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59-0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几点认识。
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借助各种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则处于被动位置,较少有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机会。显然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是单纯的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因此,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形成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
比如,本人在上人教版必修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节课时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时本人先设计了如下问题序列:(1)当三角板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与桌面平行,这个三角板所在平面与桌面平行吗?三角板的两条边所在直线分别与桌面平行,情况又如何呢?(2)一般地,如果平面?琢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与平面β一定平行吗?(3)如果平面?琢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与平面β一定平行吗?(4)如果平面?琢内有无数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与平面β一定平行吗?(5)如果平面?琢内所有的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与平面β一定平行吗?(6)对照问题(1),平面?琢内找到怎样的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就可以与平面β平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理解了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含义。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显然比教师直接讲授定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几点认识。
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借助各种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则处于被动位置,较少有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机会。显然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是单纯的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因此,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形成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
比如,本人在上人教版必修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节课时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时本人先设计了如下问题序列:(1)当三角板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与桌面平行,这个三角板所在平面与桌面平行吗?三角板的两条边所在直线分别与桌面平行,情况又如何呢?(2)一般地,如果平面?琢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与平面β一定平行吗?(3)如果平面?琢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与平面β一定平行吗?(4)如果平面?琢内有无数条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与平面β一定平行吗?(5)如果平面?琢内所有的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与平面β一定平行吗?(6)对照问题(1),平面?琢内找到怎样的直线与平面β平行,那么平面?琢就可以与平面β平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理解了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含义。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显然比教师直接讲授定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