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离不开素材,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教会学生积累素材,巧妙地运用写作素材,是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重要的任务。高中生只有合理运用手中积累的写作材料,做到举一反三,方能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为丰满,使文章更有深度。
一、材料的源头活水
高中生要想学好议论文,头脑中要建立一座素材库,让素材像源头活水一样源源不断。素材积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学习的课文,课文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阵地。有人说,写作素材最怕撞车,而课本人人皆知。实际上那些撞车不是课内素材积累的错误,而是不会运用素材的错误。每天学生接触这么多的课文,显然不能让这些可贵的写作材料漏掉。要知道,没有任何课外阅读,也能够做到深刻理解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形象塑造、写作思路、主旨等,和课外阅读相比,这些知识储备下来可是巨大的素材库,这些素材熟悉度高,在高强度的考场压力下学生能够完整记住的也将会是这些材料,为何我们要舍近求远呢?
如学习《我的地坛》一文,我们可以针对史铁生和母亲这两个人物分开做素材积累,对史铁生可以从战胜挫折、人生观、顿悟亲情、探寻出路、寻找人生价值、位置等方面加以积累;而对于母亲则可以在亲情可贵、母爱伟大、为他人着想、默默付出等方面积累。这样的素材积累才可能有效果,才可能在需要时高效运用,而不是一遇到“遭遇挫折”的主题就只会想到失聪的贝多芬或张海迪这些老掉牙的素材。
第二个积累的素材是课外阅读知识,毕竟课文的积累数量有限,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像小说、散文、诗歌等中外名著名篇,还有倍受学生喜爱的其他杂志、报刊、新闻资讯等,甚至是看到的影视、综艺作品,都可以作为课外积累的素材来源。我们指导学生把自己读到或看到的文章记录下来,放在周记或摘抄本上,时间长了,这就是五彩斑斓的宝库。这些材料不同于课本,基本上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它更有趣味,更有蓬勃的朝气,时代感非常强,这些素材的运用会让学生的写作集丰富性、深刻性、时代性、趣味性于一体。
二、材料的巧妙运用
1.提炼观点,选择典型材料
议论文写作就像盖房子,盖什么样的房子就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材料,这不能乱用,否则房子会出现质量问题。写好议论文也要正确运用素材,按照主题选择素材。材料选择要注意典型,能够充分论证观点,具有说服力。
如一篇作文材料可以确立的主题是“自立自强方可成就自己”,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选择正面材料“欧阳修幼时家贫,勤奋好学,终成一代文豪”和反面素材“后主劉禅乐不思蜀,不思进取,江山最终易手他人”,正反对比,说理深刻。当然,材料的选择除了典型外,不妨在新颖上下功夫,找一些现代人的自立自强的素材更好,古今中外,富于变化,更容易获得青睐。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这个材料的运用绝对不能出错,曾经看到许多学生没有准确记住素材信息,以致闹出了许多笑话,如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是写在清朝时期,而不是有的学生认为的“文革十年”,这样的素材用得再好,只要内容不正确,都将会功亏一篑。
2.简洁精悍,不能生搬硬套
议论文的素材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往往不需要太详尽的阐述。而有的学生只用一个
事例,导致文体不分,贻笑大方。其实议论文是论述的艺术,“论”是关键,“述”是铺垫,它永远无法取代“论”。那么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概括,做到简洁明了,短小精悍,为下面的分析阐述留足空间。
如想论证“豁达对待人生不幸”,一篇《赤壁赋》,苏轼可谓是作了最好的诠释,但我们不能把文章全部用上,简洁阐述即可。有的学生这样概括:遭遇“乌台诗案”,苏轼的人生走到了谷底,贬官黄州,亲友为之躲避不及,人生可谓是凄风苦雨。怎么排解这人生的失意?苏子痛苦过,抑郁过,是造物主让苏子心胸日渐开阔,也治愈了苏子内心的伤痛,寄情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的乐观与豁达。这样的概括语言简洁短小,事实清晰明确,抓住论证的关键,为说理节省不少的空间。
3.排比列举,为论辩造势
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多用几个可以吗?一般来说,议论文中运用三到四个论据基本就可以了,再多就画蛇添足,图添累赘而已。其实我们可以运用列举排比句,把几个相类似的事例或名言名句罗列在一起,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气势。用得好了,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如有人在文章后半段运用排比,运用“陶渊明、李白、肖邦”等人的论据,论证了“亲近自然,放飞心灵”的观点,令人眼前一亮。我们还可以把事例和名句结合在一起运用,文采斐然,文章的效果会更好。
议论文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应用不止这些。我们要注意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挖掘素材的价值,不断进行探究,针对不同的作文材料,把文章的素材灵活运用,打造出更多的亮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自筹课题“核心素养框架下高中写作素材积累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C-b/2016/02/0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221300)
一、材料的源头活水
高中生要想学好议论文,头脑中要建立一座素材库,让素材像源头活水一样源源不断。素材积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学习的课文,课文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阵地。有人说,写作素材最怕撞车,而课本人人皆知。实际上那些撞车不是课内素材积累的错误,而是不会运用素材的错误。每天学生接触这么多的课文,显然不能让这些可贵的写作材料漏掉。要知道,没有任何课外阅读,也能够做到深刻理解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形象塑造、写作思路、主旨等,和课外阅读相比,这些知识储备下来可是巨大的素材库,这些素材熟悉度高,在高强度的考场压力下学生能够完整记住的也将会是这些材料,为何我们要舍近求远呢?
