建,是一个瓜果之乡。家乡的芦柑远近闻名,所以我的家乡被叫成“芦柑之乡”。(开头的句子太烦琐了,我进行了修改。)
  芦柑有的像鸡蛋一样大,有的比枣还小,有的像……(成熟的芦柑有拳頭那么大,这里不符合现实,应该删去)它们有的穿着黄绿相间的衣裳,有的穿着绿色的衣服,有的穿着黄色的连体裙,正在叶丛间玩捉迷藏。
  芦柑树一次可以结十多个芦柑。芦柑有的比草莓还甜,有的比橄榄(青果)还酸。有一次,我吃芦柑吃得很多很多,吃完后觉得牙齿就像火焚五脏,油煎六腑(用得好),酸得说不出话了。我这才知道,芦柑虽然已经熟透了,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还是有的。(补充成熟的芦柑)如果你咬下一口,就可以看见黄色的汁水从你的嘴角、舌尖上流了出来。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的芦柑。(总评:写出了特点,但是还需努力!)
  教师作为最后的点评者,对全文进行点评。
  师评:
  我的家乡位于福建,是一个瓜果之乡。家乡的芦柑远近闻名,所以我的家乡被叫成“芦柑之乡。”(开头的句子太烦琐了)(师:修改后的句子更简单明了。)
  芦柑有的像鸡蛋一样大,有的比枣还小,有的像……(成熟的芦柑有拳头那么大,这里不符合现实,应该删去)它们有的穿着黄绿相间的衣裳,有的穿着绿色的衣服,有的穿着黄色的连体裙,正在叶丛间玩捉迷藏。(师:此处描写得很形象)
  芦柑树一次可以结十多个芦柑。芦柑有的比草莓还甜,有的比橄榄(青果)还酸。有一次,我吃芦柑吃得很多很多(师:改为我吃了许许多多的芦柑),吃完后觉得牙齿就像火焚五脏,油煎六腑(用得好),酸得说不出话了(师:改为那种滋味太深刻了)。我这才知道:芦柑虽然已经熟透了,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还是有的。(补充成熟的芦柑)如果你咬下一口,就可以看见黄色的汁水从你的嘴角、舌尖上流了出来。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的芦柑。(总评:写出了特点,但是还需努力!)
  (师总评:小作者写出了芦柑的称号、样子、特点,个别语言用得十分到位,值得鼓励,但是芦柑的特征并没有表达出来,这是以后努力的地方。
  你的修改建议老师觉得很好,点评得很具体,但是忽视了特征这个习作要求,下次点评的时候还要注意细节哦!
  总结:好的习作要有一对会观察的眼睛和一双会书写的手,你已经学会了观察,但是你的语言可以更加优美,老师相信你会越来越进步,加油!)
  三、点睛之笔,评改之路
  注重学生个性的习作体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能够自由表达,让童言、童意、童趣在笔端自由倾吐,一直以来这都是习作教学的目标。笔者以乡土资源为习作的写作契机,通过“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评改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许多人之手,再到自己的手上进行修改,这样的习作评改方式,思路清晰,既避免了教师一人独揽评改大权,又可以让学生发挥出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实际的习作评改中,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了写作的乐趣,学习到了写作的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市长泰县珪前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课标强调:“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词受到的重视,统编本教材特征尤为鲜明,古诗词篇目增多,内容更加丰满,如有反映民间疾苦的《悯农》,有写山水田园的《江南》,还有思念家乡的《静夜思》……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充分结合学生真实鲜活的生活,亲近古诗内容和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他们的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已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习作。笔者客观地分析了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引导教师理性看待网络语言的“入侵”,培养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的良好习惯,打好语文根基。  一、缘起——学生的习作受到网络语言的“入侵”  “哎呀呀,这些词语从哪儿冒出来的,是不是错别字?批改这样的习作我迷糊了。”50多岁的刘老师拿着习作本在办公室直嚷嚷。我把这篇习作浏览了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处处呈现语言文字,洋溢着优秀文化气息,应让学生在浓郁的语文气味中耳濡目染,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笔者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文化元素的借用,让导入有语文味  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方法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都指向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这一层面。笔者认为,好的课堂导入也应有语文味,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因此,在教学《雷雨
古诗词语言凝练丰厚,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然而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古诗词的传承,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在形式上很单调,大多停留在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读读背背上,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度了解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我发现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的探究,也就是要和学生一起享受古诗词的意蕴美、节奏美、音韵美,还要和学生一起
写字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写字习惯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及发展也会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在目前的信息化背景之下,教师应该尽量改变较为落后的教学思维,时刻谨记与时俱进,根据信息化时代的技术优势,在写字教学的过程当中,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都被激发起来。同时,也要不断地改革教学的方式,使写字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在写字教学时,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公平合理地
清晨,我独自坐在办公室与“作业大军”奋战,电话铃突然响了,一瞧,是小琛妈妈的来电。我连忙接通电话,电话那头,小琛妈妈说:“黄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工作了,我们家小琛变得爱阅读课外书了,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听了小琛妈妈的话,我脑海里一下子冒出许多画面。一年前,我在班级开展“流动绘本”活动,让每名学生带2~3本绘本到校。我给每本绘本编上号,再亲手交到每位学生手中,两天轮换一次,一学期下来,每名学生
微课的视频时长大多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探讨。微课越来越广泛地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意义学习、高效学习的原则,在基础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语文是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的两方面性质都要求课内、课外有效配合,恰好微课在这两个大的领域都可发挥积极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尝试着从微课植入课堂的时机加
随文练笔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伴随着阅读教学展开,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使读写相得益彰,是进行语言文字訓练的重要方式。但到底如何运用,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很难。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练笔只停留在“你想说什么”“说说你的看法”……这种肤浅的练习上。大多数练笔都会脱离语境,千篇一律,变成了缺乏引领的假练笔、空练笔、浅练笔。怎样才能做到真练笔、实练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创举、横跨”等词语。  2.学习课文围绕一个意思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初步体会用列数字的方法表现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3.从赵州桥的设计与建造上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感受“世界闻名”  1.猜谜:“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通过培养观察能力,会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观察要全面、细致、透彻  要写好习作,首先要对生活进行观察。怎样观察呢?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可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全、细、透。  1.全,就是全方面地、完整地观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观察不全面,因此也就写不出庐山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能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