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习作水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通过培养观察能力,会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观察要全面、细致、透彻
  要写好习作,首先要对生活进行观察。怎样观察呢?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可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全、细、透。
  1.全,就是全方面地、完整地观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观察不全面,因此也就写不出庐山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能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细,就是说观察事物时要细致入微,抓住事物具体、细微、明显的特点
  比如宋代欧阳修的亲戚吴育观察一丛牡丹花下有一只猫的古画,他的观察就注意到明显的、细微的特点。他细致地观察带着露水的牡丹:花冠聚拢,颜色鲜艳,有光泽。古画上的牡丹花瓣张开,颜色暗淡,无光泽。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所画的是正午时的牡丹。再比较猫眼,早晚的貓眼瞳孔较圆,只有正午的猫眼才收缩成一条线,也得出古画画的是正午时的牡丹。这个结论说服力这样强,是因为经过细微而具体的观察和分析,最终通过比较得出来的。
  3.透,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看到事物的性质
  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观察事物时要“拆开看明白、拆穿看透彻”。
  “拆开看明白”就是把整体分解开,一部分一部分地看。比如看人,从头、躯干、四肢各部分看;看长相,从动作、表情看内心。再如看山,从山顶、山腰、山脚各部分看特点;还可以从春、夏、秋、冬看山四季变化的特点等。这样的观察,才能把事物的特点看清楚,看明白。
  “拆穿看透彻”,就是由表面看到里面。就是要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内心活动。比如《两茎灯草》描写严监生临死前那一段,可以说是把悭吝成性的严监生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写透了。严监生不得断气,大家左猜右猜猜不出是什么意思,把凡是与“二”有关的人和事都问过,他都是摇头。最后,只有他的夫人赵氏,了解他的心事,挑掉一茎灯草,严监生顿时点头断了气。这说明了严夫人平时对严监生的行为观察得很透彻到位。
  二、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观察相结合
  定点观察是初学写作的学生常用的一种观察法。定点观察要有顺序,要注意方位顺序。比如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等等。定点观察除了按方位顺序观察以外,还可以按时间顺序观察。
  除了定点观察以外,还有一种移步换景观察法,指观察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例如《颐和园》一文是一篇写景文,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景色,长而美;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山脚下抬头看佛香阁的排云殿,再写站在佛香阁前向下、向前、向东眺望所看到的美景;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这样写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于是我以此为例展开移步换景作文的教学,让学生写《风情园》的作文。学生通过实践观察,用移步换景法写出了许多好习作。
  不管是定点观察还是移步换景观察,除了细致入微以外,还要注意所观察的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罗贯中有一首诗:“玉带桥边袅袅风,牧童横笛过桥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诗人描写柳絮时,就注意到环境的影响。柳絮本来是白的,但在傍晚的时候,晚霞的红光,映照在红色的桃花盛开的坞上时,白色的柳絮也带着红色了。这首诗说明观察时必须注意这一事物与周边事物的联系。
  习作起步阶段,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作者单位: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新建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阅读不仅是学生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若能构建班级阅读“领、推、评、展”模式,创设良好的班级书香文化,必定能营造一个人人爱阅读、时时讲阅读、处处有文化的人文环境,使全班学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滋养,精神获得丰富,品格得以提升。  阅读本身是一个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细致缜密的过程。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可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课标强调:“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词受到的重视,统编本教材特征尤为鲜明,古诗词篇目增多,内容更加丰满,如有反映民间疾苦的《悯农》,有写山水田园的《江南》,还有思念家乡的《静夜思》……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充分结合学生真实鲜活的生活,亲近古诗内容和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他们的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已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习作。笔者客观地分析了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引导教师理性看待网络语言的“入侵”,培养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的良好习惯,打好语文根基。  一、缘起——学生的习作受到网络语言的“入侵”  “哎呀呀,这些词语从哪儿冒出来的,是不是错别字?批改这样的习作我迷糊了。”50多岁的刘老师拿着习作本在办公室直嚷嚷。我把这篇习作浏览了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处处呈现语言文字,洋溢着优秀文化气息,应让学生在浓郁的语文气味中耳濡目染,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笔者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文化元素的借用,让导入有语文味  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方法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都指向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这一层面。笔者认为,好的课堂导入也应有语文味,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因此,在教学《雷雨
古诗词语言凝练丰厚,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然而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古诗词的传承,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在形式上很单调,大多停留在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读读背背上,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度了解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我发现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的探究,也就是要和学生一起享受古诗词的意蕴美、节奏美、音韵美,还要和学生一起
写字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写字习惯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及发展也会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在目前的信息化背景之下,教师应该尽量改变较为落后的教学思维,时刻谨记与时俱进,根据信息化时代的技术优势,在写字教学的过程当中,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都被激发起来。同时,也要不断地改革教学的方式,使写字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在写字教学时,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公平合理地
清晨,我独自坐在办公室与“作业大军”奋战,电话铃突然响了,一瞧,是小琛妈妈的来电。我连忙接通电话,电话那头,小琛妈妈说:“黄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工作了,我们家小琛变得爱阅读课外书了,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听了小琛妈妈的话,我脑海里一下子冒出许多画面。一年前,我在班级开展“流动绘本”活动,让每名学生带2~3本绘本到校。我给每本绘本编上号,再亲手交到每位学生手中,两天轮换一次,一学期下来,每名学生
微课的视频时长大多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探讨。微课越来越广泛地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意义学习、高效学习的原则,在基础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语文是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的两方面性质都要求课内、课外有效配合,恰好微课在这两个大的领域都可发挥积极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尝试着从微课植入课堂的时机加
随文练笔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伴随着阅读教学展开,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使读写相得益彰,是进行语言文字訓练的重要方式。但到底如何运用,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很难。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练笔只停留在“你想说什么”“说说你的看法”……这种肤浅的练习上。大多数练笔都会脱离语境,千篇一律,变成了缺乏引领的假练笔、空练笔、浅练笔。怎样才能做到真练笔、实练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创举、横跨”等词语。  2.学习课文围绕一个意思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初步体会用列数字的方法表现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3.从赵州桥的设计与建造上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感受“世界闻名”  1.猜谜:“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