如学习《我的地坛》一文,我们可以针对史铁生和母亲这两个人物分开做素材积累,对史铁生可以从战胜挫折、人生观、顿悟亲情、探寻出路、寻找人生价值、位置等方面加以积累;而对于母亲则可以在亲情可贵、母爱伟大、为他人着想、默默付出等方面积累。这样的素材积累才可能有效果,才可能在需要时高效运用,而不是一遇到“遭遇挫折”的主题就只会想到失聪的贝多芬或张海迪这些老掉牙的素材。
第二个积累的素材是课外阅读知识,毕竟课文的积累数量有限,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像小说、散文、诗歌等中外名著名篇,还有倍受学生喜爱的其他杂志、报刊、新闻资讯等,甚至是看到的影视、综艺作品,都可以作为课外积累的素材来源。我们指导学生把自己读到或看到的文章记录下来,放在周记或摘抄本上,时间长了,这就是五彩斑斓的宝库。这些材料不同于课本,基本上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它更有趣味,更有蓬勃的朝气,时代感非常强,这些素材的运用会让学生的写作集丰富性、深刻性、时代性、趣味性于一体。
二、材料的巧妙运用
1.提炼观点,选择典型材料
议论文写作就像盖房子,盖什么样的房子就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材料,这不能乱用,否则房子会出现质量问题。写好议论文也要正确运用素材,按照主题选择素材。材料选择要注意典型,能够充分论证观点,具有说服力。
如一篇作文材料可以确立的主题是“自立自强方可成就自己”,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选择正面材料“欧阳修幼时家贫,勤奋好学,终成一代文豪”和反面素材“后主劉禅乐不思蜀,不思进取,江山最终易手他人”,正反对比,说理深刻。当然,材料的选择除了典型外,不妨在新颖上下功夫,找一些现代人的自立自强的素材更好,古今中外,富于变化,更容易获得青睐。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这个材料的运用绝对不能出错,曾经看到许多学生没有准确记住素材信息,以致闹出了许多笑话,如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是写在清朝时期,而不是有的学生认为的“文革十年”,这样的素材用得再好,只要内容不正确,都将会功亏一篑。
2.简洁精悍,不能生搬硬套
议论文的素材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往往不需要太详尽的阐述。而有的学生只用一个
事例,导致文体不分,贻笑大方。其实议论文是论述的艺术,“论”是关键,“述”是铺垫,它永远无法取代“论”。那么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概括,做到简洁明了,短小精悍,为下面的分析阐述留足空间。
如想论证“豁达对待人生不幸”,一篇《赤壁赋》,苏轼可谓是作了最好的诠释,但我们不能把文章全部用上,简洁阐述即可。有的学生这样概括:遭遇“乌台诗案”,苏轼的人生走到了谷底,贬官黄州,亲友为之躲避不及,人生可谓是凄风苦雨。怎么排解这人生的失意?苏子痛苦过,抑郁过,是造物主让苏子心胸日渐开阔,也治愈了苏子内心的伤痛,寄情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的乐观与豁达。这样的概括语言简洁短小,事实清晰明确,抓住论证的关键,为说理节省不少的空间。
3.排比列举,为论辩造势
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多用几个可以吗?一般来说,议论文中运用三到四个论据基本就可以了,再多就画蛇添足,图添累赘而已。其实我们可以运用列举排比句,把几个相类似的事例或名言名句罗列在一起,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气势。用得好了,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如有人在文章后半段运用排比,运用“陶渊明、李白、肖邦”等人的论据,论证了“亲近自然,放飞心灵”的观点,令人眼前一亮。我们还可以把事例和名句结合在一起运用,文采斐然,文章的效果会更好。
议论文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应用不止这些。我们要注意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挖掘素材的价值,不断进行探究,针对不同的作文材料,把文章的素材灵活运用,打造出更多的亮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自筹课题“核心素养框架下高中写作素材积累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C-b/2016/02/05)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221300)